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毒4477例流行特征分析

2012-07-21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延安716000马小娜

陕西医学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待业男女比例皮肤性病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延安716000) 马小娜 霍 云 张 辉 熊 林 万 静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与感染者性接触而被传染,也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笔者对2005~2011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和延安市人民医院及延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4477例均为皮肤性病门诊(包括在县区级医院住院时血播五项筛查和义务献血筛查TP-ELISA阳性患者,要求进一步确诊)和住院患者中被确诊的梅毒感染者。

2 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用快速血浆环状卡片实验(RPR)试剂盒(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试剂盒(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检测。RPR和TPPT均阳性,有明确感染史,有皮肤和相关器官受损症状者诊断为显性梅毒;RPR和TPPT均阳性,既往未诊断过梅毒且无临床症状,未进行正规驱梅治疗者为隐性梅毒。依据《皮肤性病学》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期[1]。

3 资料录入方法及处理 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将患者的资料按年份、临床分期、年龄、性别、职业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 果

1 人群分布 见表1。7年共检测出梅毒感染者4477例。2005~2011年分别为165例、359例、412例、523例、803例、988例、1227例。其中一期梅毒感染率为37.58%~9.45%;二期梅毒感染率为30.91%~1.71%;三期梅毒感染率为1.82%~0.16%;胎传梅毒感染率为3.03%~5.46%;隐性梅毒感染率为26.67%~83.91%。

表1 4477例梅毒年份分布情况[构成比﹙%﹚]

2 性别、年龄分布 见表2。2005~2011年梅毒感染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0.68、1∶0.71、1∶0.76、1∶0.80、1∶0.83、1∶0.85、1∶0.96。男性共2430例,女性共2047例,主要集中在20~59岁,其中20~29岁年龄组共695例,男女比例1∶1.64;30~39岁年龄组共886例,男女比例1∶1.04;40~49岁年龄组共936例,男女比例1∶0.84;50~59岁年龄组共736例,男女比例1∶0.61。

表2 4477例梅毒性别、年龄分布

3 职业分布 梅毒感染者以农牧民及民工、家政及待业人员、工人三种职业为主。2005~2011年农牧民及民工由42例增加到681例,共计2191例(48.94%);家政及待业人员年由32例增加到197例,共计719例(16.06%);工人由28例增加到106例,共计506例(11.30%);干部职员由16例增加到47例,共计328例(7.33%);离休人员由2例增加到58例,共199例(4.44%);商业服务由3例增加到8例,共计41例(0.92%);其他493例(11.01%)。

讨 论

本组资料显示,2005~2011年延安市梅毒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尤以隐性梅毒增长最明显,由26.67%增加至83.21%。有学者[2]认为此现象的发生可能由于目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导致梅毒临床体征变得隐匿而不典型,亚治疗量抗生素改变了梅毒的自然病程。正是由于隐性梅毒无任何临床症状,比较隐蔽,易被忽视,只有在因其他疾病需住院治疗、接受其他检查或义务献血时才被发现,因此,作为主要传染源,其社会危害性远远超过显性梅毒,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其次是胎传梅毒相对增长明显,2005~2011年由3.03%增加至5.46%。胎传梅毒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与取消了强制婚检和大部分孕妇产前未进行梅毒血清血检查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医院内分娩的婴儿能得到普查,使其检出率增高有关。

研究表明,2005~2011年男女比例分别为1∶0.68、1∶0.71、1∶0.76、1∶0.80、1∶0.83、1∶0.85、1∶0.96,这也符合全国梅毒患者男女比例逐渐缩小的趋势[3]。从年龄和职业分布特点可见,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其中20~39岁以女性患者居多,30~49岁以男性患者居多,主要与该年龄段男女的生理特点及其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有关。职业分布以农牧民及民工、家政及待业人员、工人为主。由于我市农业人口占相当大比例,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较多,业余时间缺乏健康娱乐生活,增加了感染机会。不洁性行为后,被不良医疗广告误导,选择非正规医疗机构诊治,易造成医源性误诊,得不到及时、有效、规范、彻底治疗。另外,这部分患者文化程度低、健康安全知识缺乏有关。因此,应是梅毒防治的重点人群。其次干部职员和退休人员发病人数亦呈逐年增加,可能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和自身的压力,害怕受歧视,部分患者选择隐瞒真实身份,实际发病人数应远高于报告人数,可见文化素质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个人性病卫生防护知识的掌握。

综上所述,加大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规范医疗市场,加强梅毒的筛查、检测以及治疗,是降低梅毒的关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9.

[2]李 军,王林娜,郑和义,等.1125例梅毒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2):185-189.

[3]韩国驻,邵长庚.我国梅毒流行和临床特点[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5):322-324.

猜你喜欢

待业男女比例皮肤性病
从《待业啄木鸟》说开去
待业啄木鸟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男女比例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困境成因与解决策略①
男女比例对团队执行效率的影响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简介
欢迎订阅《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基于市场分割理论下的大学生待业成型机理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