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碛口古镇窑院民居初探

2012-07-29李建伟

山西建筑 2012年28期
关键词:窑洞民居古镇

李建伟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1 碛口古镇区位特点与历史背景

碛口,坐落在晋陕大峡谷的中段,黄河的支流——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见图1)。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碛,水渚有石者”。在黄河入晋的河段中,以碛命名的河道比比皆是,现在许多上了年纪的老船工都能将这些凶险地段从上到下地一一道来:老牛湾碛、梁家碛、死河碛、碛楞口、黑屿碛……一直到大同碛。所以称碛,是因为这些地方湾多、浪大、石多、水浅、声响。大同碛因河床从上游的800多米骤然收束至80多米,上下落差有15 m~18 m之多,汹涌澎湃的河水到了这儿,拥挤着夺路而去时,就在左岸冲出一块铺满乱石的滩头,这就是黄河船夫闻之色变的大同碛。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个碛口镇,而古渡碛口则成为黄河航运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个航运码头,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古镇总面积230 km2。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二百余年是中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文化之枢纽,据镇上黑龙庙清道光年间碑文记载,零星商贩不计,仅店铺字号就有20余家。其间,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更有趣的是,古镇后街只有200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古色古香,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夜间屋里说话,对面总能听得清楚。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

图1 碛口古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2 碛口古镇民居自然地理特征

碛口位于山西西部。晋西地区包括内长城以南芦芽山、管涔山、吕梁山及其以西地区。地形以山地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为主要特征,峁状黄土丘陵沟深达几十米,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属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大约450 mm~560 mm。这种沟谷纵横、地面破碎的地区,决定了其民居形式为窑洞民居。黄土窑洞可谓土尽其用,不仅节约耕地和土地资源,适应山西人多地少的资源现状,而且利用天然黄土,不必新建屋面或墙体,施工简便,建造费用低。此外,黄土良好的保温隔热性使得窑洞内冬暖夏凉,是节能的好住所,适应山西地区强烈的大陆性气候。

3 碛口窑院民居的类型及其特征

3.1 窑洞类型

窑洞的类型按其形式可大致分为靠崖窑、独立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三种基本形式。当然有在此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多种窑洞名称,如锢窑、地窨院、接口窑(靠崖窑别称)、箍窑(独立式窑洞别称)。山西境内均可找到以上窑洞类型的实例。

1)靠崖窑。

指在天然黄土崖壁上直接开凿拱洞,洞口安设门窗的住宅,有的在洞内砌砖券或石券,用于防止黄土湿陷,有的还在外壁加砌砖石作为护壁,这种靠崖式窑洞或上下重叠或横向扩充,根据崖壁的土质而定。这种民居形式主要分布在晋西北地区。

2)独立式窑洞。

指在较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坯或砖石砌成的拱形房屋,又称锢窑,有的锢窑为两层,下层是拱券,上层为木构平顶。如果两层都砌为拱形称为“窑上窑”,主要分布在晋中地区。

3)下沉式窑洞。

指在黄土高原的平地上向下挖掘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然后在大坑的四面崖壁上再挖出窑洞,由院内一角落凿出一条洞道通向地面,作为出口。这种进村不见屋的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晋南运城的平陆、芮城一带,也称地窨院。

作者以为,除上述三种窑洞类型外,应当把窑院式纳入窑洞式民居类型当中。所谓窑院,即指用砖或石头砌筑成的拱窑与土木结构房屋结合所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简言之,就是把窑洞形式的房屋以三合院、四合院空间形式组合,这种院落形式主要分布在晋中及晋西地区。

按照建筑材料分,又可分为砖木结构窑洞和生土窑洞。由于黄土高原相对木材匮乏,故纯粹的木结构建筑并不多见,由于碛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水利交通,便于其从木材相对丰富的黄河上游购买木材,故其相对其他晋西地区木材丰富且价格便宜,从而形成了砖窑与木材混合的窑洞形式。其分为两种类型:1)明柱厦檐,即在一排窑洞前设置一条木构的前檐廊,其构造是用明柱支撑单坡的披檐;2)无柱厦檐,即没有明柱的厦檐。无柱厦檐相对明柱厦檐更节省木材,且没有明柱的遮挡,利于阳光的充足摄入,便于窑内采光。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由于结构技术所限,出挑的距离受到限制,更多的阳光失去了一个宽敞的前檐廊。

