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技创新更多惠及农村民生

2012-07-02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科技部种业科技

◆文│本刊编辑部

“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成绩显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惠及农村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2011年的53%,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2月27日,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科技部召开的科技惠及民生(农村领域)新闻通气会上如此介绍。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有五方面的重要进展。一是农业前沿技术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农业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明显增强,带动农业产业不断提升;三是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的成果,支撑粮食八年的持续增长;四是城镇化和农村民生科技逐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五是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农村科技创业不断深入。

陈传宏司长表示,今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是《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服务的政策力度,同时这个文件首次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主题,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这对我国农业科技既是极好的机会,也对科技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将为农业科技持续推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民生发挥应有的支撑引领作用,提供更好的舞台,我国农业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

图为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会上讲话。

通气会围绕科技惠及农村民生这个主题,重点发布科技部“十一五”以来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科技部对国家粮食安全、对粮食科技工作非常重视,早在“七五”时期就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里把主要农作物列入国家计划加以支持,重点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03年在国家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下降的情况下,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四部委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第一期从2003年开始到2005年,第二期从2006年到2010年,已经实施了两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

据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郭志伟介绍,“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实施思路上继续采用“三三三”模式,第一个“三”就是瞄准三大作物,即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第二个“三”是选定三大区域,第一个区域是东北平原,主要是解决玉米的问题;第二个区域是黄淮海平原,重点是小麦;第三个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重点是水稻。每个作物和每个区域都是相互呼应的。第三个“三”就是突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技术创新,首先解决粮食丰产中的难点和技术瓶颈,包括单产如何提高的问题,新品种应用和栽培理论问题;第二个环节是技术集成示范;第三个环节是大面积推广应用。

据了解,粮丰工程以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建设为重点,将粮食科技创新、丰产技术集成配套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开发密切结合,建立并完善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以高新技术引领我国粮食产业现代化,以技术集成创新带动大面积均衡持续增产和成本降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三大平原、三大作物、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成效突出,为全国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十一五”以来,在12个省累计建立水稻、小麦、玉米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8.35亿亩,五年共增产粮食4866.48万吨,亩产平均增产58.26公斤,单产增长率11.58%,增加经济效益852.92亿元。与全国同期粮食生产相比,增产粮食占全国同期增产量的17.04%,亩增产是全国平均亩增产21.45公斤的2.72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二是集成了一大批具有三大平原区域特色的技术体系,为促进粮食主产区持续丰产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12个省将已有的单项技术进行优化集成,组装出180套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这些技术大面积应用后,显著提高了三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化肥和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灾害损失降低了15%左右,农药用量减少25%以上,每亩节本增效110元左右,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三大作物超高产理论研究与超高产攻关实现新突破,引领了粮食生产持续高产。在三大作物超高产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创造出了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制单季稻亩产937.2公斤、双季稻亩产1355.2公斤,黄淮海小麦亩产789.9公斤,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1770.5公斤,东北平原雨养条件下春玉米亩产达到了1183.49公斤的超高产记录,充分展示了科技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应该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前两个阶段实施的非常好。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按照‘三三三’的模式进行,主要采用‘五突出五确保’的方式,一是突出关键技术突破,确保技术集成创新;二是突出‘一田三区’建设,确保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三是突出大面积推广应用示范,确保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四是突出‘科特派服务和基地条件’建设,确保粮食安全长效机制;五是突出管理联合机制,确保项目高效科学运转。通过工程实施,显著提升粮食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技术储备能力,推动粮食产业全面升级。”郭志伟副司长对记者说。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全面铺开

自2009年科技部等八部门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以来,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围绕当地的产业和科技需求,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领办、创办、协办企业。

目前,全国90%以上的县市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工作,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到去年年底已经达到了17万人,法人科技特派员达到了5500人,直接服务农户880万户,辐射带动农村5700万人。这一源于基层的重要实践,通过推广和各地实践再创新,大幅度提升各地农村科技服务的水平,提高了农民就业、增收、致富能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带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去年联合国副秘书长格林斯潘访华的时候,我们安排他到天津蓟县参观了科技特派员创业的情况,她看完后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王喆说。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前不久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为下一步推进农村科技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地科技特派员风采

