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2012-08-08王淑琴

当代医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帕酮普罗窦性心

王淑琴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为75%~95%,多发生于发病后24h内。心房颤动(AF)是AMI患者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18%[1],多通过对93例急性AMI并发AF患者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记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AMI并发AF患者93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普罗帕酮组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中位年龄63.1岁;胺碘酮组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中位年龄62.7岁。患者心肌梗死部位为下壁合并右心室37例,前壁合并下壁15例,前壁41例。所有患者心率>70次/min,经kilip心功能分级显示Ⅰ级34例,Ⅱ级59例。资料排除标准为:①甲亢性心脏病;②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传导阻滞;③循环障碍(SBP<90mmHg);④碘过敏;⑤严重肝肾功能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血钾及心电图急诊检查。普罗帕酮组患者首剂注射给予普罗帕酮(上海信宜药业有限公司)70mg加入20mL静脉推,7min内注射完毕,若无转复效果续普罗帕酮以0.5~1.0mg/min速度静脉滴注,治疗总剂量不超过210mg,同时患者口服普罗帕酮450mg/d,心律稳定维持口服用药300mg/d。胺碘酮组患者首剂注射给予胺碘酮(上海信宜药业有限公司)150mg加入20mL葡萄糖静脉推注,10min内注射完毕,之后给予患者0.5~2.0mg/min速度静脉滴注,若转复效果不好可间隔1h追加给药75~150mg,治疗总剂量不超过450mg,同时患者口服胺碘酮600mg/d,心律稳定后逐渐减药维持口服用药200mg/d。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给予至少24h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并记录血液流变学改变、心律、心室率、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记录两组患者6、12、18、24h内AF转复率及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效果。其标准为显效:AF停止;有效:偶有AF阵发性发作但能自行终止,不伴有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改变;无效:AF发作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24h内AF转复率(%)及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良好率(%)运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24h内AF转复效果比较

接受治疗6h内及6~12h内胺碘酮组患者AF转复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但24h内患者总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24h内心房颤动转复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AF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效果

对两组患者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进行x2检验,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F转复30d内窦性心律维持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普罗帕酮组患者出现血压下降4例(停药、补液后恢复),心动过缓4例(停药后恢复),房室传导阻滞3例(均为Ⅱ度传导阻滞,停药后恢复窦性心律);胺碘酮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例(对症治疗后消失),血压下降2例(停药、补液后恢复),心动过缓2例(停药后恢复)。胺碘酮治疗AIM并发AF不良反应显著少于普罗帕酮(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AMI常见的并发症,易导致患者急性期死亡。AMI并发AF的机制主要有:①心急缺血坏死直接改变心电生理变化,引起心律失常;②代谢产物蓄积、儿茶酚胺分泌增加、酸碱失调间接影响心律;③植物神经反应、药物作用改变体液因素,诱发心律失常;④合并心力衰竭时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2]。AMI并发AF可恶化血流动力学状态,损伤心肌功能引起明显心力衰竭,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并增加再梗死发生率,对病情及预后有严重不良影响,必须及时有效治疗。

临床上用来转复AF的药物有Ⅰa(奎尼丁、普鲁卡因胺)、Ⅰc(普罗帕酮)、Ⅲ类(胺碘酮)和毛花苷C等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由于对病态心肌、缺血心肌敏感,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已很少用。普罗帕酮是Ⅰc类药物,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减弱心肌细胞去极化作用,延长心房肌不应期,同时阻断折返环中的兴奋间隙、减少折返还数量,从而恢复窦律[3],但也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慎用于器质性心脏病。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4],具有Ⅰ~Ⅳ类药物所有电生理作用,可阻断心肌细胞膜上钾通道,延长复极和不应期,中止兴奋折返,打断房颤折返环而终止房颤[5]。本研究通过对两组AMI合并AF患者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发现,两种药物均可有效转复AMI并发AF,其24h内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胺碘酮对AMI并发AF的转复时间显著短于普罗帕酮(P<0.05);同时胺碘酮对AF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也显著高于普罗帕酮(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普罗帕酮(P<0.05)。

综上所述,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AMI并发AF均有良好效果,胺碘酮在AF转复时间、AF发作控制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优于普罗帕酮,可在临床治疗AMI并发AF上推广应用。

[1]何建桂,马中富.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8,16(1):3-5.

[2]王凡,刘国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治疗[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3(4):31-33.

[3]孙盘丽,贾和磊.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药物与临床,2010,48(29):32-33.

[4]杨洁.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1):135-136.

[5]郭学斌,芦新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中医药研究,2009,18(4):261.

猜你喜欢

帕酮普罗窦性心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奇怪的纸盒子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普罗格:将精益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进行到底
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同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黄永生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
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治疗34例病毒性心肌炎致期前收缩的效果观察
中毒患者血液中普罗帕酮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普罗帕酮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