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应观里看治河

2012-07-18杨惠淑

中国水利 2012年9期
关键词:治河雍正河道

杨惠淑

(河南省水利厅,450003,郑州)

嘉应观位于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乡,是一座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清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雍正王朝的黄委会,黄河边上的小故宫之称。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占地 140 亩(9.33 hm2),由三个院落组成:中为行宫院,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御碑亭、严殿、大王殿、禹王阁,两侧钟楼、鼓楼、更衣殿、东西龙王殿;东为河道衙署,是清代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西为道台衙署,是地方管理河务的机构。观内有三奇:一奇供奉的全是河神。二奇铁胎铜面碑。御碑亭外形酷似清帝皇冠,亭内有雍正帝撰文书丹的铁胎铜面碑,周身雕龙,底座为蛟,工艺之精湛,为全国所罕见。碑下为井,与黄河相通,从驮碑兽的左眼丢进石块,从入水的回声可以探知黄河的水位。三奇中大殿,也称“无尘殿”,大殿天花板不见蛛网,不沾灰尘,鸟虫不进,殿内藻井彩绘六十五幅龙凤图,为满族风格,全国独此无二。

康熙末年,黄河四次在武陟决口。雍正元年,又决马营口,洪水直逼京津。为治黄安民,雍正帝派河道总督率兵堵口、修坝,并亲临河防搬石。为祭祀河神龙王,封赏治河功臣,口堵坝成时,雍正下诏建嘉应观。命河臣齐苏勒,仿北京故宫,调河南、山东等五省民工,历时四载,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官式建筑群。

一、禹王和牛钮

禹王阁是嘉应观里最高的建筑,供奉着治水泰斗大禹的帝王坐像。4 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鲧治水失败被杀,其子大禹接任治水。他上任伊始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结果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于是带领百姓凿开了龙门;当他发现黄河善淤时,又确立了一条“疏”的治水方针,并按照《河图》《洛书》的指引,经过十年努力,疏通了九河,使九州得以平安。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尊为禹王。他也是最早的治河功臣。

中大殿供奉的是清代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钮。牛钮是雍正的皇叔,也是嘉应观的首任住持,曾和齐苏勒一起治河。中大殿内立有“钦赐润毓”金匾,“润毓”正是雍正帝赐予牛钮的封号。该殿就是雍正帝专门为其皇叔牛钮兴建的,因为雍正在未当皇帝时,父康熙让其在武陟一带治理黄河。可黄河屡治屡决口,康熙便命其弟牛钮到武陟督察,查找决口原因。牛钮奉旨仔细查找,原来四皇子雍正前边治理,十四皇子却指使人暗中破坏。于是牛钮便据实禀报给康熙,并称四皇子治理黄河有功。这也是雍正能当上皇帝的原因之一。雍正称帝后,为感念皇叔,特仿照故宫为牛钮修建了这座嘉应观。

关于牛钮的身份,说法不一。但笔者认为,戏说也好,考证也罢,把牛钮和雍正联系起来,至少回答了宏伟的嘉应观为什么会建在经常泛滥的黄河边,为什么要仿故宫建造,铜碑下为何压着一眼水井,中大殿藻井为什么敢画龙凤图,为什么观内只供奉治河功臣而不是玉皇大帝等问题;同时,也较好地诠释了嘉应观宫、庙、衙署三位一体的独特布局。

二、东大殿供奉的治河诸神

东大殿供奉的是西汉的贾让、东汉的王景、元朝的贾鲁、明朝的潘季驯和“白大王”白英。人物造像威严肃穆,栩栩如生。

西汉贾让。汉代由于河床严重淤塞和堤防过于狭窄,汉哀帝初年,“河从魏郡以东,北多决溢”。贾让提出“治河三策”,上策曰:“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 (今滑县西南),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从地形上说,在遮害亭上下改道使黄河北流是有条件的:当时黎阳河堤已高出堤外民宅,当冲的魏郡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十人,且“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贾让选择这样的地方为黄河安排一条出路,是有一定道理的。贾让的中策是“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可以溉田,分杀水怒”。穿渠,一则可以灌溉兴利,更主要的是为了分洪,同时具有通漕航运之利。这种分杀水怒的穿渠主张,是值得肯定的。关于下策,贾让说:“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贾让治河三策,不仅提出了防御黄河洪水的对策,还提出了放淤、改土、通漕的措施,它是我国治黄史上第一个兴利除害的规划,其中体现的“宽河”思想,对今天的黄河治理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元代贾鲁。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河决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六月又北决金堤,泛滥达七年之久。都水监贾鲁奉命“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一,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后因贾鲁“迁右司郎中,议未及竟”。至正九年冬,脱脱复任丞相,贾鲁重献二策,脱脱取其二策。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下诏中外,命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发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万人,庐州等戍十有八翼军二万人供役”。整治旧河道,疏浚减水河;筑塞小口,培修堤防;堵塞黄陵口门,挽河回归故道。至“十一月十一日丁巳,龙口遂合,决河绝流,故道复通”。贾鲁这次治河,动用人力、物力、财力颇多,总共用“中统钞百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六锭有奇”。后世评价贾鲁治河:贾鲁修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

