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TE承载网络需求分析

2012-07-09舒良珺杨明程刚

移动通信 2012年21期
关键词:高带宽时延基站

舒良珺 杨明 程刚

1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通信业务的发展,原有的EDGE/HSDPA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高带宽业务的需求,特别是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及高清的视频业务。引入LTE,不仅可以满足高带宽业务发展,还可以真正实现无线宽带化、泛在化。与3G相比,LTE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高速率数据传输、小延迟、广域覆盖以及分组传送。LTE业务和网络将全面实现IP化,带宽需求将会大大提升,因此对承载网提出了新的要求。

2 LTE承载需求分析

和2G/3G相比较,LTE网络架构有明显的变化,主要由EPC核心部分和E-UTRAN接入部分组成。其中EPC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分组数据网关(P-GW)、移动管理实体(MME)和服务网关(S-GW)。LTE网络的主要特点为扁平化,它取消了之前定义的RNC,而由eNodeB承担了大部分的RNC功能,包括无线资源调度、移动性管理以及无线承载控制等;并且由于eNodeB直接接入EPC,降低了用户感知时延,提高了移动用户体验。3G/LTE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2.1X2和S1接口承载需求

在新的架构下,引入了两个关键的接口,分别为X2接口和S1接口。这就需要在原有的承载网基础上,提高业务的灵活调度能力。X2接口和S1接口承载需求架构如图2所示。

X2接口是相邻eNodeB之间的分布式接口,主要用于相邻小区间交互和移动性管理,降低转发时延,提高网络性能。X2接口要求在相邻基站之间建立逻辑连接,并且需要承载网支持一部分的Mesh架构。X2是典型的多对多业务模式,其数量随着eNodeB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S1接口是eNodeB与SGW/MME间的业务接口,主要用于提高网络利用率和可靠性。按照承载业务的不同,它可以分为S1-C和S1-U两种接口,S1-C连接eNodeB和MME,主要承载控制面的数据;而S1-U连接eNodeB和SGW,主要承载用户面的数据。

2.2时延和带宽需求分析

LTE承载时延要求最高的是S1-U接口,其带宽占总带宽90%以上,允许传输时延为5ms;S1-MME允许传输时延为100ms;X2允许传输时延为10ms。因此,S1-U接口对时延的要求是网络设计的重点。

2.3同步及QoS需求分析

LTE FDD对时间同步的需求为4μs,而TDD为3μs,LTE的频率同步需求为0.05ppm。考虑到LTE受频点影响,而且在覆盖能力上不如2G/3G,意味着部署时需要更多的基站来补充覆盖能力的不足;所以,若采用满足LTE同步需求的GPS技术,部署的成本将会上升。因此,LTE承载网适合采用地面传送同步技术,时间同步上选择IEEE 1588v2技术,频率同步上选用同步以太网技术。以上两种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地面传送技术,适用于LTE承载网络设备需求和功能,并能降低成本。

对于LTE承载的QoS需求,LTE根据不同的报文时延和优先级,将业务质量识别分成9类。其中对于LTE基站承载QoS有两个关键需求:一、在发生拥塞时,保证重要基站业务可用(比如政府机关、医院、军事基地等重要区域的基站在发生战争或重大灾难事件时可用);二、需要保障高等级的业务优先进行转发。因此,要求承载网能够支持层次化QoS(H-QoS)处理能力,能针对不同基站和不同业务执行层次化的队列调度能力,以此确保重要基站一直可用。

3 LTE承载需求的特点

(1)网络规模大。LTE实现广域深度覆盖,网络节点数目将是现有覆盖区域基站数量的3倍左右。

(2)L3需求。由于LTE网络引入了相邻eNodeB之间的分布式X2接口和eNodeB与SGW/MME间的动态S1接口,承载网络需要支持L3功能才能疏导LTE流量。

(3)高带宽。由于LTE需要为用户提供高带宽业务服务,因此对承载网的带宽有更高的要求。LTE接入带宽最高可以达到200Mb/s。

(4)高可靠性。实现承载网全IP化需要保证网络高可靠性,故障切换小于50ms。

(5)统一承载要求。由于考虑承载网多场景(2G/3G/LTE)统一接入,现有承载网应该向分组网络平滑演进。

(6)网络QoS。时延要求小于20ms。

4 LTE承载需求的应对方式

(1)大带宽、低时延、多业务:提升100G平滑演进能力,使用大缓存路由型设备,进行环网树形改造,实施路由型方案。

(2)点到多灵活组网:实现IP/MPLS网络结构扁平化,搭建L3到核心的S1接口以及L3到边缘的X2接口。

(3)维护超大规模基站:设计L3自适应网络,实现可视化基站接入设备运维。

(4)相位同步新需求:实现频率同步、相位同步以及进行环网自动补偿。

5 展望

随着全球移动通信业的迅猛发展,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的用户规模不断增加,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合作不断加深,将不断促进LTE承载网络的实现、应用及推广,满足LTE承载网络需求的技术将会大大加快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但同时,LTE承载网络在设备平滑演进、相关技术的创新革命以及实现成本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赵光磊. LTE承载网应对的挑战还有哪些[J]. 通信世界, 2010(19).

[2] 金晓聪. 面向LTE时代的分组承载网[J]. 邮电设计技术, 2012(6): 69-71.

[3] 张忠敏. 南京移动TD-LTE承载解决方案的初步研究与实践[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4] 程华意. 浅谈承载网的架构[J]. 移动通信, 2011(21): 14-17.

[5] 何伟,吴中平,徐大伟. LTE时代移动业务承载网组网研究[J]. 邮电设计技术, 2012(1): 32-36.

[6] 代文军. LTE承载网解决方案浅析[J].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11(4): 55-57.★

猜你喜欢

高带宽时延基站
Achronix推出突破性的FPGA系列产品
基于GCC-nearest时延估计的室内声源定位
基于改进二次相关算法的TDOA时延估计
城市光网引领高带宽应用探讨
面向PPPoE用户的宽带测速平台的搭建和应用研究
可恶的“伪基站”
FRFT在水声信道时延频移联合估计中的应用
基于GSM基站ID的高速公路路径识别系统
基于分段CEEMD降噪的时延估计研究
基站辐射之争亟待科学家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