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与预防对策的探讨

2012-07-22彭许翔

海峡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运动性心脏校园

彭许翔

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与预防对策的探讨

彭许翔

莆田学院体育部

该文对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进行回顾性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超负荷运动和过度疲劳,缺乏锻炼,体力不足,特殊的运动心理。学校对此的预防对策包括:及时识别可能发生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学生群体;建立运动前的“互动告知”制;加强特殊运动保健知识教育;普及运动现场的急救知识与方法等。

运动性猝死 原因 预防对策

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现象悄然增多,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已成为学校体育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学校体育如何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分析猝死发生的原因,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高危群体为主体层面,对学校体育的预防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分析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3年1月~2011年12月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关于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

1.2 回顾性调查法

向全国有关的学校发放信函询问,寻找线索。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

2 分析与讨论

2.1 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分析

2.1.1 心脏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

日本心脏财团的研究小组对本国1984年~1988年间发生的624例体育活动猝死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病理资料分析,其主要结论是,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猝死,其主要内在原因是心血管系统患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疾病所至[1]。长沙交通学院学生猝死3例报告最为典型,均为心脏病史,例1于晨跑锻炼,跑完1000米时,突然晕倒在跑道上。在场者立即就地抢救,约10分钟后送至医院,经抢救无效,心电图证实已心室停搏。例2于早餐后,急赶上课,边跑边走约500米,再爬三楼,气喘倒地,急送医院抢救无效。例3于午后步行300米,再爬六楼,走进宿舍,倒在床旁,送医院抢救无效[3]。可见,对于一个患有心血管疾病和器质性异常的学生,正因为他们的心脏是病态的,在平时安静状态就要比别人多吸收更多的氧气,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活动,一旦处于运动状态,他们极有可能因为心脏承受不了突然过大过强的运动负荷而发生猝死事故。2007年12月,上海一女童校内进行直线跑后再走回时突感不适,呼吸困难而猝死,据称患有哮喘[4]。温州市报道两例中学生运动猝死,都是在体育课跑步过程中突然俯卧在跑道上。抢救无效,该学生都有因心肌炎而晕厥的病史[5]。这种病因引起的运动猝死诱发因素往往是运动过程中人的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劳累,这种过度的紧张状态并不单指精神上,而是指一次性的运动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出现的一种急性病理状态。

2.1.2 超负荷运动和过度疲劳

在国内运动性猝死的研究报道中,有不少病例分析表明,尸解未发现任何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异常,其死因可能是因运动负荷已超出其承受范围,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需要的血液量和需氧量突增,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运动者的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脏停搏和脑血中断进而发生运动性心脏猝死和脑性猝死[6]。过度运动引起体内儿茶酚胺增多, 使心肌需氧量增加, 心脏负荷突然加重, 促使潜在的心脏疾病发作; 且剧烈运动时, 植物神经系统平衡失调及心肌电解质钾、钠离子的变化, 心肌传导系统即兴紊乱, 而导致心源性猝死[7]。在调查中有明显的案例,2007年4月12日,北京体育大学男生在踢足球时突然倒地猝死。据了解,该生早晨参加例行的早操,练习长跑。上午他参加学院组织的足球联赛。比赛快结束时,他突然倒在地上,可能因比赛超强兴奋导致疲劳过度而猝死[11]。2004年3月2日江西宜春某学院一男生晨练在田径场跑步20多圈时,因超负荷运动过度疲劳到地猝死。据调查该生身体健康无器质性疾病,死亡这天是他实施跑步锻炼计划的第一天[8]。

