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簧神韵酿新曲——李光陆、韩宝强、王欣、赵宏亮谈笙的技术与艺术

2012-07-31

演艺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滑音按键音色

文/本刊记者 熊 英 陈 琴

笙的演变及工艺

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谈到笙的材料、制作工艺对笙的音色的影响,认为虽然各类型制的笙达百种之多,传统笙和现代笙的用材、工艺也不尽相同,但在制作上都要严格挑选材料,每一道工序都要到位,对于关键部位簧的选材、制作更应谨慎。此外,挑选材料时还应考虑整体要求。

李光陆(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笙专业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

我国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已有笙的雏形,在当时的重大礼仪中,笙处领奏地位,唱一遍歌,奏一遍笙。直到隋唐“俗乐”中,笙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乐器。盛唐之后,随着“燕乐”的兴起和弹拨乐的广泛使用,笙逐渐退居为伴奏乐器。

目前笙大体可分为传统笙和现代笙。传统笙(又称小笙)通常指27簧以下的笙,一般都加按键,但有多有少,用竹苗、木制笙斗或葫芦斗等制成,笙斗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对笙的风格、追求、演奏形式以及生态环境等要求不尽相同,使笙在制作工艺、簧数、音位排列和演奏方法等方面,出现各种流派。流派众多,一方面繁荣了笙艺术,另一方面也给笙的制作、演奏、教学和作曲、配器带来诸多不便,从而阻碍了笙工艺、笙技法的传播、普及、发展和提高。如,演奏者通常用一种音位演奏但未必熟悉其他音位,若要换音位演奏必须重新练习。

赵宏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与制作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涿州市宏亮乐器厂厂长):

李老师说的是传统笙,现代笙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改革笙,有的也称为改革笙、键笙。与传统笙相比,现代笙加装了按键和扩音管;增加了很多半音,使音域加宽,音位按十二平均律法排列;制作材料也有所改变,采用了铜、合金铜、不锈钢等新材料。在发音方式上,现代加键笙全部采用开放式发音(传统笙是修复式发音),用按键控制发音孔,即当气流进入笙斗后振动簧片发音,簧片虽然发音,但音孔关闭使笙苗内的空气柱不能振动,故而不能发音,只有启动按键打开音孔后,音才能发出。这种发音方式使笙的气密性提高,演奏时省气、轻松。而十二平均律法的音位排列方式,也使乐器演奏技法方便简捷,能演奏更复杂的曲目。

李光陆:现在国内各大民族乐团常用的现代笙是36簧高音键笙、36簧中音键笙(排笙)和32簧低音键笙(抱笙)。36簧笙又有两种,一种是方形斗,一种是圆形斗。36簧方笙目前已经占据了90%的市场,这种笙的型制相同,仅按键有软硬之别;音位排列有规律,演奏指法相同,适合合奏也可以独奏,独奏的技巧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基本都用这种笙。圆笙现在使用得虽然较少,但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笙教授都在使用,学生可随意选择这两种笙。一般人认为圆笙不如方笙方便,如在按键、工艺、演奏、音量上都有较大的不同,音位排列相对来说没有规律,但圆笙保持了传统笙便于独奏和音色方面的优点。

王欣(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系乐器学在读博士):

从李老师和赵老师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笙的制作材料是比较多的,在中国传统乐器八音分类法中,占了金、竹、革、木四类。从笙的制作来看,用材是很讲究的,而且用材与音色的关系非常大。

赵宏亮:无论传统笙还是现代笙,在用材上都非常讲究,而且很严格。比如笙苗,我们赵家笙就有自己的一套用竹标准,一是要挑选生长2年以上的福建紫竹,最好是野生,阴干1年以上才能使用;二是制作时要严格挑选竹的外径尺寸、内径尺寸、颜色以及竹子的密度,还要注意对好竹节,保持笙苗的美观。

现代笙的制造工艺也非常讲究。如我们制造的按键,一定要用优质白铜,白铜是合金铜,含有电解铜、锌、镍等金属,如果配比不好,按键的噪音会增大、寿命缩短,还会影响按键的灵敏度。精加工时注意锻打的分寸,一道工序如锻打不到位,会影响按键的颤抖度和稳定性;锻打之后还要细磨按键的形态,使之平、直、棱角分明。装配时气密性要好,要用优质的羊皮或羊肠衣垫,垫子面平整、软硬适合;按键与键柱的缝隙适度,不紧也不狂,键柱的安装角度为90°,上下顺平光滑,以保证按键的上下运动畅通;要保持大、中、小号按键弹簧的软硬度一致,不能软硬都有。此外,按键开的高低也要统一适度,最好起落在5 mm左右为佳,开得过高会影响演奏速度和舒适度,过低会影响笙的音量、音色。

