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礼制影响下的古埃及城市建设艺术

2012-07-24王乾蕴

四川建筑 2012年3期
关键词:太阳神尼罗河法老

王乾蕴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

古埃及是一个政教合一、君主独裁的奴隶制国家。法老们充分利用信奉多神教这一宗教礼制对其国民思想加以禁锢,以求达到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的目的,故而,古埃及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也就自然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

1 生与死的界限——尼罗河

河流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产生于大河之畔。尼罗河是上天赐予埃及人民的礼物,它发源于南边现埃塞俄比亚的沙漠边缘,向北流经今苏丹国努比亚地区,绵延上千里,经上埃及努比亚和中埃及底比斯,到达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

在埃及多神教中,太阳神一直是埃及的最高神。在古埃及的意念中,太阳神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他每天乘坐太阳船在浩瀚无际的天空中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古埃及人认为,死去的法老搭乘太阳神的太阳船进入冥界,然后随着太阳神在清晨出现,就能乘着太阳船回到人间再次复活。在古埃及版图中,尼罗河由南至北贯穿整个埃及,将埃及领土一分为二。太阳从尼罗河的东岸升起,从尼罗河的西岸落下,于是古埃及人坚信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初升的地方,是活人的国度,而尼罗河的西岸是太阳落山之处,是死者的世界。在他们看来,尼罗河与太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囊括阴阳两界的整个宇宙。

图1 埃及金字塔遗址分布图

基于这一宗教思想的影响,古埃及的城市选址体现了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规划理念。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东岸的开罗、卢克索、阿斯旺等城市,并在这里进行生产、贸易活动,而将金字塔、帝王谷、王后谷等陵寝建筑建造在河的西岸。尼罗河在古埃及人心中成为了生与死的界限(图1)。在尼罗河西岸,孟斐斯的北部和南部,80多座金字塔组成了一条长达50 km的链条,他们周围环绕着数不胜数的马斯塔巴。在这一系列古建筑的北部正前方即是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群。

2 灵魂栖息地

在埃及神话故事中,死神奥西里斯的反复重生给古埃及人带来了莫大的精神抚慰,使他们“灵魂不死”的观念找到了依据。他们通过这个故事认识到,自然万物是周而复始的,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人死后灵魂寄于尸体中,在千年之后复活,过着比生前更好的生活,因此必须给灵魂寻找一处栖息的场所。正是由于这一宗教思想的影响,在古埃及统治阶级的建筑活动中,供灵魂栖息的陵墓建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1 金字塔

古王国时期的陵墓建筑以金字塔最具代表性。

最初贵族的坟墓是用土坯建造的,形象模仿当时的贵族住宅,但墙壁有收分,即向上收小,好像一座长方形的台子,里面有一些小房间,地下深处再挖出一间空室作墓室,木乃伊就存放在里面,这种坟墓被阿拉伯人称为“玛斯塔巴”(图2)。

图2 玛斯塔巴

埃及第一座金字塔建于古王国初期,是由“玛斯塔巴”发展而来的,其外观演变为台阶形,并改用石头砌筑。共有6层台阶,层层缩小,总高度达60 m,底边是126 m×106 m的方形,该金字塔为第三王朝昭赛尔法老所建,故被人们称为“昭赛尔金字塔”。

此后,在麦登和达舒尔还出现了过渡形式的金字塔,后者为折角金字塔,底部约200 m×200 m,下部坡度为54°,上部43°,已经很接近成熟的金字塔。后来在尼罗河西岸的吉萨陆续建造了许多方锥形的金字塔,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四王朝的胡夫、哈夫拉和孟卡拉三座金字塔(图3)。

图3 金字塔形制的演变

金字塔的平面正方,四个斜面接近正三角形,整体形象为正四棱锥体,都是一些极其简单而稳定的形状和体型。关于金字塔的形状,在一些古文献中有这样一些记载,一种说法暗示金字塔是法老升天的“阶梯”,有人认为这就是阶梯式金字塔的由来;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金字塔的轮廓正如破云而出的阳光,这也是对太阳神膜拜的印证。但在今天,我们觉得从它所形成的视觉效果来理解则更为直观,金字塔高大而单纯的形体,与尼罗河三角洲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一种有机的组合,人们匍伏在这些巨大无比的冷漠物质体块下,显得十分渺小,一种崇高神圣的情感由然而生,宣示了作为最大奴隶主——法老的无上权威。

图4 帝王谷平面示意

2.2 崖墓

中王国时期,古埃及统治中心迁至底比斯,法老与贵族们的墓葬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底比斯一带多山谷,于是法老们在该地带以西的一条山谷里开天然山岩凿造岩墓,并把棺椁放在里面。这些崖墓平面与“玛斯塔巴”很相似,由墓道将灵堂及墓室联接起来,崖墓内雕刻及彩画艺术价值极高,因为这里埋葬着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众多法老,故这条山谷被人们称为“帝王谷”(图4)。除此之外,贵族谷、王后谷等墓葬区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崖墓形制的出现,除了受地势条件的影响外(地势不开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金字塔作为陵寝建筑太过显眼,盗墓情况十分严重,于是法老和贵族们不得不选择将陵墓隐藏于大漠中的山谷内,以期得到灵魂永久的安息。当然,山谷的选择、崖墓的选址也是十分考究的,事实证明被选中的山谷,其部分悬崖外观颇似金字塔的四棱锥体,“阶梯”的隐喻之意得以延续。