明代潘季驯。潘季驯从嘉靖四十四年 (1565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曾四次主持治河,共历时十年,明代治河诸臣任职时间之长无出其右者。特别是后两次,治河事权归一手,朝廷又特准其“便宜行事”,取得突出成就。他在治河中,不辞劳苦,多次深入工地,对黄、淮、运进行调查研究,不仅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原则,还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为达到束水攻沙之目的,潘季驯还创造性地把堤防工程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扭转了“莫不以分水为长策”的局势,明确树立了合流治河的方策。在束水攻沙的基础上,潘季驯又提出在会淮地段“蓄清刷黄”的主张。在河患十分严重、河道变迁频繁的明代,潘季驯能提出束水攻沙的理论,并躬身付诸实践,不仅对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一种超越前人的创举。

东汉王景和明代白英。在东大殿供奉的还有东汉的王景。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其后数十年间,河水不断南侵,以致“汴渠决败”,兖、豫一带多被水患。“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王景以数十万人的力量,在一年之内,修了一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和治河工程,又整治了汴渠渠道,黄河与汴渠分别得到控制,从而“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白英,山东汶上县人,是嘉应观里的农民水利专家。他自幼聪慧,熟悉汶上地理水势。明永乐九年(1411年),为工部尚书宋礼疏通会通河献策:以汶水作水源,筑坝引水,西注“南旺水柜”,并建闸38座,控制水量六分北流至临清,接通卫河,四分南流至济宁,下达泗、淮。大运河对南粮北运起了很大作用。为此,清雍正帝封其为永济之神,同治六年加封灵感,七年加封显应,十三年加封昭孚,光绪五年四月敕加大王封号。

三、西大殿供奉的治河诸神

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书宋礼,明朝兵部尚书刘天和,清朝三位治河总督齐苏勒、嵇曾筠和林则徐。

明代刘天和。兵部尚书刘天和河工成就大于军事。嘉靖十三年,河决赵皮寨入淮,谷亭流绝,运道受阻。刘天和以都察院右副督御史总理河道。发民夫十四万疏浚,尚未奏功,河又自夏邑大丘、回村等集冲数口,转向东北,流经萧县,下徐州小浮桥。刘天和亲自沿河勘察,并分遣属吏循河各支,并上言:“黄河自鱼、沛入漕河,运舟通利者数十年,而淤塞河道,废坏闸座,阻隔泉流,冲广河身,为害亦大。今黄河既改冲从虞城、萧、砀下小浮桥,而榆林集、侯家林二河分流入运者,俱淤塞断流,利去而害独存。宜浚鲁桥至徐州二百余里之淤塞。”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嘉靖十四年春对河、运进行了一次全面治理,“计浚河三万四千七百九十丈,筑长堤、缕水堤一万二千四百丈,修闸座一十有五、顺水坝八,植柳二百八十余万株”。工程完工后,“运道复通,万艘必达”。

清朝齐苏勒。清康熙、雍正两朝74年间,黄河决溢20多年,上起河南,下至山东、江南,沿河各省均有发生,清王朝不得不重视黄河的治理。齐苏勒早在康熙年间,就参与过一些河工,雍正元年,实授河道总督。齐到任,即对黄河、运河进行实地考察测量,并上书直陈河工之弊端;他还把两次随康熙帝南巡时的情境和当前作了对比,大力整顿了河工。在他任职的七年中,“疏浚修筑”并举,除大修了河南黄河两岸堤防外,在江南也修了许多工程。“黄河自砀山至海口,运河自邳州至江口,纵横绵亘三千余里,两岸堤防崇广若一,河工益完整。”雍正七年春,齐于总督任上去世。雍正帝感念他的治水功德,“令有司春秋致祭”。《清史稿》评价他:论治河功绩,“世宗朝,齐苏勒最著”。

