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摩的诗》背后的孤独的身影

2012-07-09徐丽娟

文学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徐志摩

内容摘要:由于政治的偏见,一直以来人们对徐志摩都有误解,将他树为消极颓废的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志摩的诗》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徐志摩,一个执著于理想,忧国忧民的悲情的叛逆者。在“五四”以后一大批为探索生活真谛而屡受磨难终无所获的失意和迷惘的知识分子中,徐志摩的形象是那么地绚丽夺目。

关键词:徐志摩《志摩的诗》忧伤执着叛逆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这句评价还是很中肯的,其实若论才情徐志摩更胜于郭沫若。但是由于一些政治的偏见,一直以来,徐志摩被丑化成了为资产阶级生活唱赞歌,只知谈情说爱,追求幻灭后消极颓废的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他的有些诗歌作品还一度被封禁。

不可否认,徐志摩的诗歌作品确实笼罩着或浓或淡的悲伤的情绪,但我以为,那不是颓废,而是理想破碎后的痛苦的挣扎,比起冷酷的旁观者,徐志摩虽然没有像郭沫若一样为革命大声地呐喊,但他对社会、对生活是抱了十二分的热情去关注的,著名的散文家梁遇春先生有一篇回忆徐志摩的文章,这样写到:“人世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过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光辉,数十年的光阴就在计算怎么样才会在不上当里面消逝去了,结果上了个大当。他却肯亲自吻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吻火》)《志摩的诗》展现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真挚的感情的诗人。《志摩的诗》1925年由新月书店出版,中华书局代印,收录诗作55首,1983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了《徐志摩全集》,其中《志摩的诗》一集共收录诗作68首,内容涉及了理想、爱情、社会人生、自然风光、异域风情等诸多方面。失望的悲伤、愤激的呐喊和叛逆的激情构成了整个诗集的主旋律。

一.欢快背后的忧伤

对于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质和激情的诗人来说,徐志摩就像是一只欢快的小鸟自由地吟唱着他的理想,追求着个性的解放,向往着美好的爱情,但是他的浪漫欢快背后却总是抹不去忧伤的底子。翻开《志摩的诗》就会发现,在那些看似热烈奔放、欢快轻盈的诗篇中萦绕不去的是忧伤和惆怅。《雪花的快乐》是《志摩的诗》的开篇之作,在诗歌中,诗人以雪花自比,充分地享受着选择的自由、飞扬的欢乐和热爱的激情,但是诗人却又巧妙地避开现实的樊篱,把这一切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格调里。《落叶小唱》抒写对爱人的思念,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所有声色都以为是她来了,乃至落叶声都以为是她的脚步,又热烈又浪漫,但是他所抒写的却不是现实的爱情,而是梦幻中的爱情,“梦完了,呵,回复清醒,恼人的,却只是秋声”,梦醒了留下的只有失落与空虚。《问谁》表现理想幻灭后的颓丧,“她”似乎象征了徐志摩曾经有过的希望,但如今这希望已随“她”埋入墓中,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有的热情,“曾经希冀生命的绳网有彩鳞掀涌……如今只余破烂的绳网,嘲讽我的希冀”,“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不再是我的乖乖》则是抒写成长的忧伤,岁月煎熬,童心不在,大海也变了颜色,徐志摩成年之后求学不顺、爱情挫折、又逢政治黑暗,他感叹世俗之灰暗:“头顶上不见天光的方便,海上只闻沉沉的一片。”徐志摩受世俗影响,感叹自身不能幸免,“却冲不淡我悲惨的颜色”。这首诗为以后徐志摩的大部分诗篇定下了忧伤的格调。《消息》中诗人渴望美、渴望美好生活的消息,可是一阵打雷却打碎了他的希望,“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留给他的仍然是灰心和失望,诗人最终还是陷入了深深的惆怅。《五老峰》尽情地赞美自然的从容与伟大,希冀在山水之间找到真正的自由,然而想要跳脱世俗的樊篱,做一个自由的“我”又谈何容易呢?五老峰带给人的震撼和喜悦映衬的恰恰是徐志摩在在现实的世界里苦苦的挣扎。其他如《天国的消息》、《庐山小诗两首》、《在那山道旁》、《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幻想》、《荒凉的城子》《雷峰塔》《塚中的岁月》等诗篇无不流露出无限的惆怅和深深的忧伤。究其原因是因为徐志摩太过天真,在欧风美语的熏陶下,这个高唱着自由之歌的理想主义者一回到国内就到处碰壁,现实残酷、爱情受挫、亲人反目,所以当理想和现实错位后简单而又天真的徐志摩就不免茫然失措,于是《志摩的诗》的背后就留下了他理想失败后的孤独、惆怅的身影。陆小曼曾说过:“说起来,志摩这是一个不大幸运的青年,自从我认识他之后,我就没有看到他真正的快乐过多少时候。”陆小曼所言道出了一个真实的徐志摩,一个表面浪漫、洒脱实则内心苦闷的独行者。

