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9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述评

2012-07-25甘凤春彭爱辉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文化

甘凤春,彭爱辉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国 重庆 400715)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指的是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出发,为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对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学生所实施的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1](P3)

民族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价值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同时,它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安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问题密切相关。[2]由于民族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组织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近年来对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引起了国家政府以及教育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九章“民族高等教育”中指出:要“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3]。我国民族教育专家哈经雄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新问题的研究。”[4]此外,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核心期刊《民族教育研究》数年来专门开设“民族高等教育”专栏,特别刊发民族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可见,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备受重视同时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近三十年来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进行总结回顾,针对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现存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以明确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方向,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系统检索,以“民族高等教育”为关键词,以“题名”为检索项,对中国知网(CNKI)1979年至2011年这32年来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进行检索,包括各民族院校学报、非民族院校学报以及社会科学综合类杂志。检索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22日,共计371篇文章,相同内容的文章只记作一篇(此类文章共3篇),剔除非学术性文章7篇(如《交流与沟通——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文化交流团赴美纪行》),故此处统计为361篇。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本文对检索到的文献按照主题进行了归类。在分类时,充分考虑了分类的科学性,以确保各个主题类别之间不重复且不遗漏其他主题。具体分类时,参考了相关文献,在欧以克、宝玉柱[5]、滕星[6]、彭亚华、安慧雪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拟定了初步的分类标准,并与另一位经验丰富的研究者进行了仔细讨论,从而修改制定了最终的主题类别。

1979年至1989年,是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及实施改革开放这一国策的最初十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恢复发展的最初十年;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各方面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外领先的教育水平更是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借鉴。为此,笔者又以10年为一个历史阶段将检索到的文献分为民族高等教育概论、民族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民族高等教育与经济、民族高等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外国民族高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民族高等教育评估、民族高等教育机制及其他等11个主题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具体分类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979年-2011年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成果分类统计 (单位:篇)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1979年—2011年10月我国已发表的民族高等教育学术论文的分类统计,可以明显地看出,近三十多年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一)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领域更加丰富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79年至1989年,即从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及实施改革开放这一国策的最初十年,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高等教育概论,其论文成果所占比例高达50%;1990年至2000年,民族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民族高等教育与经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的研究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2001年至今,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主题更为丰富,共涉及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外国民族高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等10个主题内容。

(二)民族高等教育各个主题的研究日益深入

从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概念到滕星教授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人们对“民族高等教育理论”进行了逐步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民族高等教育与经济”研究则以我国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等社会背景为前提,探讨民族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思想为指导,探究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策略和发展方向。“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集中于对我国颁布的各项与民族高等教育相关的政策进行回顾总结,2009年至2011年均有此类研究成果发表,张立军就曾连续两年发文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和特点进行了探析。“民族高等教育评估”和“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相关研究则缘于近年来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开始对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效率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如王学峰、蔡文伯(2011)[7]等人采用数据包络(EDA方法)分析的CCR模型,对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提出区域内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效率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三)国外民族高等教育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从表1可以看到,在2000年以前,中国学者对国外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为零。在2001年至2011年,相关的论文成果增加至23篇。(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2001至2011年外国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比例图

其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美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及措施的评论,尤重于对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分析与评论。2001年至2002年,公开发表的8篇外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均是关于美国的,其中50%论述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别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民族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等杂志。

2.对美国以外的国家的民族高等教育的探析。王艳玲、李琳(2004)[8]对加拿大推动土著民族高等教育的策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和趋势做了分析评述;还有2010年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第7期的《澳大利亚土著民族高等教育战略计划概述》。

3.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与国外民族高等教育的对比分析研究。继2001年国内学者对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分析与研究之后,国内对美国等外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逐渐增温,到2005年开始出现对中美、中加等的对比性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我国对国外民族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有所增多,但就总体而言,其涉及的范围还较为狭窄。其研究更多的是关注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且仅限于政策措施上的分析;国内外民族高等教育对比研究不足;缺少对国外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进行深入探析。

国外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增多,主要原因在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增多,与美国、日本、菲律宾等许多国家的学者交流日益密切等因素均为我国学者熟悉国外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及研究成果提供了条件。

(四)民族高等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研究较为薄弱

自19世纪60、7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ral Education)在美国兴起,人们更加重视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问题,并用一种新的观念重新认识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问题。[9]人们开始承认并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相对独立的存在价值,对民族同化教育产生质疑,认为同化教育不利于民族学生的族群认同和自我价值认同。1988年,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概念。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国内有些学者提出多元一体化教育,认为在多元一体化的视角下“民族高等教育必然孕育着对多元文化整合,文化整合功能应成为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注重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必须提倡各少数民族文化间的和谐教育,整合国家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发扬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10]只有学会充分尊重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高等教育才真正为民族培养了人才。