清朝嵇曾筠。嵇曾筠曾于雍正元年参与了中牟刘家庄、十里店的堵口工程。次年,因武陟、中牟、郑州连续决口,河患严重,雍正帝在河道总督齐苏勒以外,又任命嵇曾筠为副总河,常住武陟,专门负责河南防务。雍正七年,升嵇曾筠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管河南、山东黄河修防。南河、东河分设河道总督自此成为定例。在河南期间,他曾连年大修黄河两岸堤防,使“豫省大堤长虹绵亘,屹若金汤”。他犹善筑坝制溜,对修筑顺水坝和挑水坝都是根据河势缓急、河道深浅,以定坝基之长宽尺度,因势利导。以他在治河上的贡献,《清史稿》称赞他:“曾筠在官,视国事为家事。知人善任,恭慎廉明,治河尤著绩。用引河杀险法,前后省库帑甚钜”。

明代宋礼和清朝林则徐。明永乐九年(1411年),宋礼以工部尚书主持修浚会通河。经现场查勘并接受汶上老人白英的献策,在汶水东平下游戴村筑一新坝,截汶水流至济宁以北的南旺。这里地势最高,为南北之脊,汶水引至此地后分流南北,巧妙地解决了运河翻越分水岭的供水问题。为使会通河水有所控制,便于行船,宋礼等又在元代旧闸的基础上改建、新建了一些闸门,使会通河节节蓄水,适应了通航的需要。工程征发民工三十万,二百天完成。会通河开通后,宋礼又在山东开新河,在河南疏浚黄河故道,接济运河水量,使三千余里的大运河全部通运,为此后数百年的南北水运奠定了基础。

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以东河河道总督办理黄河河务。清代黄河御水的主要建筑物是用秫秸修的“埽工”,在他看来,“秸料乃河工第一弊端”,必须坚决杜绝。他到任后,就对所辖南北两岸15个厅各工段的秸料垛,逐一拆垛查验。道光帝为此嘉奖他:“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鉴于黄河埽工常被大溜淘刷严重,提出“碎石斜分入水,铺作坦坡,既可以偎护埽根,并可纾回溜势”。在河南境内,林则徐是积极提倡用石料修河工的创始人之一。在他发配伊犁途中,黄河在河南祥符(今开封)决口,道光帝“诏示林则徐折回河东,效力赎罪”。在这次堵口中,林则徐克服了“口门距河远,进堵困难;遇到了凌汛,威胁施工;合龙前夕,埽占走失”的重重困难,历时8个月,堵复决口,并实践了他“埽前抛石护根”的主张。

四、从嘉应观看黄河治理

1.雍正比较重视治河

康熙末年、雍正初年黄河决溢频繁,受康熙帝“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件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的影响,雍正对黄河治理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遂在齐苏勒的河道总督之外,又加派嵇曾筠为副总河,驻防武陟督河,并从此开始分设南河和东河河道总督,以加强对河南、山东黄河的治理。此外,河患当前,雍正也非常清楚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都救不了他,只有这些治河能臣才能够保证黄河安澜。保证黄河安澜,也就保住了他的江山社稷。这有嘉应观御碑亭的楹联为证,上联为: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下联为: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

2.治河和保漕关系密切

两汉期间,黄河流域的主要漕运是经由渭河、漕渠、黄河和鸿沟水系进行的,开漕渠既可以西给京师,如诸侯有变也可以顺流而下,漕运占有了重要的地位。隋代漕运,又沟通了江、淮、河及以北水系。元代建都北京后,所需一切财物,仍然“无不仰给于江南”。明清两代治河,重在筑堤防决以利漕运,保漕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治河。白英以农民水利家的身份跻身于嘉应观诸河神中,即是例证。但以保漕而治河,也局限了治河事业的发展。

3.嘉应观里的河神大多关注河南治黄

河南武陟是黄河“豆腐腰”的开始,河患最容易发生在河南境内,尤其集中在开封上下。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年)有决溢记载的年份就达59年。其中十之八九都在兰阳、仪封以上的河南各地,仅开封(包括祥符县)决溢的记载就有26年。嘉应观里的治河诸神中,大部分参加过河南境内的治河活动。雍正帝将嘉应观建在武陟这个看似最不安全的地方,让这些河神们世受供享,或许是希望黄河在这里依靠诸位河神的护佑,可以永远安澜无恙。

4.嘉应观更是一个治黄历史展览馆

通过嘉应观里一个个鲜活的河神形象,以及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治黄功绩,让后人对治河的历史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无论是 “堵”“疏”“引”策略,还是 “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思想,亦或是“埽工”“石船”“丁坝”等治河技术,都是人类治河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黄河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后人不断汲取,以达黄河长治久安之目的。

[1]黄河水利史述要[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2]黄河大事记(增订版)[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3]徐福龄.河防笔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魏远峰.大清河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治河雍正河道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雍正:精细典雅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时尚达人:雍正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