二.不灭的希望

综观全集,《志摩的诗》除了表现追求幻灭后的忧伤外,更多的却让我们看到了徐志摩对理想的执著的追求。我们说徐志摩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的浪漫就体现他在中国当时那样的现状下依然有单纯的理想,正如徐志摩在《毒药》中描写的那样:“到处是奸淫的现象:贪婪搂抱着正义,猜忌逼迫着同情,怯懦狎亵着勇敢,肉欲侮弄着恋爱,暴力侵凌着人道,黑暗践踏着光明。”在这样到处都充斥着暴力、贪婪和欲望的社会,人们要么沉沦,要么颓丧,而徐志摩尽管也彷徨无助,但他还是有理想,并且始终不愿放弃他的希望。

《志摩的诗》中有十几首小诗都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著的追求。“为要寻一个明星”他“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向着黑夜里加鞭”,最终“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骑瘸马去冲破黑夜寻找明星已经注定结局是一个悲剧,注定了不可能,并且黑绵绵的昏夜形成了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义无反顾地冲进茫茫的黑夜寻求它的敞亮,诗歌最后用死亡作为寻找明星的殉难,这样一种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带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壮美。(《为要寻一个明星》)哪怕希望只是惨淡的“一星弱火”,“像墓墟间的磷光惨淡,一星的微焰在我的胸中”徐志摩也希望它“绵绵的长随时间进行”。(《一星弱火》)《我有一个恋爱》是一曲爱情的理想之歌,诗之末了,诗人高歌:“任凭人生是幻是真,地球存在或是消泯——,大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在这首诗里,诗人的人生追求与晶莹的星光互为融合,表达出他执著的爱恋与坚定的信仰。在《无题》中,徐志摩以“朝山人”自况,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更渴望自己就是这个朝山人,可以为了理想、自由,勇敢地往前冲,他能摒弃世俗的嘲笑,和张幼仪离婚,和陆小曼结婚正是凭借这样的勇气。徐志摩渴望“回复我纯朴的,美丽的童心”,然而在丑陋的现实面前,他唯一能找到的精神的慰藉之所便是“乡村”、“天国”,乡村的音籁把他带回到童年、孩子的无忧无虑的年代,“我欲把恼人的年岁,我欲把恼人的情感,托付与无涯的空灵——消泯”。《乡村里的音籁》是人与自然融合的一首理想的赞歌,跳动着理想不灭的星火。即便是“朝雾里的小草花”也能让他“无端的内感、惆怅与惊讶”让诗人触怀、惊讶的是小草花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念想,即便是卑微的生命也在努力地活着,汲取朝露,渴望光明,小草花的念想不正是徐志摩自己内心真实的写照吗?(《朝雾里的小草花》)最能体现徐志摩对理想执著追求的当属《婴儿》,1924年秋,徐志摩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引用过《婴儿》之后,说:“这也许是无聊的希冀,但谁不愿意活命,就是到了绝望最后的边沿,我们也还要妥想希望的手臂从黑暗里伸出来挽着我们。我们不能不想望这痛苦的现在只是准备着一个更光荣的将来,我们要盼望一个洁白的肥胖的活泼的婴儿出世!”甚至过了五年之后,1929年秋,徐志摩在暨南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还提到:“我借这一首不成形的咒诅的诗,发泄了我一腔的闷气,但我并不绝望、并不悲观,在极深刻的沉闷的底里,我那时还摸着了希望。所以我在《婴儿》——那首不成形的诗的最后一节——那诗的后段,在描写一个产妇在她生产的受罪中,还能含有希望的句子。在那时带有预言性的想象中,我向往着一个伟大的革命。”从徐志摩的这些自白中,我们不难看到“婴儿”是一个凝聚了作者情感和愿望的诗歌意象,寄托着诗人对“一个更光荣的将来”的期待;它是站在绝望的边沿唱出的希望。其他如《北方的冬天是冬天》、《那一点神明的火焰》、《默境》等都跳动着希望不灭的火焰。

徐志摩是不幸的,他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古怪的世界”,他渴求真实的爱,但到处在表演各式各样的虚假,每天都要在“丑陋的真实和华美的虚假”之间作痛苦的抉择。虽然他也迷茫,但他却仍然用他爱美的眼睛艰难地寻找着“爱、自由和美”,哪怕希望只是“一星弱火”也绝不放弃。

三.叛逆的激情

过去,有人评价徐志摩,说他“作为一个资产阶叙的爵人,他一登场就沉溺在天蓝海青波光云影中流连忘返”。这对他真是极大的误解。这位歌唱性灵的诗人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现实,《志摩的诗》到处洋溢着叛逆的激情。