韩宝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主任、教授):

我认为笙的关键在于簧片的质量。簧片的材质很重要,其锻打、配方特别影响笙的音色。音色不同,一听就能判断是谁做的笙。而调律、调音只是音准方面的问题,是熟练工种的事。

赵宏亮:确实如此。此外,在笙的制作上还要注意一点,就是需综合考虑材质等各方面因素。比如黄铜和铝镁合金都可以制作扩音管,且铝镁合金管的传声效果较黄铜管好,但并不是所有的笙都可以用铝镁合金管。铝镁合金管更适合型制比较大的笙;从使用的耐受程度上看,非常薄的铝镁合金管不能承受太大的声音,否则会变形、出现裂痕。而黄铜管的管壁非常薄,适合使用在型制较小的笙上。

笙的改良与演奏

专家们认为,乐器制作工艺的改良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演奏艺术效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的一系列改良中,传统笙在保持原有音色和演奏技巧的同时,扩大了音量;现代笙在制作工艺上的改良更多、更新,既适合合奏也可以独奏。尽管在现代笙能否延续传统笙的演奏技巧上还存在一些争议,但笙的多样性发展值得肯定。

李光陆:一些传统笙改良了制作工艺,比如加了按键,以解决演奏中跑气的问题。加键笙是几乎每个音都加键,而传统笙要灵活一些,原来有特色的一些音比如滑音并没有加键,总体原则是需要加键则加,不需要便不加。

传统笙也会加装扩音管。传统笙的音色很浓,但存在音量太小、音位少、跑气等问题,与现代审美需求不相适应,需要加装扩音管来扩大音量。扩音管有两种,一种是铝镁合金管,大且重,音质和传统笙相比较大,但与唢呐、笛子等管乐器的声音比较融合,更适合乐队使用。独奏的传统笙仍应保持其原有的味道,因此,我采用黄铜质的喷塑的小方管,在扩大音量的同时还能保持笙原有的声音特色。我不采用大的圆管,也是因为它比较重,音量虽大可金属味道很浓,与传统笙的音色差距较大。

我与笙制作家王育东共同研究,经过多年不断尝试,成功改革的27簧加键笙,使笙不再跑气,演奏更加得心应手;扩音管不仅保持了原本的音量,还避免了传统笙音色过于直白单调的现象,使其音色更加突出;按键的使用和笙苗的选择,使手指更加灵活;笙的音域达到了3个八度以上,音域更广;同时,外观更加轻便、美观,深受笙演奏者的喜爱。

韩宝强:关于改良的笙乐器,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种重要成果已达20余项。我曾撰文在《演艺设备与科技》(2005年第4期)介绍过,主要包括转盘笙、系列抱笙、系列排笙、36簧加键扩音圆笙、49簧笙、巴乌笙、键盘笙等。这些改良或在材质上,或增加簧片,或改良共鸣管,或改变按键方式等,使之或扩大音域,或便于转调,或形成多种声部,极大地丰富了笙乐器的艺术表现力。

赵宏亮:刚才韩老师谈到的36簧加键扩音圆笙,我祖父就曾参与其改革。我们赵家三代做笙,祖父在北京民族乐器厂时致力于加键笙、加键唢呐、加键笛、巴乌等的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对笙进行了多项改革,如将传统笙的笙斗由死斗改为活斗,将38簧键笙改革成站姿演奏的现代键笙;成功制作了42簧笙以及音色浑厚的中、低音笙等,其中赵氏36簧加键方笙尤其受好评。

近期我们企业正在与香港中乐团合作,研制的新型中、低音笙完全采用铝合金、铜、不锈钢等材料,改变了气流及发音方式。演奏方法、音位排列与加键笙一样,全部采用按键控制发音,使演奏更加便捷,提高了演奏速度和声音的质量。还有与四川音乐学院合作生产的多音笙,在制作材料和演奏方式上与加键笙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将原有一苗一音的形态改变为一苗两音的发音方式,使其在加键笙发音基础上同时可以发出小三度音程,形成小三度和弦,能演奏出更广泛的乐曲。

韩宝强:笙的制作工艺对演奏有很大的影响,但现在人们对制作工艺方面的改革还存在一些争议,比如36簧改革加键方笙能否演奏滑音的问题。

李光陆:传统笙有很多演奏技巧,如滑音,可以跨三度,好的笙甚至能滑到四度。赵家传统笙只加两三个按键,高音3、6、5、2都能演奏滑音。有人以为加键之后不能演奏滑音,可能主要是因为音太低而无法演奏滑音。而对于36簧改革加键方笙而言,的确是加了按键就不能演奏滑音。但改革之后的加键笙增加很多半音,补齐了乐队演奏所需的音;同时,为了弥补演奏时的跑气现象和按孔不方便等缺陷,加了按键。加键笙在满足乐队演奏的要求后,经过改革也能独奏,可是一些原有的特色如滑音没有了。在我看来,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要看改革之后是利大还是弊大。36簧改革加键方笙的优点很明显,因此,它是成功的。虽然不能演奏滑音,演奏技巧却仍然存在,只是需要演奏家们去不断地挖掘、发展与创新。