现存的碛口窑洞民居就是典型的合院式砖木混合明柱厦檐及无柱厦檐窑洞。

3.2 碛口民居的特征

碛口古镇的窑洞背靠卧虎山,面对湫水河,坐北朝南,正所谓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在风水堪舆中,属于极佳的建筑选址。沿着湫水河,古镇分为东市街、中市街及西市街三条主要的街道。其中中市与西市两条街道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清式窑院建筑。这里汇集了如:银行、当铺、驴马市、火柴专卖店、煤油公司等各种商贸店铺。

碛口民居窑院依山就势,呈梯田状由下至上分布,层层叠加,下一层的窑洞洞顶成为上一层窑洞的院落,这样既减轻了山体本身对下层窑洞的重力作用,同时又为上层窑洞提供了较为宽敞的活动空间。就其功能而言,这种依山而建的民居形式,有利于防洪,提高了建筑的排水性能。古镇中的巷道皆为砖石砌成,对于坡面处理,没有直接铺设台阶,而是采用局部凸起的方式。这样既为牲畜的直接行走通过提供了受力点,便于马车,驼队直接到达各家各户门前,成为这个昔日商业古镇的一大特点。同时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起到了防滑,固坡的作用。

村村相连、户户相通是碛口古镇的另一特色。由于窑洞依山就势开凿,为了寻找合适的地形,所以村落布局相对散乱,很难形成独门独户的格局,这就为村村相连、户户相通提供了条件。

4 碛口窑院民居的装饰装修艺术

碛口古镇窑院民居作为碛口人民家的载体,寄托着碛口人民的情感,民居装饰利用当地的材料、工艺和技术特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种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是碛口人民智慧的结晶。

1)石雕:各种精美的石柱础,内容丰富多彩,有暗八仙、三阳开泰、麒麟送子等寓意吉祥的各式图案。大多采用浮雕的形式,造型生动活泼。

2)木雕:多见于房屋雀替、梁架、花窗等处。有线雕、浮雕、嵌雕、透雕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3)砖雕:碛口窑院民居中,砖雕艺术最为突出。雕刻内容如:禧禄封侯、四君子——梅、兰、竹、菊、海马流云、喜上眉梢等,常见于墀头、屋脊等处。手法有隐刻、浮雕、圆雕、剔地等。砖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与山西盛产青砖也是密不可分的。

5 碛口窑院民居的改造和利用

如今的碛口,已看不到昔日“窗泊百舟,门走千驼”,偶见一叶孤舟回荡于黄河之水和泛泛游艇。多处民居已经废弃,只有古镇和其附近的李家山民居及西湾民居相对保存完好。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一座“承载着商埠古韵,充满民俗气息”的窑洞式宾馆现已建成,名为“碛口客栈”,为“四合堂”的前身。

整个建筑坐北朝南,面临湫水河,为典型的合院式窑院民居。正房面阔三间,带两个拐窑,东西厢房各面阔三间,倒座房与正房相对,面阔三间带两个拐窑,东南角落一间作为大门。正房上方为面阔五间,开间要比一层正房开间小。作为上等客房使用。东厢上方设五开间的歇山屋顶房屋,作为客房;西厢上方设有棋牌室等娱乐设施场所;倒座的上方作为歇脚喝茶,聆听黄河之音的平台。正房与西厢房上下两层前都有明柱厦檐,从而形成一个宽敞的回廊,昔日的主人就在廊下纳凉聊天、观黄河。东厢为无柱厦檐,通过精美的卷云纹石雕出挑屋檐,用来减少风雨对屋身的冲刷,起到保护的作用。这就是距今一百八十余年前,以经营粮油为主的“四合堂”的现状。往日的库房变成而今的客房。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深宅大院的气势,此处的深,当然不是因为它在纵向上的扩展,而是因其院墙高深,想必也是因防盗而建及抵挡西北吹来的黄河风吧。作为碛口窑院民居的成功改造案例,值得称赞。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农村也加快了建设的步伐,原本的农村风貌正在逐步消失与淡化,保护传统的文脉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不失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 侯继尧,王 军.中国窑洞[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王金平,杜林霄.碛口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2):160-164.

[3]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明清卷(第5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4] 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二辑[A].中国民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窑洞民居古镇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陕北窑洞民居
奇趣民居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