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城市景观绿道设计初探:以新津县兴义镇绿道设计为例

2012-07-24

四川建筑 2012年3期
关键词:兴义绿道服务区

王 毅

(四川三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31)

“绿道”概念起源于 20世纪 70年代,英译为“greenway”,寓意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互相和谐交融的通道、走廊。其内在构成包含野生动物、植物、河流、森林、滩涂、山石等一切自然存在的元素和以人为主体的一切人类开发活动。目前在我国,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而言,一般是指沿河道、溪谷、山脊、道路等建设的可供游人步行或骑行的“绿色”景观游览线路。

1 绿道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绿道的内涵很广,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将绿道定义为是由那些为了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等用途及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该定义包含了5点内涵:①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②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③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④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⑤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1]。

绿道系统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道路和生态停车场、码头、综合服务区、休憩场所、旅游商店等配套设施和绿化带构成,集旅游、休闲、运动、环保功能于一体,能将生态保护、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完美结合,完全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投资少、见效快;②改善原住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③改善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品位,完善城市功能;④突出地域文化风貌,展现差异化的特色。

根据功能与条件的不同,绿道大体可分为5种类型:①河流型;②游憩型;③自然生态型;④风景名胜型;⑤综合型。

2 国内外绿道的发展

从国外绿道发展的历史来看,一般以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 Park System)作为绿道思路发展的源头,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的绿道规划(1867~1900年);第二阶段:景观设计师的绿道规划(1900~1945年);第三阶段:环保运动影响下的绿道规划(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第四阶段:绿道运动的命名(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五阶段:绿道成为一个国际运动(20世纪90年代至今)。目前国外绿道发展较为领先的主要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

国内绿道系统建设和规划较为领先的是广东省。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从2010年起,广东省用三年左右时间,率先在珠三角建成总长约1678 km的6条区域绿道。各市也将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并与6条区域绿道贯通,形成联通珠三角城市和乡村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串联200余处发展节点,服务约2500万人。

3 成都市新津县兴义镇绿道设计

新津县兴义镇地处成都市西南,新津县城北部,幅员面积38 km2,全镇人口约3.5万人。2009年被确定为成都市市级重点镇,是成都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整镇推进的试点之一。2011年11月,兴义镇将承办“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成为中国首个承办此项会议的城镇。

兴义镇绿道设计是兴义镇“六位一体”统筹城乡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六位一体”规划是在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背景下提出的,规划以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背景,借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综合整治的政策契机,深度挖掘现状资源,发展有机农业作为村镇产业支撑,通过品牌塑造、目标定位,用全域的思想编制总体规划。

兴义镇绿道全长24 km,设计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景观绿道、服务节点、植物配置、景观小品以及护栏、垃圾池、驳岸、粪池处理形式。

3.1 景观绿道设计

(1)游径选线:以影响生态最小化为原则,不在生态敏感区开辟游径;采用多种形式组成网络,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沟通内外部联系;充分合理利用现有道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尽量不占或少占景观用地;绿道走行位置无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不良地段(图1)。

图1 兴义镇绿道总平面

(2)根据绿道穿行的不同环境,将其分为三大类:绿带、蓝带、橙带。绿带主要穿行于田野、林盘、农舍;蓝带属于亲水、滨水的绿道;橙道因为与车行道并行,以橙色作为提醒、警示。绿道宽度控制在3 m以内。

(3)绿道路面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鼓励采用环保活性材料,软性铺装,材质取决于地形地貌,能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代表当地特色和文化特征。

3.2 绿道服务节点

服务节点共分为四级:综合接待服务区、补给信息服务点、休憩场所、休憩瞭望点。

(1)综合接待服务区:在绿道的始末处分别各设置一处综合接待服务区:广滩绿道综合服务区、农博园绿道综合服务区。主要提供接待、咨询、食宿、停车、自行车租赁、医疗、购物、信息展示等综合服务(图2)。

图2 综合接待服务区效果图

(2)补给信息服务点:设置在绿道的主要入口处,是整个绿道除综合接待服务区的重要服务点,全程共设5处,每处面积约100 m2。主要提供自行车租赁和维修、简单医疗、商店、信息展示、休憩等服务。

(3)休憩场所:主要设置在各个自然景观绝佳处或人文气氛体验点,全程总设3处,每处约15 m2左右,主要穿插于羊马河两岸,互为对景相望(图3)。

(4)休憩瞭望点:全程共设11处,每处面积约6 m2左右,提供短暂停留、简单休憩、独处空间,是绿道服务休憩功能的重要补充(图4)。

图3 休憩场所效果图

图4 休憩瞭望点效果图

3.3 景观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针对不同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植物选栽。

(1)滨水卵石区:保留现状鹅卵石堆上的灌木群和部分水草植物,保持生态,固化土壤;整理杂乱的野草,种植颜色鲜艳的野花和花型、色彩丰富的菊花,丰富绿化层次和景观效果(图5)。

图5 滨水卵石区植物配置

(2)滨水绿道区:保留生长较好的水生植物,绿道两侧移栽小型花类果树,增加植物层次感,配置翠菊和百日草,增加鲜艳的花色和花型,丰富景观效果。

(3)林盘区:保留林盘已有乔木,梳理原有爬藤开花植物,对杂草进行部分清理,保存野趣;沿绿道两侧配置波斯菊等菊类野花,丰富层次。

(4)田园区:保留原有田园种植,除去多余杂草,种植野菊花、花环菊、花菱草等类型的花灌类植物,对绿道起到软化而且美观的作用(图6)。

(5)原有道路:除掉杂草,开阔视野,保留沿路的乔木、果树;拓宽原有小道,沿路种植大量野菊花、金盏菊、硫化菊、轮锋菊等花灌类植物,增加观赏性。

图6 田园区植物配置

3.4 护栏、粪池、垃圾池、驳岸处理

(1)护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强调美观与实用,并与环境和谐相融(图7)。

图7 护栏示意图

(2)粪池:原则上农田粪池移至远离绿道处。不能移走的,在绿道3 m范围内的填平充作道路;在靠近绿道3 m范围的粪池改作当地特色花卉植物种植池;相对远离绿道的,优选几处改造成厕所,既满足功能需求,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3)垃圾池:绿道沿线不设垃圾池,用景观式的垃圾桶予以取代,已有且无法清运的垃圾堆,用大量覆土掩盖,用作植物栽种用,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为标准。

(4)驳岸:用卵石和景观石自然式摆放,形成自然的驳岸。

3.5 景观小品:与产业相结合,展现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

4 小结

从兴义镇绿道设计来看,其属于综合型绿道,涉及农田、河流、原生态自然环境等,情况较为复杂。在成都市范围内没有更多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初步探索了在成都平原进行绿道建设的设计思路。虽然基本达到了“尊重自然、融于自然、提档升级”的设计目标,但由于能力所限,尚需进行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探讨和研究。

[1]什么是“绿道”.[OL]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0-01/08/content_707563.htm

猜你喜欢

兴义绿道服务区
基于AIoT+GIS的智慧服务区构建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技术的应用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重返三叠纪——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兴义万峰林
骑行在兴义
赏花——兴义万峰林
建言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