“一城两区百园”国家农业园区建设已显格局

据郭志伟副司长介绍:“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发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精神实施的。在2001年由科技部、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已经先后批准了三批,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65个,应该说经过近10多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格局。”

目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为农业新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的重要基地。二是孵化和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的农业企业,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三是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拓展了农民就业渠道,提高了农民增收的能力。在农业园区的建设中也是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模式进行推进,特别是辐射区解决了周边农民的增收问题。

“2011年发布的‘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确定了下一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目标,按照‘一城两区百园’的总体发展思路,优先加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继续稳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数达到120个左右,形成基本覆盖我国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体系。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里我们还是要做好“一城两区”结盟,进一步统筹省部科技资源,聚焦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等多种要素,向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引进。应该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一项很重要的基地平台建设的工作,实施的时间也比较长了,今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又一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里,所以下一步还是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郭志伟副司长补充道。

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影响广泛

2010年科技部联合中组部、工信部启动了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2011年,首先在山东和湖南两个省进行了信息化示范省的建设试点工作,今年年初三部门又联合批复了安徽、河南、湖北、广东、重庆五个省市的试点工作,构建资源整合、统一接入、实施互动、专业服务的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农村信息化的服务体系。

王喆副司长表示:“目前,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已在全国引起高度关注和广泛影响。这项工作已经明确的写入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将加快示范省建设标准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创建国家农村信息服务网,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种业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

“种业”是从这几年才开始叫起来的,传统的叫法都叫“种子”。据有关专家数据综合分析,种子在农作物增产的份额现在已经达到了40%,特别是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种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种业产业位于农业产业链最上游,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决定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科技部一直把种业科技工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都加大了投入,而且成效非常显著。“十一五”期间,先后启动了主要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海水养殖种子工程、畜禽良种新品种选育等27个项目,安排国拨经费16.4亿元,调动地方配套和自筹经费近9亿元。5年共选育农林动植物新品种2300个,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25项,成果应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1300多亿元。种业科技进步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0%,为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作物种业推进的意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也把加强种业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列入其中,特别强调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品种资源收集、种质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的新品种。”郭志伟副司长强调。

据悉,今年2月,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海口举办了一个以种业为主题的第二届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主题就是创新引领发展、做强做大种业。会上,科技部对未来种业的推进和发展作出了宏观、系统的部署,主要从构建新型种业体系、探索育种机制与模式、构建种业交易和支持平台、推进种业国际化等方面,系统推进我国种业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实施种业发展重点科技专项,全面部署农林动植物种业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大种业科技投入。围绕农作物、农业动物、林果花草等动植物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技术、加工流通技术,加大研究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研究和开发一批对种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显著提升我国现代种业发展水平。

面向基层科技创新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基层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前沿阵地,直接服务于亿万群众,直接改善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基固本”的作用,科技部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基层科技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推进科技成果更好地为改善农村民生服务。

“2011年,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基层科技工作会议,联合中编办、财政部、人保部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共表彰了979个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进一步引导“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加大了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面向基层的科技计划的实施力度,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及基层民生改善。”王喆介绍。

据了解,星火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1986年批准实施的第一个面向“三农”的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其宗旨就是将大批成熟、先进、适用技术引入广大农村,进村入户,落实到田间地头,通过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培育农村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依靠科技实现富民和惠民。“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8.4亿元,引导各级各类投入1939亿元,国家级星火项目立项7144个,支持建设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链17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65个,国家级星火产业带15个,培育了云南花卉等一大批区域性支柱产业,吸引劳动力达9000万人,培训农民5000万人次,一大批星火科技骨干和星火带头人,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生力军,193个村、镇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

星火计划将先进适用技术引入农村,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成效。2011年国家星火计划经费总投入3亿元,支持重点项目333个。这批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除了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转化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于2001年设立,是国家财政支持农业、水利、等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开发唯一引导性资金。1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1.5亿元,带动社会资金140亿元,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14亿元多元,突出体现了小专项、大效益的特点,主要成效表现在:一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水平;二是提升了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强化了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了农产品供给能力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四是增强了农民吸纳先进技术的能力,改善了农村环境和民生状况;五是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了多元化投融资格局的形成。

