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2012-07-14蒋景敏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方选胰岛素血糖

蒋景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西医临床多采用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1]。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消痹”范畴,多由长期阴虚,另加饮食不节、脾胃损伤、运化不利、内蕴积热、伤阴耗气所致[2]。本文观察分析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0例,男38例,女性32例,年龄37~62岁,平均年龄(53.8±6.1)岁,糖尿病病史2~15年,平均病史(10.3±3.2)年,并发高血压者11例,并发血脂异常者9例。对照组7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54.1±5.4)岁,糖尿病病史3~16年,平均病史(10.1±2.9)年,并发高血压者12例,并发血脂异常者7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每日500~2000mg二甲双胍口服治疗,餐后血糖较高者加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血糖控制仍不理想者加用胰岛素增敏剂或启用胰岛素治疗。高血压患者给予硝苯地平或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辨证治疗。两组均以两个月为疗程。

1.2.1 气阴两虚 表现:形体消瘦,善饥多饮,烦渴气短,面色无华,舌红苔薄脉细数。治以补气生津,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党参30g、山药12g、牡丹皮10g、熟地10g、五味子15g、麦冬15g、山茱萸10g、天冬15g、黄芪10g、天花粉20g。

1.2.2 燥热内盛 表现:多食善饥、烦渴多饮不得解、尿频多、苔薄黄舌红脉滑数。治以润肺生津、清胃泻火,方选白虎汤加减:生地黄15g,甘草10g,太子参15g,麦冬15g,天花粉10g,玉竹15g,生石膏30g。

1.2.3 瘀血内阻 表现:形体消瘦、胸闷痛、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舌红瘀斑,脉细涩。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选四物汤加减:当归10g,赤芍10g,生地黄15g.丹参10g,熟地黄15g,川芎10g,益母草15g,山药15g,鸡血藤20g。

1.2.4 阴阳两虚 表现:气短乏力、口干但饮不多、下肢水肿、畏冷、便溏、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治以补肾活血、温阳补阴。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15g,山萸肉12g,山药15g,泽泻15g,芡实15g,猪茯苓各15g,金樱子15g,附片8g,桂枝6g,葛根15g,丹参30g。

1.3 疗效标准[3]

显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餐后血糖<7.7 mmol/L,空腹血糖<6.1 mmol/L,或治疗后下降50%以上,血脂恢复,糖化血红蛋白<6.5%;有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空腹血糖6.1~6.9 mmol/L,血脂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6.5%~7.5%;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空腹血糖无明显下降,糖化血红蛋白>7.5%.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由此可将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4,P<0.05)。

2.2 血糖控制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见表2,由此可见,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2型糖尿病以慢性血糖水平的升高为特点,是临床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症候群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其病理特征为胰岛细胞的功能缺陷和/或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现象[4]。肥胖和体力活动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等因素为发生糖尿病主要的环境因素。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围,其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嗜食厚味、情志不畅、饮酒、房劳过度等因素导致的病位于肺脾肾的病症。多由痰湿内滞、久瘀化热、耗气伤阴、损阴及阳[5]。

现代医学多采用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的治疗方法,尚无明确的从根本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方法[6]。而采用中国传统医学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近期及远期控制患者病情有明显的帮助。本文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将患者分为气阴两虚、阴阳两亏、瘀血内阻、燥热内盛四型,针对其病机特点辩证施治,配合常规西医治疗,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疗效得到明显提升,且血糖控制稳定。由此可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观察分析我院近年来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可以看出,在传统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病情和改善临床症状,对糖尿病并发症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1.许恒忠,李金英,韩恩详.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进展[J].药学导报,2007,26(1):52~54.

2.吴大方,千家同,李沽,等.胰岛素与口服药物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27~28

3.叶雄伟,丁小妹,谢海宝,等.2型糖尿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6(3):151~154

4.张书申,王芳,乔苏民.脑心通胶囊联合福辛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80-1181

5.王金花,惠守东.川芎喊嗪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4):1706-1708.

6.原爱琴.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76例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141-142.

猜你喜欢

方选胰岛素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乳腺增生 中医这样治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伤寒论》之呕吐治则探析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
临床常用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