《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去吧》、《灰色的人生》、《毒药》、《希望的埋葬》是他愤激的呐喊。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的理想,可是他和陆小曼的恋爱却受到了世人的嘲讽,阻力重重,于是他在《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中喊出了“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并且毅然地“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要“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抒发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愤懑,表达自己同黑暗现实誓不两立的决绝态度与抗争精神。《去吧》这首诗徐志摩以一个对现实世界彻底绝望的形象出现,对人间,对青春,对理想,对一切的一切表现出的不再留恋的决绝态度,对这个世界发出了愤激的呐喊。而《毒药》和《灰色的人生》更是徐志摩这个理想主义者在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的汹涌的爆发。在《毒药》这首诗里,徐志摩一反常态,几乎是不加节制地对黑暗的现实发出了诅咒,唱出了一支“毒性的,咒诅的,燎灼”的悲歌,这个潇洒的英伦绅士以一种难得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在《灰色的人生》中徐志摩悲怆地高喊着:“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服的,懦怯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徐志摩哀痛于整个时代和民族的苦难,那愤激的呐喊既是控诉又是激励。

在呐喊的同时,徐志摩也在暴露,他将这个黑暗的世界里一幕幕黑白颠倒的人间怪相无情地暴露在世人的面前。这是一个“古怪的世界”,在本该快乐的新年,老人却满含悲伤的眼泪,抛却家乡,徐志摩愤怒地谴责这导致人民背井离乡的黑暗的、颠倒的、古怪的世界。在《谁知道》这首诗中,徐志摩用满腔的悲愤控诉了黑暗的社会,人间如鬼蜮,到处是黑暗,是人是鬼分不清,“阿,原来这遍地都是坟!天上不亮一个星,道上没有一只灯”读了让人毛骨悚然,一句“谁知道”道出了世道的颠倒和置身其中的人们的麻木和痛苦。而《太平景象》这首诗更是对黑白颠倒的世界的一个极大的嘲讽,徐志摩借士兵之口抨击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不幸,表现出士兵们为糊口不得不抛弃家小出来当兵的悲惨境遇。他将风雨飘摇中的中国比作是“破庙”,而急雨、雷声、闪电则象征了各种各样的恶势力,只有当各种恶势力退去,破庙才重又出现在血红的日光之下。(《破庙》)

徐志摩的叛逆精神还体现在他对底层百姓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东山寺戏台脚下住着一群乞丐,看见他们挨饿受冻,徐志摩送冬衣给他们,带着酒和他们席地而喝。他把一腔的同情心付于笔端,写下了《叫化活该》。在碘石东山下独居时,有感于一个祭奠孩子的妇人的悲伤,他作了《盖上几张油纸》。在《一小幅穷乐图》中徐志摩为我们描绘了更为辛酸的现实,一队在垃圾中觅食的人——“有小女孩,有中年妇,有老婆婆”,她们围绕着“大概是红漆门里倒出来的垃圾”,“深深地弯着腰,不咳嗽,不唠叨,也不争闹,只向灰堆里寻,向前捞捞,向后捞捞,两边捞捞,肩挨着肩,头对头儿,拨拨挑挑,老婆婆捡了一块布条,上好一块布条/有人专捡煤渣,满地多的煤渣/妈呀,一个女孩叫道,我捡了一块鲜肉骨头,回头熬老豆腐吃,好不好?”这样一幅穷乐图,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凄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由于理想的狂热、爱得深沉,所以当徐志摩面对黑暗的中国,听着那些底层的百姓所发出的痛苦的呻吟,随之而来的失望和愤恨也就特别地强烈,这个高唱着雪花的快乐,潇洒地和康桥作别的浪漫才子终于忍不住要高声地呐喊,要开放他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志摩的诗》汹涌着的正是这样一团火一样的叛逆的激情。

徐志摩想用他的“爱、自由和美”的理想去改造社会哪怕希望只是一星弱火也不愿放弃,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个高唱着西方式民主、自由的理想主义者却注定了只能是悲情的结局,恰如胡适所言:“他的失败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禁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

因此《志摩的诗》也就不免要流露出忧伤和失望的情绪,但这些并不能掩饰其中所闪耀的进步的光辉,诗集对黑暗社会的无情的揭露,对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对祖国富强的渴望(《留别日本》组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叛逆者的形象。虽然悲情,但在“五四”以后一大批为探索生活真谛而屡受磨难终无所获的失意和迷惘的知识分子中,徐志摩的形象是那么地绚丽夺目。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徐志摩全集——诗集》[M]商务印书馆香港印书馆1983.

[2]韩石山《徐志摩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

[3]张惠苑《性灵的黄鹂啼唱灰色的人生——从诗歌创作看徐志摩的人生惆怅》[M]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

[4]张伟《〈志摩的诗〉时代的强音》[M]山东电大学报2000年第2期.

徐丽娟,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系教师。

猜你喜欢

徐志摩
完全诗意的向往
儿孙眼中的徐志摩
完全诗意的向往
坐着也很忙
坐着也很忙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读徐志摩
风来过了
为徐志摩保密
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