关于滑音,我还想做些补充说明。对一般演奏者来说,36簧改革加键方笙是不能演奏滑音的,但经过我多年的演奏研究发现,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滑音时,气息饱满,一手按音、一手按着扩音管的管头,进行气息和手的配合,也能演奏出滑音的效果,因而不能绝对说36簧改革加键方笙没有滑音。对此我也有个建议,36簧改革加键方笙的个别高音部分,尤其演奏特色滑音的部分不要加键,但仍可加扩音管,如此,滑音不就自然地保留了吗?不过也不能因噎废食,若只是为了滑音就不加扩音管和按键,对笙整体的影响会比较大,反而不好。

赵宏亮:从制作的角度看,36簧改革加键方笙可以满足演奏滑音的要求,但演奏的时候手指无法兼顾,且非常费事。毕竟对36簧改革加键方笙而言,其主要还是供乐队使用,独奏用得少。

笙的电子化、数字化改革

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对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音量要大,能适应大型户外演出和场馆演出;气流分配要更加合理,演奏要更加轻松等。而企业在改革和创新中也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单靠传统经验已无法解决。专家们认为,突破既有观念,进行电子化、数字化改革,将成为笙改革的一大趋势。

赵宏亮:现在我们所作的改革和创新主要依靠经验而不是具体的可以参考的数据,如气流的走向、大小及气室的大小都会影响笙的发音,36簧笙气室的结构非常合理,音色、发音灵敏度、音准度很好,但若笙的型制加大,气室每增大1个空间——只是根据人呼吸一口气的压力来设计气室——响应度肯定不一样。但我们没有相关数据,无法获知增减带来的具体效果及其中的变化。

王欣:我认为在乐器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上,设计观念要有所改变,要打破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当前设计制作新的笙,从最初构思到所有零件严丝合缝地组合起来,是一点一点地试出来的,一步不对就要拆开重做,耗费的时间、精力和材料非常大。其实这个过程是可以从一开始就进行严格的设计,然后再制作的,也就是在笙的发声原理、控制方式、材料材质上,从探索性、实验性制作逐渐到先设计后制作。设计过程完全可以通过CAD制图完成,其关键在于计算过程,如气流的分配量,对低音区的气流驱动和对高音区的气流驱动怎样最合理;当从整个气室中把气分出来的时候,气流能否增强,如何增强;在等强的空气压力下,如何在传导过程中根据每个音区不同来分流气量,各个送气点能否做到不平均送气;能否采用光电一体化开关取代按键等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正在研发中的一种新技术——“乐器仿真设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所做的研究。采用这项技术,如对铝镁合金扩音管采样后,将各项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后在计算机上就其管径、管壁、管长进行各种模拟试验,直至满足要求。又如,可以对送气结构和发声结构进行模拟实验。但现在还处于采集各种原始数据阶段,需要制作家、演奏家等相关方面的配合,这个过程很艰苦漫长,却是必须的。

另一个是笙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国外教堂所用的管风琴中,30%~40%为电子管风琴,这并不是指其发声原理电子化,而是控制系统的电子化和数字化。管风琴依照的是笙的自由簧原理,既然如此,笙应该也可以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让传统乐器具有数字乐器的功能,以适应在一些大型体育馆等大型户外演出中的需要,这不是单靠扩音器能解决的问题。将笙的发音和数字发音结合在一起,实现无线数字传输,这一是借气和控制系统的改革和改良;二是借用气鸣乐器的原理,也就是说,当关上数字控制开关时,它是普通乐器;当打开数字控制开关,其能立刻和数字调音台连通实现数字传输,且无噪音。

韩宝强:针对中国民族乐器及音乐艺术与科技等发展情况,中国音乐学院于2011年7月组建了“音乐科技系”,我们这个系强调科学研究对教学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特别注重从音乐声学和乐器学层面研究中国民族乐器特性和规律,同时,密切跟踪国际新兴音乐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乐器学专业”包括乐器工艺学、乐器材料学、乐器设计学、乐器调律等内容,就是要把演奏和制作中探索的实际经验,与现代工业的材料技术、设计技术等结合起来。这样以减轻笙等乐器设计前端的压力,当然也对演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只有通过材料、实验和物理模型试验才能实现。

笙的发展方向

几位专家在笙今后的发展方向上各抒己见,都认为规范化、标准化是笙发展必须要做的事,其对笙的普及、推广以及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起着重要作用;现在适逢中国民乐发展的好时机,国家相关机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应该把握时机,抓紧进行笙的标准制定工作。

