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2012-07-09佴超璟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12年16期
关键词:景观

佴超璟

摘要: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根据国家标准建设,达到Ⅲ类标准,兼顾部分Ⅱ类、Ⅰ类标准的避难场所,可容纳避灾人员5000~6600人。考虑到公园本身的性质及功能,本文详细介绍了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突出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原则的落实,强调避难设施与公园设施、景观的协调、互补,展示了一座自然生态的绿色避难场所,用以进一步促进提高市内乃至于国内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应急设施;平灾结合;景观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破坏性城市灾害发生时可对灾民紧急救助,并且可供无家可归者避难栖身的应急场所。在众多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中,由于公园绿地本身具有特殊的防灾减灾功能,且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均匀,改造方便等特点,成为了众多国家和地区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载体。

我国公园绿地经过多年发展具有一定的系统和规模,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研究才刚刚起步。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冰雪灾害、2008年5月四川汶川8级地震、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8月甘肃舟曲县泥石流、中国南方12省市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等等。这些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了实际要求。现在,我国已经明确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要坚持“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场所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于2008年5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即依据本国家标准。

1 南京市石头城公园概况

1.1 公园区位

南京市石头城公园位于南京市鼓楼区虎踞路87号,南京市市区西侧,明城墙以内。

1.2 公园面积

公园东至虎踞路,南至清凉门,西至明城墙,北至清凉山体校,东西面宽约有409m,南北长约有630m,现有面积总计16.94hm2。

1.3 公园自然状况

公园内地形起伏较大,公园北侧约有5.62 hm2平坦地带,以草坪、硬质广场、建筑、水塘等园林设施;山林占公园大部分面积,山林局部有平坦高低和洼地。

园内自然条件优越,山、水、城、林俱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更不乏城市山林的自然之趣,石城虎踞,闻名中外,是南京城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这里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和战场遗址,许多名人雅士留下了登城游览,凭吊怀古的诗篇。根据总体规划公园划分为国防春晓、石城霁雪、山居秋瞑3个景区。

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分为ABC3个篷宿区和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除了有明确的功能区划外,还配备了一批应急设施,包括:应急医疗救护设施、应急供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应急厕所、应急标志系统、应急停车场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2 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

2.1 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理念

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建设一个符合Ⅲ类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最大可能利用公园现有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平灾结合”,避难设施不破坏公园景观,最终创造一个集生态、景观、文化、休闲、教育和避险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公园。

2.2 规划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国家标准GB 21734-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办法》,现场勘察调研资料和地形图。

3 石头城公园避难场所应急设施建设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根据国家标准建设,达到Ⅲ类标准,兼顾部分Ⅱ类、Ⅰ类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即满足基本设施,兼顾部分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的应急避难场所。整个应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约95000m2,除去山坡、道路、水面、建筑及种植较密地区等不宜于搭建帐篷的地区,剩余1万m2左右可作为篷宿区,按每人1.5~2m2,可容纳避灾人员5000~6600人。同时考虑到公园本身的性质及功能,建设的所有避险设施都应与公园平时的休闲使用功能相结合,强调避难设施与公园设施、景观的协调、互补,不但不破坏公园景观,而且优化了公园现有的景观节点,创造更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可发挥防灾救灾宣传教育的功能,充所。

3.1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应急指挥中心位于公园主园区中心位置的国防教育馆内,由原国防教育展厅改造而成,内设指挥调度中心、监控室、医疗救助室、物资储备室、宣传教育中心,是整个应急避难系统的核心,负责全面调动指挥及协调整个系统快速有效运行。平时,该指挥中心作为接待中心、会议室以及科普教育基地,可组织开展应急减灾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和应急避险教育,提高公众应急避险意识及灾难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应对紧急情况普及的安全文化教育基地;灾难发生时负责收集、掌握有关防灾应急的信息资料,建立数据库,承担政府在应急时期的指挥调度及防灾应急通信联络系统和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的保障工作。

