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泻便病原菌检验结果240例临床分析

2012-06-30蔡旭清黄婷苏炳森

当代医学 2012年33期
关键词:埃希菌致病菌琼脂

蔡旭清 黄婷 苏炳森

腹泻属于临床急诊中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起病急,发展快,因此要求临床需要尽快诊断,早期对症治疗。而腹泻的诊断需要依靠便检的病原菌检测结果。临床检验中一般采取细菌培养法,以尽早鉴定出致病菌,为临床合理指导用药。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腹泻便病原菌检验的结果,总结其临床应用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收治的240例(男131例,女109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年龄3个月~37岁,平均(18.2±1.1)岁。其中稀便77例,脓血便23例,粘液便45例,水样便95例,观察比较不同菌属的检出率。

1.2 方法 对240例腹泻便患者的肛拭子或新鲜粪便取标本,放置在培养皿中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再采取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法国,型号:VITEK 2Compact)进行病原菌测定,具体步骤如下。

1.2.1 增菌与分离培养 选取标本并将其接种于在NaCl结晶紫增菌液、GN增菌液、碱性的蛋白胶水里,在37℃下培养18~24h,然后再转种在氯化钠蔗糖琼脂、SS琼脂、MAC琼脂、庆大霉素的琼脂中,在37℃下培养18~24h[1]。

1.2.2 挑选出可疑的菌落 通过MAC琼脂中挑选出可疑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菌落,经革兰染色,显示为革兰阴性杆菌,然后将其接种在三糖铁琼脂中,置于37℃下培养18~24h;通过SS琼脂中挑选出可疑的志贺菌的菌落,呈现出无色半透明或者透明状,经革兰染色,显示为革兰阴性杆菌,然后将其接种在三糖铁琼脂中,置于37℃下培养18~24h;通过NaCl蔗糖琼脂中挑选出可疑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菌落,呈现出光滑湿润、圆形隆起、浅蓝色,然后将其接种在NaCl三糖铁琼脂中,置于37℃下培养18~24h;通过SS琼脂中挑选出变形杆菌的菌落,呈现出无色半透明状,分布在营养琼脂上,并蔓延扩散性生长[2]。

1.2.3 生化检测 对可疑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的菌落在生化反应试条上进行生化反应,并与标准菌株在培养皿上生长出来的典型菌落的生化反应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将可疑的试条置于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中进行鉴定。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期间采取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40例标本中,以志贺菌属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沙门菌属,明显高于其它菌属(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240例标本中,志贺菌属检出率44.2%,沙门菌属15.8%,以志贺菌属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沙门菌属,明显高于其它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在众多致病菌中以志贺菌为主要引起腹泻病菌种属,与全国的相关报道中指出的福氏志贺菌是近年来主要的流行菌株结论基本一致。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在夏秋季节,人们大量进食海产品或海鲜类制品,但容易存在灭菌不彻底、加热时间不够长等现象。导致误食了污染的海产品或制品后,引起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导致的腹泻。此外,夏季由于天气炎热,食品放置时间长,易变味腐坏,受到变形杆菌等病原菌污染。变形杆菌也是造成腹泻便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表1 240例粪便标本病原菌检验结果比较[n(%)]

有报道中指出[3],对检出的志贺菌经药敏试验,其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菌株皆对头孢唑啉、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等抗生素敏感,能够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药物,但此类菌属多对四环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利福平类等药物有明显的耐药性。同时,因为志贺菌引起急性菌痢时,会导致患者的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其排菌量相对较大,也增加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对于志贺菌为主要致病菌的患者,需要及时、合理地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阻碍其细菌传播。需要注意的是,其药物剂量和疗程应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综合分析。如疗程不够长,药量不足,易导致治疗不彻底,进而转变成为慢性痢疾,引起反复发作甚至迁延不愈[4]。

在基层医院中,存在对于多种大肠埃希菌会发生有误漏诊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1)此类病原菌与某些(种)也可以引起类似痢疾腹泻症状,但非常规的病原菌检测中的细菌,由于处于非可培养状态或实验室的现有培养技术、培养基、培养条件不适合此类微生物的生长,就容易发生漏检;(2)在进行便培养时,需要以接种环对便标本的脓血或黏液部分挑取出来,否则容易因菌量过少,无法培养出病原菌,导致检测的阳性率降低;(3)针对可疑菌基于试探性的玻片凝集时,细菌与血清的比例使用不适当,容易导致在分离产毒性大肠埃希菌08:K40 K47的株菌时,因细菌的抗原性不够强,发生的凝集反应较为微弱,容易在检验中被忽略,造成假阴性。

综上所述,腹泻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在腹泻便的病原菌检验中,除应对致病菌进行检测外,还需对条件致病菌给予重视。这有助于指导腹泻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屈飞飞,王菊光,陈海平,等.128份腹泻便病原菌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6):1109-1110.

[2]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4-455.

[3]王珍.640例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菌调查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3):72-73.

[4]杨永华,李秋海,常勇年.2003-2006年包头市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08,24(12):1177-1178.

猜你喜欢

埃希菌致病菌琼脂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试验中琼脂配比浓度及温度因素对琼脂板制作的影响
高透明度琼脂的制备工艺研究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琼脂块模具的开发及改良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52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和危险因素分析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氧化琼脂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