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峥嵘岁月永远难忘

2012-07-19第一代铁人代表大庆石油会战五面红旗之一朱洪昌

中国石油企业 2012年5期
关键词:王进喜石油工业钻井队

□文/第一代铁人代表、大庆石油会战“五面红旗”之一朱洪昌

朱洪昌在新时期群英会上发言。韩杰/供图

我叫朱洪昌,在我所钟爱的石油战线奋战了近40年,先后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八三”管道工程会战、塔里木石油会战。作为新中国早期石油工业发展的亲历者,我见证了我国石油工业由落后走向强大的光辉历程,见证了我国石油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给自足”到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进程。作为第一代石油人代表,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在这欢聚一堂的美好时刻,不禁又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恢复建设,到处需要石油,但当时全国只有8台钻机,年生产石油12万吨,我国被扣上了“贫油”的帽子,1950年的产量只能满足需要的10%。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施行经济封锁,试图用石油卡我们的脖子。石油工人按照毛泽东主席“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的指示和要求,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油田,1955年实现了第一个突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到上世纪50年代末,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油气生产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油,宣告了大庆油田的发现,成为我国独立自主开发建设大油田、加快石油工业发展的转折点,我也有幸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

1960年3月,东北大地天寒地冻,我一到现场,就主动承担了为会战技术人员搭办公帐篷的任务。我们十几个战友顶风冒雪,每天从天亮干到天黑,搭起了一排排帐篷,而我们自己却睡在天当房地当床的雪地里。由于大庆会战上得猛,施工用水、生活用水成了大难题,会战领导小组将抢建17.2公里大口径、长距离输水管线的任务交给了我。那时我担任副大队长,在一次补焊漏水管时,我用手堵水,焊花不时溅到手上,但我仍然忍着剧痛,坚持施工。当时我想,前线等水等得嗷嗷叫,不能把工期误在我们这儿,我就要比一比,是钢铁硬,还是我们共产党员骨头硬。不拿下水管线,死也不离开工地。经过同志们的艰苦鏖战,提前完成了水管线的施工任务。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当时的中国物资匮乏、生活极端困难,我们石油工人,学习“两论”明方向,战天斗地克服困难,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开钻、奋不顾身压井喷,勇往直前拿下大油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1978年全国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我国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经济建设。

大庆石油会战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培育了震撼民魂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余秋里部长亲自树起了大庆会战第一个典型——铁人王进喜,我被大庆会战指挥部命名为“钢铁队长”,与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1202钻井队队长马德仁、1206钻井队队长段兴枝、采油队队长薛国邦等四位同志一道成为大庆会战的“五面红旗”。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我们这代石油人把为祖国献石油看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南征北战不怕累,风餐露宿不叫苦,只要祖国一声唤,哪有石油哪安家。为了发展祖国的石油工业,为了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能源保障,我们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艰苦创业、为油奋斗的正气之歌。

作为第一代老石油人,我时刻关注着中国石油的发展。我为近些年来中国石油的发展感到高兴和欣慰,我也由衷希望,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新时期石油人,能够继续将这种精神不断传承、发展和弘扬,真正接好班,站好岗,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王进喜石油工业钻井队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铁人王进喜(节选)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王进喜:一条铁的家规
归侨钻井队一箭三雕
CHINESE IDOL
Leading the Way
石油工业出版社
敬呈大庆1202英雄钻井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