3 庙宇

到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古埃及的建筑活动仍然十分活跃,并且主要体现在庙宇建筑的兴建上。这一时期的庙宇建筑分为神庙和祭庙两种。

3.1 祭庙

古埃及的祭庙是专门用来祭祀法老的建筑,它与法老的崖墓是分开的,这与中国秦汉至唐宋帝王陵寝中的下宫(日常祭祀帝王的地方)极为相似。古埃及法老以太阳神之子自封,以求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这些祭庙多在其登基不久便开始兴建,法老生前,这些祭庙通常用来供奉法老的保护神,以巩固其神权,死后则用于祭祀法老本人,使他的国民深信灵魂不死,并通过一系列繁复的祭拜活动以求得到法老的庇护。法老的权威在其死后仍被人们所尊崇。

目前,古埃及遗留下来的祭庙已不多见了,其中较为著名的遗迹如18王朝时建于卢克索尼罗河西岸的阿曼赫泰普法老祭庙石像、11王朝曼特赫特普三世祭庙以及18王朝哈特谢普苏特祭庙。

3.2 神庙——神的住宅

古埃及是神教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神,人们对每一种神都赋予了独特的神话传说和礼拜仪式。为了表示对神的尊敬,并给神与其崇高身份相符的安身之地,从公元前16世纪开始的新王国时代起,埃及建造了许多专门祭祀神灵的神庙。

在古埃及,神庙是人在凡间的神殿,同时又是神在尘世的暂居点,人、神在这里完成交流。而维系这一暂居地并负责这种交流仪式的是祭司。

神庙的形状和布局的标准模式在整个古埃及时期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因为古埃及人相信,在创世之初,是神设计了第一座神庙。这些神庙都是造在平地上,一般形式是由封闭石墙围成纵长方形,多为南北走向,前方有被称为“牌楼门”的大门(图5),门的两侧紧贴墙身处插长矛及旗杆等装饰物,墙面刻有象形文字及图画,门内通过一座大廊院,沿纵深轴线安排多座柱厅或再加廊院,越往里院子和厅堂越小,最后以封闭的密室圣殿作为结束。

图5 何露斯神庙牌楼门

埃及的宗教观念决定了神庙是一种象征性的建筑。首先,作为神的住所,它的作用等同于死者的“家”,因此神庙的设计遵循了房屋的模式,列柱大厅即相当于其接待室;其次,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神庙建筑的外形式及柱式直接取自然物,以自然物来象征生命理念,表达对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再者,庞大、精细的巨石艺术体现了埃及艺术家们对于生命永恒、艺术永恒的不懈追求,奢华的雕饰及彩绘的追求表达出古埃及人对神灵的崇拜和虔诚。

图6 卡纳克神庙内的方尖碑

4 方尖碑

方尖碑的出现实侧是古埃及人对太阳神的崇拜。在埃及神庙建筑中,方尖碑是神庙装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起初它被摆在建筑群的中心,后来则布置于庙宇大门的两侧,使其作为太阳神创造世界的象征物,以便能够最先获得旭日的照射。

方尖碑断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状,尖顶上镀金、银或金银的合金,直刺苍穹(图6)。一般情况下,其高宽比为10:1,用一整块石头制成。碑身四面刻有象形文字和装饰,内容包括命令修建方尖碑的国王的名字和称号,以及他的“丰功伟绩”,似乎是在向太阳神通报自己的敬意和成就。

目前,在埃及本土仅存4座方尖碑,其它的方尖碑多被盗运至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现存最高者达30 m。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埃及人所信奉的宗教礼制、创世神话、生死观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整个古埃及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同时,由于古埃及的艺术创作原则和美学思想是适应专制王权的需要而形成的,而王权又通过统一的宗教观念和铁的法律形式来巩固和维护它们,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被后世称为建筑艺术精品的历史古迹均是为法老和神灵服务的,它们透过巨大的体积,张显出神的崇高和神力的无限。

[1]萧默.文明起源的纪念碑——古代埃及·两河·泛印度与美洲建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刘先觉,汪晓茜.外国建筑简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阿尔贝托·卡罗·卡佩斯.埃及艺术和历史[M].郑鸣,译.

[4]赵克仁.古埃及神庙建筑艺术风格溯源[J].东南文化,2008(1):74-78

[5]徐永利,李靖.古埃及神庙空间序列解读——兼谈古埃及建筑语言的开创性意义[J].华中建筑,2007(9):167-170

猜你喜欢

太阳神尼罗河法老
做个法老头巾
尼罗河泛滥节,埃及人兴高采烈
气球上的五星期(七) 追寻尼罗河
法老时代埃及谷物税研究
法老的神秘国度
埃及法老复活啦!
六问太阳神珍珠店模式
太阳神 持守初心三十年
尼罗河上的伊辛巴
太阳神 坚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