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紧急气管插管配合便携式呼吸器应用的临床观察

2012-08-03唐锦程廖纪华

医学综述 2012年20期
关键词:喉镜插管呼吸机

唐锦程,廖纪华

(东莞市长安医院急诊科,广东东莞523845)

气管插管,开放呼吸道是院前急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抢救技术,正确迅速地开放呼吸道可以为抢救过程赢得宝贵时间,同时配合便携式呼吸器进行机械通气,纠正转运途中的缺氧,维持心、脑、肺组织功能。自2008年起,我院急诊科配备了便携式呼吸器机关心系列BLS掌上型呼吸复苏器(加拿大制造),其具有体积小便于随行携带、功能强大、多参数显示、多模式调节等优势,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我科院前急救过程中采用气管插管并便携式呼吸器的患者21例为观察组,均符合气管插管指征:①出现呼吸及心搏骤停;②急性的呼吸衰竭;③大量分泌物堵塞呼吸道,需吸引后气管插管;④出现中枢性或周期性呼吸衰竭。均为需要人工通气的危重症,男14例,女7 例,年龄45~68(51.3 ±6.8)岁。其中脑血管意外5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毒品中毒2例,重度复合伤并休克2例,心脏疾病6例,肺部疾病4例,平均为(19±7)min赶至抢救现场。另外,随机选取同期经气囊辅助呼吸抢救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 48~71(52.6 ±8.1)岁,赶赴急救现场时间平均为(18±5)min。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抢救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气管插管方法 快速判断病情:①对于无颈部创伤患者,采取仰头抬颌法,并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呕吐物。②若有颈部创伤,采取托颌法开放呼吸道。检查有无义齿或者牙齿松动,并将头部极度后仰,尽量使口、咽、喉重叠成直线,选择大小合适的喉镜,上提会厌暴露声门,操作前用液状石蜡均匀涂抹气管导管前端,避免操作时损伤呼吸道黏膜。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持住导管中上段,从患者右口角入口腔,直至导管靠近喉头,将管端移至喉镜,直视导管置入方向,将导管尖端插入患者声门后,拔出导丝再将导管插入气管,观察组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采用导管气囊充气约10 mL,使用简易呼吸气囊持续低至中通气,观察胸廓和腹部有无起伏以确认导管位置。证实导管在气管内,放置牙垫,取出喉镜,胶布“八字法”将牙垫及气管导管固定。比较两组的置入时间、血氧饱和度达90%的比例及转运成功率。

1.3 呼吸机模式 使用关心系列BLS掌上型呼吸复苏器,潮气量调节为 0.2~1.1 L;呼吸频率为12~20次/min,呼吸比为1 ∶2,自动流量设定为12~39.6 L/min。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导管置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及转运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

3 讨论

由于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急救患者,到达现场时缺氧均较为严重。因此,及时有效地恢复患者通气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缺氧本身就会造成组织损伤,并增加无氧代谢过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另外,缺血、缺氧对神经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可降低临床救治的复苏成功率[1]。在3 min内恢复呼吸道通畅及有效呼吸功能的气管插管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急危重患者或呼吸心搏骤停的患者,气管插管是抢救成败的关键,是目前在3 min内恢复呼吸道通畅和有效呼吸的最有效方法。患者脑组织停止供氧5 min以上将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有研究表明,心脏停搏4 min内开始基础生命支持,8 min内进行后续生命支持,明显高于8~16 min进行后续生命支持者[2]。该项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气管导管置入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为抢救过程争取了时间。有学者证实,气管插管时间与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康复出院率呈负相关,即急救现场插管耗时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3]。

急救现场在判断病情的同时应尽快进行气管插管、恢复通气。气管插管患者在喉镜直视下可见声门以上呼吸道的痰及血性分泌物等,充分吸引并清除深部阻塞物,恢复呼吸道通畅。该项研究中配合呼吸机,气管插管成功后均在转运途中进行氧气吸入,有效地提高血液与组织的氧浓度,途中无一例患者出现食物反流、误吸与窒息、胃肠胀气等并发症。因此,气管插管后配合简易呼吸机通气较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面罩加压气囊人工通气安全有效[4]。

该项研究中的20例患者均在10 s内完成气管导管插入,仅1例患者难以置入,可能为解剖因素造成,马上换为口咽管置入,同时仰头抬颌,接便携式呼吸机人工呼吸。有研究表明,抢救过程中反复插管,不仅延误抢救时机,还容易导致咽喉黏膜损伤,引起呼吸道出血、水肿,使操作更加困难。抢救过程中患者家属均在现场,反复的操作易让家属产生疑虑,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该项研究中有7例患者由于现场环境及条件较差,不适宜进行操作,改为移动救护车内行气管插管术,急救前应当考虑现场情况的各种可能不利因素,尽量给患者提供良好的抢救环境和更多的操作时间。①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救护车应尽量接近抢救地点,在现场较乱,家属等哭闹影响抢救操作时,能尽快转移患者,在车内抢救。②转运途中,医师应与司机沟通协调,如遇颠簸路面应缓慢行驶,在病情变化时需及时靠边停车开展必要的操作,途中尽量避免紧急刹车、急转弯、并道等。③插管成功后,确保途中导管脱离或者移位,防止在转送和搬运患者途中人为牵拉导管[5]。④急救车内的抢救物品应定位放置,以满足在狭小的空间里操作简易呼吸机的需要[6]。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面色等变化情况,防止脱管、折管、堵管的问题发生,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过程中熟练、迅速的气管插管配合便携式呼吸机的正确使用为危重症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能。急诊科医师需要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技术,了解转运患者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能及时正确地处理,正确使用呼吸机,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1]王炳南.紧急气管插管在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5):57-59.

[2]姚允泰,龚志毅.急诊气管插管的若干问题[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8):585-587.

[3]袁光雄,付林,罗自勉.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2(6):407.

[4]朱鋆.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163-164.

[5]钱洪津,唐绍辉,秦伟毅,等.呼吸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途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9):550-551.

[6]张明,马宝俊,龚翔,等.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院前急救分析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8(5):271-272.

猜你喜欢

喉镜插管呼吸机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单腔气管插管CO2人工气胸在微创食管切除术中的应用
喉镜真的那么可怕吗
做喉镜检查痛苦吗?
“波”开迷雾 “镜”益求精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