2.1.3 缺乏锻炼,体力不足

运动生理家弗里德曼认为,运动过度和体力不足容易引起心肌梗塞并导致猝死发生[1]。在调查的案例中有多例是发生在耐力项目的锻炼和考试中。而在50m跑和立定跳远、推铅球等项目因时间短却很少发生运动猝死。耐力项目如1000m(男)、800m(女)需要坚持较长时间的大强度运动,尤其是在接近终点时易发生猝死,可能与机体处于衰竭状态有关[1]。2006年3月,上海成材中学17岁女生进行3000米跑步练习,在跑第11圈的时候突然倒地猝死,跑步前曾对老师说自己很不舒服[19]。2007年10月,武汉19岁男生长跑猝死赛场,医生认为是因运动过量出现运动性昏厥继而猝死[10]。究其原因,除学生本人可能有心脏疾患,与平时缺乏锻炼,体力不足与过度疲劳的因素有关。许多学生平时学习繁忙,没时间或不喜欢体育锻炼,长时间缺乏锻炼造成耐力下降体力不足。但由于的体育分数与升级奖学金挂钩,对学生有较大的压力。为了应付体育测验,不得不临阵磨枪,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突击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甚至不顾身体状态在体育测验时猛拼。突然大的运动量会给身体造成很多潜在威胁,特别是对患有潜伏性心脏病的学生其危险性更高。这就加大了耐力项目的锻炼和测验时猝死发生的几率。

2.1.4 特殊的运动心理

在校园体育比赛中,许多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兴奋性和表现欲望,此情感一旦表现强烈时,将出现身体和心理的“忘我”,使机体的疲劳感和疼痛感受到抑制。正是这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掩盖了超负荷下的身体疲劳, 使已疲劳的肌体没有疲劳感,因而运动量不断增加, 以致超出身体限度引发猝死。最典型事例是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刘红兵由于兴奋过度超负荷运动发生猝死,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12]。此外,校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运动性游戏和测验考试,虽然运动量不大,但运动强度很大、竞争较激烈,对学生往往具有着过强的心理应激。研究表明:情绪激动时,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增加心室颤动的易损性和激发冠状动脉痉挛[6]。2003年2月,香港16岁男生在体育课的接力赛快速奔跑50米后突然昏迷猝死[19]。2002年3月,广州11岁女生在体育课400米测试时倒地猝死[19]。其主要原因,与运动过程中过大过强过急的心理应激因素有关。

2.2 学校体育预防教学对策研究

2.2.1及早识别可能发生运动猝死的高危学生群体

所谓运动猝死高危学生群体是指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有严重的其他疾病的人群或有所谓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不良生活习惯如缺乏体力活动等)人群或有猝死家族史的人群[10]。首先要加强学生入学的健康体检。因为运动性猝死者中多数都有心脏疾病, 如心肌炎、心脏肥大等。而这些在普通体检中很难发现, 有条件者最好进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检查。发现心脏性疾病或心血管结构异常,应该通知学生和体育部门。其次要建立高危学生群体心脏健康卡片。每个学生都有义务告知体育教师自身身体情况,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不能隐瞒自己病情。通过建立高危学生群体心脏健康卡片,体育教师能基本了解自己所授学生的心脏情况,为有效预防学生运动性猝死建立第一手资料。

2.2.2 加强高危学生群体特殊运动保健知识的教育

要教会高危学生群体掌握其心脏功能自我监控的方法。自我监控由最简单的自我观察和主观指标以及客观数据等组成,主观指标一般指自我感觉、工作能力、心悸、气短、心区疼痛、睡眠等。自我感觉能反映心血管系统的状况,出现心悸、气短和各种心脏不舒服感觉对观察心脏的活动很有帮助。一旦自我感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检查。还要教育学生掌握运动保健知识。如在跑步锻炼时宜慢不宜快,要保持呼吸通畅,避免“极点”出现;跑步结束时不要马上休息,要继续慢走,防止“重力性休克”发生;避免在过热和过冷的环境中进行锻炼;运动时不能大量的喝水;运动后,不要马上洗热水浴。对高危学生群体要明确提示体育活动的禁忌证。如:体温增高的急性疾病、各种内脏疾病(如心脏、肺脏、肾脏、脑及胃肠道疾病等) 的急性期、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肺结核咯血者、消化道出血不久等) 、恶性肿瘤的转移期。对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发热患者应避免体育运动。