与此同时,为强化县市科技工作,提升县市科技能力,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基层,2005年科技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重点是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欠发达地区,以科技为支撑,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县域支柱产业。专项行动开展7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拨款19亿元,共立项1211个项目,对1100多个县市区进行了支持,对108个实施成效显著的县(市、区)进行奖励支持。各项目实施县市区大力引进新产品、新技术,集成科技资源,重点突破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加了县市财政收入。近几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专项的实施力度,2012年专项经费额度将达到5亿元。

王喆副司长还介绍道,“十一五”期间,通过支撑计划的城镇化领域和农业领域,分批启动实施16个项目,国拨经费总额共计6.7亿元,重点围绕城镇化动态监测、防灾减灾、经济建材开发、农村供水安全、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内容开展了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集成示范,强化了科技在提高村镇规划和住房建设水平,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撑能力。如在汶川救灾和重建工作中,汶川新城水磨镇城市设计等一大批领域的科研成果在救灾和重建中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灾区人民的欢迎和好评。

他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时代赋予基层科技工作新的使命和任务,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奋力开拓基层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探索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初步成型

会上,据王喆副司长透露:“科技部近期将联合教育部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在论文评价体系之外设立‘政策特区’,鼓励更多的涉农高校教授走出校园,‘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以保证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一直以来,农业科技推广领域都存在着“高校教授待不住、不愿去”、“基层推广员难胜任”的两难现象,而前者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目前以论文数量和SCI收录指标为考核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很好调动高校教授的积极性。王喆告诉记者,在即将推出的新政策中,将不再唯论文论,而是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把推广技术的成效作为重要指标,鼓励更多推广型教授的涌现。

王喆副司长还表示,推广服务工作不再局限于公益性推广,科技部将加大创业推广的力度,以创业带动创新,并鼓励经营性质的推广企业出现,以形成多元化服务。

科技扶贫令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

据介绍,科技部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从1986年率先在大别山区开展扶贫,多年来发挥技术、人才、项目的优势,瞄准贫困地区实际需求,转化实用技术、建立服务体系、培养乡土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机制,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并且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引导现代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逆向流转。

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要求,科技部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将科研开发与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相结合,将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将农村科技创业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相结合,将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积极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曹一化副巡视员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科技部围绕七个定点扶贫县的支柱产业,引进科技成果76项,引进资金6785万元,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84期,累计培训5万多人次,协调捐赠各类科技物资125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2名,科技扶贫工作提升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依靠科技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能力,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多次受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表彰。

他指出,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过去面临的是发展相对滞后形成的普遍性、绝对性贫困,现在面对的是以收入不平等和公共服务不均等为特点的转型性贫困,与以往扶贫工作相比,新阶段扶贫开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的重大调整:一是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对象规模扩大;二是扶贫主战场转移到连片特困地;三是工作方针调整为扶贫促进发展,低保维持生存;四是首要任务是稳定解决扶贫对象的发展而不是温饱问题,这里谈到扶贫促进发展低保维持生存,逐步实现脱贫致富;五是总体目标定为“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新阶段的科技扶贫工作,将紧紧瞄准扶贫开发目标,集中全国科技力量,集中优势科技资源,以科技创新驱动统领扶贫开发工作,打一场创业式的科技扶贫攻坚战,以科技创业发展带动就业提高。”曹一化副巡视员表示。

▲2011年11月,山西省榆社、左权、和顺、昔阳四个贫困县进行扶贫开发科技巡回培训。上图为郭连成教授在左权县拐儿镇为核桃种植农户现场指导核桃树修剪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右图为关巨英老师在榆社县西马乡为当地农民现场指导蔬菜大棚及经济作物种植技术

猜你喜欢

科技部种业科技
科技部等六部门: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创新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一图看懂科技部“三定”方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部火炬中心向总理汇报了哪些成果
2017 年新项目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