3.2 应急篷宿区建设

篷宿区为应急避难时搭建帐篷提供住宿的场所。应急篷宿区应设置在大片平坦开阔地,在城市绿地中可利用草坪、硬地、平坦绿化地等作为篷宿区用地。

根据规划设计,石头城公园设置3处篷宿区:

篷宿区A位于公园主景区大草坪,西侧临近应急中心广场,设有应急厕所,应急取水点。可搭建帐篷用地面积约6000m2,以草坪为主。预计可容纳3000~4000人避难。平时该区域为大面积草坪,是石头城公园的特色植物景观之一,可供游人观赏、休憩、活动;应急避难时,便于快速、简捷的搭建应急避难帐篷,供避难人员临时居住;

篷宿区B位于公园西侧杜鹃专类园休闲广场,以硬地、草坪为主。可搭建帐篷用地面积约2000m2,预计可容纳1000~1300人避难。该区域内于下风口,距离篷宿区50m以外同样配备应急厕所;周边配置应急取水点。采用白色花岗岩与灰色片石拼色覆盖原广场地平;同时将广场向东扩建,采用红、黄相间的透水地平,既环保又美观。

平时该区域为公园的休闲广场,供游客休憩、游览、活动,是公园的景观节点。灾害发生时,可搭建帐篷供避难人员居住。

篷宿区C位于公园紧邻城墙的山林平地,可搭建帐篷用地面积约3000m2,预计可容纳1200~1500人避难。该区域相对篷宿区A、B,该区域地势较高、植被较茂密。配置了应急厕所、应急取水点、应急通道(木栈道)、应急集散平台等应急避险设施。灾害发生时需清理植被,才能搭建帐篷,供游客避险居住。

3.3 应急供水、供电系统建设

避难场所利用公园现有供水线路,供水管网与城市供水管网连接,总进水管由50增容到100,管线合理分布到3个篷宿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广场。每个篷宿区配置取水点,保证各篷宿区的生活用水。平时供水系统为公园日常用水及灌溉提供水源,灾难发生时即作为应急供水系统。

应急取水点隐藏在叠石下,平时叠石作为公园景观小品,提高公园景观质量;灾害发生时,揭去一块叠石,安装水龙头即可解决取水问题。

作为应急供水补偿,公园设置了应急水井。应急水井按国家规范要求设置明显标识,外观设计为仿古井式样,与公园景观融合。同时用青石板铺设一条新的游步道并与新砌的深井平台连接,平时可作为游人散步游览道路,灾害来临时就可以作为取水道路。

公园为配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新增315kw电容量的总进线,新建10KV配电房。利用部分原有供电线路,结合新铺设供电线路,将供电系统合理分配至应急避难场所各设施,并于三大篷宿区预留应急分支箱,确保应急照明、广播、监控等设施用电。平时供电系统为公园内日常用电服务,应急避险是即成为应急供电系统。

3.4 应急厕所建设

每个篷宿区都配设应急厕所,应急厕所有两种形式:暗坑式厕所和座凳式厕所。应急厕所分别集中设置于3处篷宿区下风口及中心广场。

暗坑式应急厕所外形为黑白相间的花岗岩硬地铺装,平时作为公园的局部景观硬地使用,如今以成为游客晨练、活动的场所;灾害发生时,只要掀起黑色花岗岩盖板,搭起维护,就可以做为应急厕所使用。

座凳式应急厕所外形为木质长条座椅,平时作为可供游人休息的木质长条凳,作为公园景观及公共设施的一部分;灾害发生时,掀起座凳中间的木板,搭起维护,就可以作为简易的坐式厕所,方便老人、孩子、孕妇等行动不便的人群使用。

3.5 应急标识系统建设

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标识文字及图形均符合应急避难标志规范。应急避难场所出入口设置了应急避难场所总平面图及避难场所主标志;避难场所内主要通道路口设置了指示标志;场所内各类配套设施设置了明显的标志。

