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网络论坛对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

2012-06-29张本炎

大连干部学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网民公民政治

张本炎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上,江泽民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强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可见,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

何为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满足。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以网络论坛为媒介的政治参与行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网络论坛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一、网络论坛的特性

网络论坛作为网民在网络空间领域提供信息、共享信息、发表言论进而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场所,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独特性:

(一)网络论坛主体的平等性和数量扩大化

在传统的政治参与形式中,公民在理论上是平等的,在实践中也具有较强的平等性,这从“一人一票,票值相等”的选举制度设计中可以看出,然而由于现实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很多选民在没有掌握候选人信息的情况下就匆匆投票,甚至有些地区在实际的选举过程中并没有做到“人人平等享有一票”或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选民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投下那“神圣的一票”。相反,在网络论坛上,由于“活动主体的扩大化、多样化冲破了传统主体由社会职务地位、职业等阶层形成的社会秩序结构,形成了 ‘电子人’之间话语上的相对平等”[1]。此外,由于网络论坛的匿名性,网民不受权力、身份、地位、财富、外貌等因素的影响,不受现实的权力关系以及人情关系的摆布,跳出了官僚机构等级的压力,可以真实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进行相应的利益表达。论坛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命名自己的昵称,在发表文章或者讨论时,留下的只是自己的昵称,不署真名,完全的平等化。当然,论坛上也会有等级、各种圈子和权威,但是这种权威靠的是知识,靠的是能力,而不是现实中的权力。虚拟空间里只要你积极参与了社群讨论,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作为沉默的听众或看客,就可以形成权威。网络上,参与政治的机会是均等的,无论什么样的人,只要会操作电脑、可以登录因特网都可以发表言论。根据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9.9%[2]。中国网民的数量呈现年年稳步扩大的趋势。

(二)网络论坛参与的直接性和全面性

所谓直接性,是指公民利用所掌握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对政府政策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需要人民代表这样的中间人来替他(她)们作出决策,民众政治参与趋于更加便捷和低廉化。例如选举时,选民不再需要跑到指定的场所参加投票,而只需要登录指定网站,动一动鼠标,就可完成选举活动,抑或在向政府官员提出意见或诉求时,不再需要跑到办公地点说明自己的想法,而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动一动手指,就可以告诉政府官员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以及自己的利益诉求。此外,网络论坛这种政治参与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较还具有全面性的特征,因为在传统参与方式下,公民对政治的参与是有限的,仅仅体现为定期的投票选举,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在网络论坛上,通过网络这种方式,不再受时空、地域、身份等等的限制,公民可以广泛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参与决策过程以及对政府的日常监督,“政治参与的日常化正在变为现实”[3]。

(三)网络论坛的互动性

网络论坛是根据网民的不同兴趣爱好,划分为不同的讨论区,让网民根据个人志趣,自发地发起讨论,使多向沟通得到实现,在网络中,网民即可以作为发表言论者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可以作为浏览者阅读和评价别人的言论,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相互沟通,而在传统的媒体中,人们往往只是被动的受众。网络论坛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创办于1999年5月9日的人民网“强国论坛”,创办10余年来,为了满足各类网民的讨论需求,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在该论坛分为“深入讨论”、“人民社区”、“网谈”、“访谈”、“网友之声”等板块,成为很多网民的首选论坛。

在网络环境下,公民可以随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对民情民意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做出回应,官民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中得到较好的解决,官官、官民、民民之间的互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网络论坛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个人主页空间的提供也是开放的,信息中心是多元的,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网络论坛中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此外,由于网络的传播特性和信息共享的特征,网络上的言论也能够得到广泛和及时快速的传播,如六一节期间,芜湖一市民的无意之举将在红绿灯路口拍的“副市长送女上学”的照片放到空间上,当天就在全国各地“炸开了锅”,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网络传播速度之快和信息共享由此可见。

二、网络论坛对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影响

网络论坛作为网民向公众发表言论的电子空间,它的成长成熟为公民有效参与管理国家公共事务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一)网络论坛强化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增强了我国公民参与的自主性

一般而言,公民的参与主要受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公民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就越强;鼓励公民参与的文化越厚重、公民个人的综合素质越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就越高;获取的信息越真实,参与的方式越便捷,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就越强。

