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型社会公益组织的崛起

2012-07-07施蔷生

检察风云 2012年5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公益性公益

文/施蔷生

智慧型社会公益组织的崛起

文/施蔷生

施蔷生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社会创新。”

在创新和转型的大趋势下,如何以创新的制度环境扶持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又如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包括服务发展的不断提升和创新,已成为政府、社会和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关注和重视的任务。

“智慧型”公益性社会组织正在迅速崛起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近年来社会组织的发展日益具有鲜明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特征。尤其是,主要提供“智力型”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更是异军突起,脱颖而出。

截至2011年6月底,上海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数量有10060家,首次突破1万。每1万人拥有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目前,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超过20万,其中专职的占60%左右。文化程度普遍高于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型(智慧型)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专职人员,文化程度均在大学以上,年龄平均在30岁以下。其中,领军人物多数具有硕士以上水平,具备社工专业背景,且有的是从海外归来,将国际公益事业的理念与国内的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目前,上海已涌现出超出政府原有公共服务体系限度、主要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型公益性社会组织。

与传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相比,“智力型”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初创时期,力量还是比较薄弱,但组建形态和服务内容却相当新颖,基本适应国际大都市社会服务对象的多元选择。

独特品牌。在社会公益领域中,一般从事体制外的非传统模式的服务内容,且都有自己独特服务品牌。比如:“手牵手”的临终关怀、乐群社工服务、百特儿童理财教育、民工阳光童年、居家养老评估、“快乐3点半”的课外小学生服务、南极星健心馆、小笼包聋人协力、艺途无障碍、醇真烘焙坊、优爱盲人实训、科学松鼠会等。

双向互动。在社会公益形式上,一般从事双向的互动式的个性化服务,让服务对象通过服务达到交流、沟通目的。一改过去主要是单向的、仅服务对象接受服务的“单一化”服务模式。这些公益性社会组织,大都通过举办讲座、活动和实训等形式,与服务对象在轻松的互动中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项目导向。在社会公益运作上,一般通过“项目导向”,把公益与创业、创新紧密结合,使社会公益项目服务达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如: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经过一年来的运作,目前,一条盲人推拿和残障人士话务员及电子商务的实训、就业和创业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预计在未来3年内,将有数千位残障人士获得体面的工作。今后,孵化园将重点发展具有独特性、可看性和互动性的项目,并建立社会效益评估机制,以期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公益文化。在社会公益传播上,一般通过兴办刊物、年刊、宣传画册及举办各类活动,大力传播先进的公益理念,培育社会公益文化。如: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通过组织、接待社会各界参观,策划开展了近百场别开生面的公益活动,提出了“推动跨界合作,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的公益理念。

专业运作。在社会公益推进中,一般由具有社会责任、公益性理念鲜明和专业运作能力强的全国性或本市市级的民间组织“操盘”,创造了政府部门与民间机构良好合作的典范。2011年7月30日,在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周年纪念活动上,孵化园的具体运作者、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主任与黄浦区、徐汇区两区的民政局局长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怀着“做中国的社会创新引擎”的雄心壮志,2009年,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发起组织了“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目前,受托管的公益创投资金已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资助的项目近300个。

服务支持。在社会公益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专业服务民间组织的咨询机构,为社会组织的自身循环发展发挥了支持性作用。如提出“争做公益界的‘麦肯锡’”的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要提供“培训、咨询、交流、研究和项目支持”等五大功能服务。这些支持型社会组织,为推动公益组织能力建设、提高公益人才职业化水平、促进公益行业健康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转型社会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是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行为及过程。

加快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上海社会组织目前总数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每万人社会组织数量也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但却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2。同时政府购买服务在力度上尚有一些欠缺,全市非营利性组织年度总支出占GDP的比重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目前上海约为1.5%,而22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为4.6%。

与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对上海国际大都市建立“四个中心”的要求相比较而言,上海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发展数量、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等还比较微弱;二是发展功能和内在力量还比较软弱;三是社会支持和发展机制还比较薄弱等。

转型社会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是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行为及过程。这不仅是党委、政府,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使命。在“十二五”时期,需要本市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等,共同携手,推动跨界合作,创新社会管理。为此,建议:

增强“政府负责”能力。政府要让所有行业、所有社会组织、所有关心和热心社会事业的公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和熟悉政策。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根据文件精神,要及早落实政府相关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的时间表和转移途径,有责任培训和扶持相应社会组织,让它们尽早承接和担当。

拓宽“社会协同”空间。社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完成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要有协同参与社会创新的具体措施和机制,要把其纳入建设文明企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的规划任务中。要鼓励和支持所属员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在《社团法》还没有颁布前,上海应当先行探索及明确规范社会组织在涉及法人治理、产权、人才、会计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社会组织在发展中,也要注重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与社会企业的关系、与基金会的关系等。

加强“公众参与”力度。公众参与是社会参与机制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美国学者雪梨的公众参与梯度理论,上海的公众参与发展水平是非常不平衡的。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市民参与机制,但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展体系。现阶段,上海公众参与的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大多属于“告知性参与”、“被动性参与”,公众最多处于实施中的征求、咨询地位,离实际监督或授权、影响决策等实质性的作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与当前多元、多变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环境还很不适应。

因此,要动员广大市民投入公众参与,就要努力倡导公民社会理念,确立公众参与共识,制订发展实施规划,构筑公众参与体系。

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国家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探索和加强社区共治及市民自治的机制,有效整合本市各类社会资源,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实现公众参与目标。

加快社会创新步伐。要深入研究和加强建设服务和支持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专业培训机构,尽快成立公益行业联合会等,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公益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包括资源库),建立一门式的呼救电话热线等。政府每年举办高峰社会创新论坛,建立社会创新年报制度等。

要深入研究制定专职(包括中高级)公益人才的引进、职称评定及职业资格认证等政策,推定公益人才与经济人才、科技人才在薪酬标准、社会保障、户籍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要深入探索如何让具有一定资质、丰富经验的社会组织对其他民间组织,实施“枢纽式”服务和管理。政府要通过委托形式,对这些枢纽式社会组织,实行目标管理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开创服务和监管新模式。政府要加快实行对“三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

弘扬公益理念。在倡导社会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背景下,为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树立新的社会公益事业理念上,强调新的“三字经”。

“仁”——中国历来以“仁”为立身之本,并强调为人与治国等,都要具备仁德。在创新转型的形势下,也要大力倡导家庭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完善家庭政策”,其中,家庭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爱”——要结合慈善来发展公益事业。要以社会大爱精神,鼓励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青年和公务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青年从事公益事业,可设立“时间银行”,从事公益事业的时间将来可换取相等量的免费机构养老。公务员从事公益事业,可作为任职和晋级的必要基础。应创造条件,及早立法规定公务员每周必须从事一定时间(如至少两个小时)的公益服务。

“寿”——仁者寿。从事公益事业心境愉快,促进健康长寿。人生乐章,公益为先。青年人从事公益事业会促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老年人从事公益事业,会延年益寿;政府官员从事公益事业,会体察民情,贴近民生;企业领导从事公益事业,会提高社会责任,关心员工。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在全民参与公益事业的持续过程中,不断推向前进。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公益性公益
公益事业与趣味活动并举,小黄狗以公益驱动环保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关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PPP回报机制的探索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