另外考虑到平灾结合的原则,公园内应急避难标识系统与公园景点标识系统相结合。指示牌分为左侧和右侧两部分,左侧为公园景点指示,右侧为应急避难场所指示;介绍牌白色字为景点名称,绿色字为应急避难标识。标识系统平时为游客组织游览线路,灾时可为疏导人群指明方向。

3.6 应急通讯系统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内设置了广播系统作为应急避难时的主要通讯系统,广播系统由指挥中心控制,覆盖到3个篷宿区及中心广场,安装有24只室外音箱。平时仿石质的音箱点缀于草坪间,作为园林小品,增添景观节点;同时公园开展主题活动时,可播放背景音乐,烘托公园游览气氛;灾害发生时成为独立的区域性应急通讯系统,用于发送指挥中心指令,发布各类应应急信息等。

3.7 应急监控系统建设

为及时、全面、准确的掌握场所情况,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有一套监控系统覆盖整个避难场所的监控系统。根据环境、地形及室内外情况不同采用不同摄像机,以达到最佳监控效果。园内共设有18 个监控点,监视器设在应急指挥中心。平时该监控系统作为公园安全保卫设施,为公园安全防范提供有力保障;灾害发生时该监控系统可实时采集、记录场所内各现场图像,为科学调度提供依据,使应急指挥更加快捷、准确。

3.8 应急照明设施建设

公园应急照明分为庭院灯照明和草坪灯照明。篷宿区周边、应急通道沿线、中心广场周边采用草坪灯照明;道路转弯处采用高3m的庭院灯照明。平时,草坪灯和庭院灯与公园景观融合,既可作为公园日常照明设施,又具有观赏性,提高园林景观质量;灾害发生时可作为应急照明系统。

3.9 应急通道建设

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通道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公园环境、地形及植被情况,修建不同材质的景观道路。

如在篷宿区C,为尽可能少的破坏植被,保持原生态环境,公园修建了木栈道作为应急通道;又因为该区离公园主景区及篷宿区A、B距离较远、地势较高,修建登山道与主干道连接;为解决该区域集散问题又尽可能少的破坏植被,修建了架空式木制平台作为集散广场。

医疗救护室修建无障碍通道,并用木制地平架空排水沟;应急水井修建游步道沟通等等。

这些道路平时作为公园游览道路,形式多样、层次丰富,既融于景点美化环境又方便游客游览,充分体现园林道路的多样性与美观性。应急避险时,它们可发挥应急通道的功能。

3.10 应急避难中心广场建设

急避难中心广场是应急避险时的集散中心,可作为人员分流、物资发放、信息发布场所。石头城公园避难场所中心是将公园原有中心广场向东北角扩大,形成景观丰富、功能齐全的中心广场。应急物资发放点位于广场南侧;广场一角设有座凳式应急厕所。

新扩建的广场采用园林造景手法,铺装有青石板嵌草地平和黄道砖拼花地平。平时作为公园的中心广场,成为游客集散、活动、休憩、娱乐场所;灾难发生时则发挥应急避难场所中心广场功能。

4 结论

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考虑到公园本身的性质及功能,建设的所有避险设施都与公园平时的休憩使用功能相结合,强调避难设施与公园设施、景观的协调、互补,不但不破坏公园景观,而且优化公园现有的景观节点,创造更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可发挥防灾救灾宣传教育的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的原则,建设了自然生态的绿色避难场所。

今后我国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要充分考虑避难设施的实践性,同时要合理规划,科学布点;强调自然生态,坚持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的原则;加强协调,有效整合部门力量,力求资源共享最大化。这些都是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杨丽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林晨,许彦曦,佟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规划师[J].规划师,2007(2)

3GB 21734—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2008

4刘骏.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2009

5《中国园林》杂志社.祝亚利北京万寿公园应急避险体系介绍[J].中国园林,2008(11)

(责任编辑 张芝)

猜你喜欢

景观
景观别墅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景观雕塑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壮美的城市景观
奇妙的瀑布景观
综艺节目:景观繁华是否意味着文化繁荣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