2.2.3 体育教学中对高危学生群体要重点监督管理

体育老师课前要主动了解高危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在运动前应建立“互动告知”制,即学生应主动告知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老师也应该在把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和不良体质所产生的恶性后果主动告知学生。教师要能够掌握运动猝死的先兆症状。据国外报道,运动猝死前有50 %的人会出现发热、胸痛、胸闷、胸部压迫感、头痛、气急、肠胃不适、腹泻、极度疲乏等前驱症状。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晕厥、胸闷、憋气、心脏有压迫感等现象时,这些征兆可能是运动性猝死的惟一临床表现[1]。因此,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出现脸色发白同时出大汗、嘴唇发紫以及心率不齐就不要让其坚持运动。特别是在体育测验时,教育学生不要为了体育成绩勉强去参加,以免出现意外。

2.2.4 宣传普及运动性猝死的急救知识与方法

运动猝死病程短,发病突然,防不胜防。一旦出现,在现场及时抢救和开展心肺复苏是降低猝死率最为有效的措施。研究表明:运动猝死发生后,94%复苏成功者是在心跳停止后4分钟内抢救的,超过4分钟者均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大于10分钟者,几乎无 1人获救[16]。可见猝死一旦发生,在与死神搏斗的短短几分钟内,靠的不是专业救护人员,而是老师甚至是学生。因此,在师生中加强普及运动性猝死的急救知识,特别是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技能。在运动现场中一旦发现学生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师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开展积极有效的抢救。这方面有抢救成功的例子: 2004 年12 月3 日, 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参加体能测试时, 突然瘫倒在跑道上, 心跳、呼吸停止, 在场的师生迅速对他展开心肺复苏术救治,随后被送往医院继续抢救, 这名同学的血压、心跳等逐步趋于正常[17]。在调查中发现令人惋惜的一例,2004年2月30日北方工业大学19岁学生上体育课时发生猝死,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该生一度出现呼吸和心跳。但没有及时对他展开抢救,在送到医院时,由于丧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最终没有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18]。

3 结论与建议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迄今仍是运动医学中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尽管运动性猝死是生命的危险杀手,猝死发生很突然,但我们认为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现象的发生,大多数都是有因可查的,并非不可防范。因此建议:(1)学校应开设心肺复苏术课程,对师生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急救技能的培训。(2)应把意外运动事故的预防和急救演练纳入体育必修课,使师生即使身处紧急情况也能处变不惊。(3)校医院应配备自动电击器等设备,以确保能在意外发生时及时开展急救。(4)加强校医院的体检力度,以确认学生潜在心脏功能与心血管结构的异常。(5)体育教师要掌握运动猝死发病原因,以便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1] 王凤梅.15岁少年课间跑猝死,家长呼吁学校弥补急救技能[N].新闻晚报,2007-04-23.

[2] 段一鸣.大学生运动猝死赛场,校方未安排校医遭质疑[N].信息时报,2007-10-30.

[3] 曹士云.老年体育活动中猝死的调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22(4):47-49.

[5] 邓庆华.大学生运动性猝死3例报告[J].交通医学,1997,11(3):315.

[6] 王赛特.上海八龄女童校内运动时猝死,据称患有哮喘[N].新闻晨报,2007-12-27.

[7] 杨津森.中学生体育课中运动猝死两例报道[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2):195.

[8] 仇乃民.体育运动与猝死的关系及其生理学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8):161.

[9] 刘波.学生体育课猝死:专家提醒运动须预防措施[N].东南早报,2003-12-03.

[10] 郑志. 武汉19岁男大学生长跑猝死赛场,因运动过量所致[N].楚天金报,2007-10-12.

[11] 施少平.运动猝死1例报道[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65.

[12] 任冠军.北京体育大学男生因疲劳过度,踢足球时猝死[EB/OL].搜狐网, 2007-04-12.

[13] 何振强.高校大学生猝死原因分析和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 19(1):19-21.

[14] 孟昭琴.运动猝死的预防[J].中国临床康复,2003,27(7):789.

[15] 宋永坤.体育课参加长跑锻炼,大学生猝然倒地休克[N].华西都市报,2004-12-04.

[16] 耿振凇.19岁大学生运动猝死[N].北京青年报,2004-12-30.

[17] 李之俊.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3):211.

[18] Maron BJ.Sodden Death in Young Athletes[J].Circulation,1982(62).

猜你喜欢

运动性心脏校园
心脏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冬季项目运动性损伤防治研究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海军某部运动性中暑一例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
当心运动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