APP下载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

2012-08-08刘亚青黄金辉徐州市档案局江苏徐州221018

档案与建设 2012年10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民工竹竿

刘亚青 黄金辉(徐州市档案局,江苏徐州,221018)

突击生产支前模范奖旗

60:80这个数字比,因为淮海战役而为人熟知。此一役,60万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了80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60:80背后的数字比鲜为人知,却被一些战争研究者视为国共双方真正的力量对比。作为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但凝聚了60万人民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也凝聚了540多万支前民工的倾力付出。据战后统计,淮海战役期间山东、中原、华中和冀鲁豫四个地区,动员了支前民工包括随军常备民工、二线转运常备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不包括后方碾米、磨面、做军鞋等广大群众),为参战部队的9倍。

1:9又是一个数字比,1个子弟兵后面就有9个民工,同仇敌忾,全力支前,恰似铜墙铁壁成为英雄之师的坚强后盾。数字是最为枯燥而又最有说明力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元帅的名言道出了此中真谛:得民心者得天下,亘古不变……

“倾家荡产,也要支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60万大军究竟需要多少物资供给?一份资料显示:粮食,每天必须保证500万斤,战役期间需要筹备9.6亿斤;弹药,除了部队携带量外,至少还得补充300万吨;担架,作战就有伤亡,需备20多万副;被装,渐入冬季,每个官兵至少一套棉衣、一双棉鞋……

事实上,支撑战役能够进行下去的战场消耗数量之巨大,对于此前从来没有发动过如此规模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也吃惊不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华野通令中曾不无担忧地提到:“这次战役的发起,是继济南战役胜利之后,根据目前……全国形势与部队的思想情绪,均有胜利条件与信心,所感困难者,惟有粮食问题……”运输线是空前的延长,火车只从济南通到兖州,离前方尚有二百余里。战争初期,当时计算每天需三百万斤原粮供给,要从几百里外用小车运输,是极为严峻的任务。

“人民战争,人民支援”。早已厌倦了内战的老百姓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的支前热情和决心,远远超出预想。“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让解放军吃饱饭。”“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支前!”

据载,围歼黄百韬兵团和狙击邱清泉、李弥兵团的战斗进行到最艰苦最紧张的阶段,各解放军部队云集徐州东部各县,后方粮食一时运不上去,部队供应发生了困难。邳睢、铜睢县人民纷纷拿出自家准备过春节的小麦,8天之中送给前线的面粉就达200万斤。不到5000人的邳睢县土山镇群众,在隆隆炮声中,10天时间供给部队15万斤面粉,创造了战地筹粮的最高纪录。萧铜县新解放的4个区,群众拿出粮食,3天之中磨面60余万斤送上前线。铜山单集、邳县碾庄周围的人民群众甚至把种子献出来作军粮,把茅屋上的草扒下来给战士做饭……

整个战役期间,运输线上人如潮涌,车轮滚滚,车队、人流夜以继日,川流不息。正是这支亘古罕见、气势磅礴的支前大军,历经艰辛,排除万难,背扛、肩挑、车推、船载、担架抬、毛驴驮、牛车拉,共向前线运送粮食9.6亿斤!此外,动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5.5万副,船只8500艘,汽车257辆,运送弹药1460万斤,转送伤员11万名,驱使76万头牲口奔走在前线与后方之间……不仅在物资上,而且在精神上给予了子弟兵极大的支持与鼓舞!

“建立一条人民的铁路”

在徐州市档案馆的库房密集架上,立着一本泛黄的《支前手册》,这本由华东支前委员会政治部编写的珍贵史料,图文并茂地为后人描述留存了当时工人们修铁路、架桥梁,积极支援淮海战役的火热场景。

淮海战役战场分布苏、鲁、豫、皖、冀5省,纵横3000公里,铁路、公路、通讯通邮等运输线路的及时保障关乎部队行进的速度乃至战争的胜负成败。面对艰巨的任务,工人们喊出了“建立一条人民铁路,大力支援前线”的口号,伐树捐木,出工出力,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三天半抢修好茅村铁路大桥。国民党军队撤退时,将徐北20里津浦路茅村铁桥炸毁,有7个桥孔的钢梁和桥墩都需要重修,桥下一般水深2米,最深处6米,这样大的工程,计划最快也得14天才能完成。为保证早日歼灭杜邱李兵团,电厂工人、铁路工人和附近农民密切合作,团结奋战,只用了三天半就全部抢修竣工,使津浦铁路北段(徐州至济南)得以迅速通车。

40分钟修好被国民党军炸断的东南一带通往徐州的唯一桥梁——徐山村大桥;32小时抢架150余里长的电话线,创造了徒步架线的最高纪录;16天恢复了徐州至济南、徐州至郑州、徐州至新安镇、徐州至临沂、徐州至萧县、徐州至江淮军区、徐州至冀鲁豫的7大通邮干线……

数以万计的支前民工从四面八方涌向淮海战场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

淮海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1根长约1米的小竹竿,这根不起眼的小竹竿为这句朴素而又饱含老百姓深情的话语作了最好的诠释。

60多年过去了,小竹竿已是黄白斑驳,但仍能看出其通身遍布密密麻麻的针痕。小竹竿的主人支前模范唐和恩,当年就是拄着它,从家乡山东莱阳出发,推着小车支前。走一个地方他就把一个地方的名字刻在这根小竹竿上,那些针痕就是他刻记下的鲁苏皖3省88个村庄和城镇的名字。小竹竿跟着他的主人和车队,每一个名字背后有动人的支前故事。

有多少个支前队伍就有多少个唐和恩,唐和恩们运的是大米、白面,自己吃的却是“三红”——红高粱、红辣椒和红萝卜咸菜;随身携带着支前“三件宝”——狗皮、蓑衣、葫芦瓢,运输征途漫漫,狗皮御风寒,蓑衣抗雨雪,葫芦瓢盛饭舀水当脸盆。狗皮更多地垫在了伤员身下,蓑衣盖在了粮车上,葫芦瓢则在接重伤员大小便时派上了用场。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淮海战役历时65天,恰逢隆冬季节,冒风雪,忍饥寒,泥泞前行,翻山越岭,破冰渡河,涉水架桥,还要时刻冒着枪林弹雨,躲避天上敌机,唐和恩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光荣地完成了支前任务。

支前群众所吃的苦、受的罪、做出的巨大牺牲,在今人看来可能难以想象,但老百姓并不介意于此,而是以支前为己任,以支前为光荣!爷儿俩争着上前线,立功回来再结婚,捐出嫁妆做军鞋……人人争当支前模范!

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获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曾情不自禁地说:“60万胜80万,这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奇迹不过是“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纪念馆支前厅展板最后,毛泽东的题词道出了胜利的最根本因素。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民工竹竿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爬竹竿
一根竹竿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长竹竿的帽子
谁更老实?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