但在虚拟的网络论坛上,情况则大不一样,由第一部分的叙述可知,网络论坛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论坛打破了网民间的地域限制、文化差异、社会地位差异,使不同地域和身份的公民有机会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就同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同时正是由于论坛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广大网民具有了一种安全感,面对看不惯的社会现象敢言敢怒,消除了公民发表言论参与政治讨论的顾虑,人们参与的自主性有了明显提高。

(二)网络论坛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了公民参与的广泛性

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之前,我国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并不积极。人民经常抱有“只要按照上级的话做就可以了”等等此类思想,这种情况下,公民对社会事务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不易形成。此外,传统媒体对信息具有较强的控制权,我国公民获取的信息很有限,这也影响了人们的参与热情。如今这一切都有了改变,“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革命普遍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正在引起人类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深刻变革”。网络论坛的开放性、互动性极大地刺激了公民的参与热情。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我国弱势公民的参与,网络论坛的平等、开放、互动等性质也方便了弱势群体的参与,提高了弱势公民的参与热情。在现实社会中,那些身有残障的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很不方便,而今,网络论坛为他们提供了平等的发言条件,使他们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见解主张,网络论坛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公民参与规模的广泛性。

(三)网络论坛增强了网民的社会责任能力,增加了我国公民参与的有效性

社会责任是公民对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及他人身心健康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是个体对社会的一种态度。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网络论坛的互动性大大方便了网民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在网络论坛中,由于信息传输的便利,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不再局限于一个地方的发展,在这里,人们可以就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以“强国论坛”为例,“两会”期间开设专门“社区调查版块”,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民情民意,方便了广大网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方便了参会代表对民意的了解。另外,在平时,“强国论坛”对涌现出的社会问题诸如“黄金周的存在与废除”、“国人在公共场所应该文明举止”、“网络是不是应该实名”等话题,开设“嘉宾访谈”、“专家作客”、“辩论大赛”等版块,为网民关注社会问题提供积极的互动环境,以此提高网民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促使网民更好地担负社会责任,提高其为国家大政方针更好更有效地建言献策。

三、网络论坛存在的消极影响

尽管网络论坛具有上述的种种积极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论坛也不例外,它对公民政治参与行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网络论坛导致公民参与的不平衡

虽然,网络论坛对所有公民来说是平等的,但是这也只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因为公民要想参与网络论坛中的讨论与发言,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1.网络偏好,简单地讲就是喜欢上网并能够有时间上网,尤其是上论坛或电子政务网站参与讨论。2.硬件条件:上网的设备,如电脑或手机等可连接到网络的介质。3.软件条件:具备使用网络的能力,会操作上网的设备。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网络论坛也只是对那些有能力和条件的人是平等开放的。根据CCNIC第30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达5.38亿人,但网民的构成不平衡,主要表现为[1]:(1)性别上,以男性网民为主体,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男性占比为55%,比女性高出10个百分点;(2)经济状况上,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主要是学生群体)和2100~3000元的家庭网民所占比例最高,中低收入网民占据主体;(3)在年龄上,40岁以下网民占82.3%;(4)在文化水平上,文化程度初中和高中的网民占据大多数;(5)在职业构成上,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28.6%。从总体上看,我国网民以40岁以下公民为主,以中低收入者为主,以学生网民为多,同时从城乡结构上看,我国农村网民比例仍在低位徘徊(如图1所示),这种网民构成势必会影响网民借助论坛实现有效政治参与的公平。

(二)网络论坛自由过度导致的责任缺乏、伤害他人等“暴力”现象

作为网络中“意见的自由市场”的网络论坛进入要求零门槛,为人们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个人化表达空间,每个网民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借助虚拟身份发布信息、表达见解。但是在网络论坛中,一些人只注重个人的言论自由而忽视别人的利益,滥用网络给予的“言论自由”的条件,将网络变为造谣、人身攻击,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工具。2007年7月,一篇名为《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引爆网络。帖子称:小慧被后妈陈彩诗打到不停吐血,六块脊椎断裂,可能下半身瘫痪。愤怒的网民口诛笔伐,发出“网络通缉令”,然而,最后的事实却是陈彩诗并没有虐待小慧的行为,小慧的状况是由于病变导致的,但此刻的陈彩诗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精神陷于崩溃,几度自杀[3]。