韩宝强:现在对笙包括民族乐器的评价主要是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会随着感觉的变化而改变,因此,需要一种客观标准。比如簧片的加工工艺,用了多少道工序,每一道怎么做,材料是否能保证质量一致,等等。目前,在笙的音色上也没有客观标准。赵厂长刚才提到乐队指挥推荐赵家笙,他可能是听惯了该音色,但赵家笙和其他笙在音色上不一样的原因何在?好在哪里?其中的客观原因,吹笙、学笙的年轻人应该了解,乐队指挥也应该了解。

赵宏亮:笙所用的材质确实应该有统一的标准。比如做按键用的白铜属于合金铜,其配方很不严格,一旦改变,声音的传导方向和力度也随之变化。黄铜也不是笙专用铜,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保证质量稳定。尤其是笙的关键部位簧片所用的响铜,我们无法自己制作,只能从农村或者乐器门市部收购青铜,但这种青铜已经越来越少,而且我们在收购时只能靠经验区分铜的优劣。铜的锻打也是如此,没有密度和硬度等方面的具体数据指标。

王欣:笙未来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往前走,即往历史中去,复原古代的笙。现在所说的乐器复原,是乐器复原后能看却不能演奏,能否经过历史考证和律学计算,从材料、工艺到音响进行一比一的还原?有这样的实物,可以让人们非常直观地了解笙的发展历程、种类和型制,也将对中国民族乐器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往后走,即制定标准。不同温度环境对笙的音响的影响非常大,应测量研究在某一温度和音响环境下,笙的高频、中频、低频各为多少,振动模态如何等,形成一系列音响标准,继而再形成笙的生产工艺标准,包括材料选择标准、加工工艺、加工标准、加工工具、开孔、响眼、按孔、按键、成品样式等。制作标准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但没有标准,笙的制作和笙艺术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李光陆:笙界一直在研讨笙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其实现在36簧、38簧改革笙已经广泛普及,这就是乐器品质、演出效果决定的,市场的需求最终会使得不规范的东西变得规范。但由于笙音位多、种类多且各类别笙音质差别太大,演奏者喜好不一,要使笙工艺制作规范化、标准化,难度大,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更需要国家行为、相关机构的参与和引导。

王欣:在乐器标准化上,欧洲历经了300多年的时间。在乐队层面上,欧洲乐器是在萃取共性以后,留下共性最多的乐器,极富个性的乐器适合独奏或者在发展中演变成其他乐器或者消失。对笙而言,也可考虑两个系列的标准,一个系列是乐队乐器,另一个系列是独奏乐器,包括民间传统笙乐器,如河北固安小冯村音乐会使用的21簧笙。乐队中使用的笙要求共性,音准、音色等的稳定性;而独奏笙特别是个体演奏的特色性笙,要保留其个性。这样划分更便于推进笙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李光陆:我赞同王老师的观点,要“洋为中用”,学习欧洲的优点。标准化、规范化的大方向必须国家来掌控,但高等院校也应在促进乐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做些工作,发挥带头作用。首先,我们应该收集全国的笙乐谱,并按照总谱、练习曲、协奏曲等进行分类整理,使之规范化;将一些老艺术家、演奏家的作品和演奏艺术录制下来,分门别类保存。同时,在全国开设此类教育的艺术院校,也应对教材、教学等设定一些标准和规范,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如此延续推进,促进笙各方面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韩宝强:目前正是民乐发展的良好时期,国家重视民乐的发展,民乐人才济济,乐器制造厂也因而得益。对笙这一历史悠久的乐器而言,现在则需要打造世界精品。而打造精品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标准。

对于标准,我们首先要明确,制定标准并不是要将制造厂家的诀窍、工艺和特殊材料等披露出来,标准是最基础的东西,如簧片的工艺标准制定之后,怎样达到这一标准并无明确要求,但必须要达到标准才行。笙的标准制定了,才能让笙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与此同时,在制订标准的过程中,厂家、研究人员包括演奏人员,能够厘清很多以前并不知晓或者含混的东西,在个人受益的同时,业界也会从中受益。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标准不是唯一的、排他的,不同的笙有不同的标准,而不是所有的笙只有一种标准。

赵宏亮:乐器改革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作为笙制造企业,我们心甘情愿投入人力、物力致力于研发提高笙的工艺技术,但笙要有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更多其他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如国家的政策、对专利的保护、制定相应的标准、资金的支持等。我们愿意也希望能够和相关科研院所、专家合作,将笙艺术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滑音按键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按键检测程序设计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民族声乐演唱中“滑音”的技术与应用
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中滑音的运用研究(下)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一种多方向导光按键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