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维系民族生存的重要纽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现有的56个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的文化,这一观点早已被接受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民族学生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高校内民族学生比例的增加必然促使高校对民族高等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以制定符合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心理特征的课程或教育培养方式。

表1显示,尽管多元一体化教育提出已近三十多年,但迄今为止,民族高等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研究比重仅为4.70%。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多局限于对“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的拓展,缺乏对如何更好地将各民族文化融合在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中进行教育的问题的探讨。民族文化缺失仍是高等教育现今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四、结论与讨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32年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研究主题不断丰富,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然而,我们也看到,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还缺乏对一些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问题的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是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的目标所亟待解决的。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高等教育课程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以肯定民族文化对于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价值为前提的,体现了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民族文化作为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之所以能连绵不断地流传下来,并对现代化建设产生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一特殊而重要的载体。[11]

英国课程论专家劳顿在他的专著《课程研究与教育计划》中把课程定义为“文化选择”。教育不可能跟价值无关,不同的课程产生于不同的教育价值系统或思想。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价值和信仰得不到学校的传播,就根本不会再流传下去。

“课程的变化总是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人类文化主流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12](P177)今天,民族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缺失,使中华民族文化存在着被西方工具性文化同化的危险,这种危险主要是我们忽视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与西方文化相抗衡的东方文化氛围,把青年学生的视线从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中吸引过来。要在青年学生中营造东方文化氛围,就必须借用高等教育这一重要载体,特别是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高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要实现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的角色,就必须以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为依托,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营造民族高等教育的经济文化实力,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文化支撑力量,提高他们的竞争力,而且更好地实现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加强民族文化与民族高等教育课程关系理论的研究已刻不容缓。在开展研究时,要明确当前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以文化价值取向为基础指导民族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和优化。

(二)民族高等教育的对比研究

从前文的统计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以往的研究中,纵向研究成果显著。横向对比研究还比较缺乏,其研究成果也多以中、美两国的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经验对比为主,研究尚缺乏深度和广度。

不可否认,我们在研究当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但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应加强国内不同区域之间民族高等教育成功经验的推广。我国区域性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却鲜有学者将这些区域性研究成果发展到区域以外,形成不同区域之间的民族高等教育对比研究,以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

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地区众多。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又使不同地区民族高等教育具有自己本地区的特征。然而,文化总有其最本质上的共同点。因此,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要以各民族文化的本质规律为出发点,通过不同区域之间民族高等教育的经验对比,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

(三)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质量逐年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高等教育”中开篇便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民族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不容忽视,但现有的关于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明显太少。提高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笔者认为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的目标,回归教育本质,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才能最终提高民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刘献君教授2011年10月在西南大学做题为“教育研究的属性与属性”的报告时指出:“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即人的生成发展问题。”民族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所侧重,经历了以培养普通行政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为辅到培养行政干部和技术人才并重的战略性转变。但无论是哪一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其主要目的都是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要提高民族高等教育质量,首先就要提出一个合理并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衡量和评判教育质量水平。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专业人才种类的需求不断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包括民族院校在内的国内众多高校纷纷依据市场需求设立了各种热门专业。人们对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一定程度上致使各类人才比例失衡。民族院校不注重自身发展特色,不以本地区经济的长远角度出发,盲目跟随市场的即时性需求培养人才,是对民族高等教育目标的片面认识的表现。这样的民族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民族高等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目标计划,而不是短期的功利性行为。民族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特点。如何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优化教育层次结构、课程结构,加深民族文化内涵,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高等教育,提高所培养的人才的竞争力,从而提升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课题。

[1]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沙斯.民族高等教育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作用[J].大众商务,2009(7):177,19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13,16.

[4]新华社(北京).专家:中国需加强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新问题的研究[EB/0L].(2008-03-05) http://news.163.com/08/0305/10/4690RH1R000120GU.html.

[5]宝玉柱.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6]滕星,彭亚华.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发展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1-89.

[7]王学峰,蔡文伯.基于EDA方法的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效率评价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1):1-4.

[8]王艳玲,李琳.加拿大发展土著民族高等教育的策略探微[J].中国民族教育,2004(6):38-40.

[9]杨亚辉.影响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理论[J].青海民族研究,2005(1):99-104.

[10]苏德.多元一体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07(3):25-29.

[11]陆洋.探析民族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2):23-25.

[12]倪胜利.教育文化纲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