在网络论坛中我们不仅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脏话、粗话,也可以看到污辱、诽谤他人的言论。在网络论坛中,网民身份的隐匿性会使一些人更加地无所顾忌。比如发布、传播反动、色情的内容,发布对他人、社会或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失的言论等。

四、趋利避弊——发挥网络论坛积极作用的途径

综上,网络论坛对公民参与政治既有积极方面的助推作用,又有消极方面的阻碍影响。为了使网络论坛在现如今的网络时代发挥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软硬兼施——为公民参与论坛提供机会

网络论坛虽然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对话空间,但由于进入论坛这个自由的空间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因而对相当一部分公民来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就硬件方面来看,我国网络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大中小等城市地区,而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极为落后,甚至根本就没有网络设施。软件方面来看,也就是公民使用网络的素质和能力上,大都也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布”,城市地区公民几乎是不存在使用上的问题,而在农村偏远地区由于农民所接受到的教育和资源的有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网络使用能力的发展。因此,为了使广大公民都能够有机会参与论坛,行使参与政治的权利,不仅需要建立和健全网络基础设施,同时也需要提高公民的网络素质,扩大网络论坛参与面。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同胞,除了在硬件上给予网络设施的安装和配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可以在农闲的时候,向广大农民提供免费或低廉费用的学习课程,提高其参政议政的能力;在农忙的时候,可以通过广播播报一些信息和参政议政方面的益处,强化农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转变其“政治冷漠”的思想。同时,为了收集民情民意,还可以借鉴新加坡式的管理方式,每一地方的官员定期接见或拜访民众,与广大民众交流互动,帮助其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民众参政的兴趣。

(二)奖惩并举——保障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网络论坛的匿名性,很难知晓到底是什么职业、什么阶层的人在发表意见。网络论坛这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特点,使一些网民只顾自身言论自由和一时之快而忽视他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利益,给他人、社会和国家带来不利后果。为此,为了引导广大网民在网络环境中提供信息、发表言论、建言献策的时候,能够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对网民的表现建立奖惩制度,对于在论坛中发贴积极、社会责任体现较好的网民,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如在网名上增加褒奖符号;对有政治问题和违反法律法规的帖子,要毫不手软予以删除;对危害论坛文明,别有用心又不予改正的网友要毫不留情地予以禁言,给予警告和增设黑名单符号等处分。通过相应奖惩的建立和完善,更好地保障网民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发挥广大网民的群策群力作用。

此外,针对网络匿名性所产生的弊端,还可以借鉴瑞典的方法,实行网络实名制,当然实名制也有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如果实行了实名注册制,可能会造成实名制下的论坛点击和回复率过低的现象,很多网民不敢再在网络论坛上畅所欲言。但是实名制也有一些优越性,如实名制下的言论具有理性、客观的特点,这将有利于收集真实可靠的群言群策。鉴于此,可以采取实名和匿名相结合的措施,同时结合身份认证的方法,给予广大网民更多选择的自主性,让其自身选择实名抑或匿名注册,即使是匿名注册也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实名进行提供信息或发表言论等行为,保障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三)刚柔相济——净化网络环境

德国学者恩格尔曾经感叹道:互联网已成为一个不需要护照、没有边防检查站、出入境畅通的数字化王国。如果不加规范地任由其发展下去,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舆论环境,对国家社会的安定和团结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对网络论坛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论坛环境。

良好的网络环境是网民可以并敢于发表意见的有利保证,为了营造良好的论坛环境,需要加强对论坛的管理。在管理论坛的时候应该坚持“刚柔相济”的原则。所谓“刚”原则,就是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和发言准则,这是网民要严格遵守和执行的,比如所发表的言论要客观求实,不可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等硬性规定,这是原则性的规定。所谓的“软”原则是指自律和他律,要靠网民自身的努力来净化网络论坛的环境。在网络论坛中,加强自律就是要网民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个人意志,主动从事文明的网络论坛活动,避免危害网络文明的行为发生。加强他律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社会风俗的作用,对不文明的论坛行为给予批评指责,形成对不良网络论坛活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4]。在复杂的网络论坛活动中,只有把网民的自律和社会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弥补,相互支持,才能为营造良好网络论坛供广大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保障。

[1]侯彬.试析“网络民主”特征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J].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1):82-85.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2012-07-19.

[3]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57,179.

[4]王庆英.网络论坛中的公民精神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7:20-36.

猜你喜欢

网民公民政治
论公民美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