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的立场与新闻伦理(下)

2012-06-23徐章贵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0期
关键词:食盐伦理稿件

□徐章贵

(闽东日报社,福建 宁德 352100)

理念差异关乎人文关怀

“君子喻于义”、“舍生而取义”,关于道义的抉择,先人早在两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面对种种新闻职业道德问题,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在第一次年会上制定了《新闻规范》。其后,新闻报道规范逐渐深入美国媒体从业者心中,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新闻传播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原则上的实践活动,新闻伦理渗透于新闻实践之中。比如,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采访方式与手段是否符合伦理,是否保护了消息来源;在编辑的审稿编排过程中,能否谨慎查证事实,能否沿着媒体立场和价值取向发排稿件,都涉及新闻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

如果说记者的采访是对新闻时效的捕捉、新闻事实的记述的话,那么编辑的过程则体现了媒体的道德判断和伦理立场。

2005年5月,福建《东南快报》发表了一组该报摄影记者柳涛的一组题为“马路陷阱”的组照。尔后这组照片被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络媒体转载。但是,这组旨在批评厦门马路陷阱的照片,没有在其表现的主题上唤起读者共鸣,网民的关注点却更多集中在这组照片的获取手段上,网络上作者受到强力抨击。一则普通的社会新闻,其内涵最后蜕变成新闻背后的故事,而新闻的背后,反倒走上前台,不期而成为读者的关注中心。这是为什么呢?

这组照片原发于《东南快报·本埠焦点》版。该版用四组不同场景的照片来反映该版“连日暴雨,愁煞雨中人”的主题。柳涛拍摄的骑自行车人摔倒作为其中的一个场景,编辑编发五张照片,以递进式体现骑车人从栽倒到爬起的五个过程。同时,除了图片说明,编辑还为五张组照配发了编后语:“如果不是雨天,如果路面没有积水,那么路上坑一目了然也许不会害人。但是如果施工单位能及时把坑填平,这些意外就不会发生。也许施工单位也不想害人,但安全无小事,大家须切记。”几句编后语既表达了编辑意图,同时引导了读者关注的方向。

正因如此,原发媒体《东南快报》没有招致非议。但是转发的网站却掀起轩然大波,对记者和媒体的质疑之声骤起。新浪网转发新华网的三张图片(新华网只取其中三张,即车子前轮陷坑后轮飞起到栽倒车压人身上三个瞬间),网民矛头所向更是累及新华社之名。这些当然和网络的传播影响有关,但和上述网站编辑的操作亦有关系。

对于这组反映同一主题的图片,发三张还是发五张,量的差距造成了质的变化。三张图片交代的是坑,五张图片就关注到人。三张图片仅仅告诉我们一个坑害了一个骑车人,摔得够呛。而五张图片中多出来二张(从水中困难地爬起),却交代了骑车人摔后无恙的结果。这种交代,是一种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让读者释然。

《东南快报》发五张图片,见事见人;新华网等网络媒体发三张图片,就骑车人的安危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大大的悬念。正是这个悬念让网民有了一个很负面的推测,关注的重心由水坑、市政设施的缺陷,转向对受害者的极大同情和对摄影记者(设伏拍照)的愤怒。

同样一个新闻事件,却由于编辑引导和手段操作的差异,造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一个是关注市政设施问题,一个反过来受众却声讨媒体和记者。尽管这只是多两张或少两张图片的问题,但归根到底是新闻理念的缺失。

当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时,编辑应该发挥“守门人”的作用,要将每条稿件每个版面永远向着呈现给读者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光芒方向努力。

社会责任感决定媒体操守

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也是一个正直媒体立足于社会,以正确的信息传播行为促进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编辑,其社会责任感直接体现了媒体的伦理和操守。

编辑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报纸出版的全过程,任何一条稿件的观点和思想倾向都会影响到受众。一篇带有错误认识或错误思想的作品,在未发表之前,它只是某个人的见解或认识,完全属于个人行为。但如果编辑把关不严,便会形成错误的导向,带来的将是负面社会影响。因此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强化编辑的社会责任感是编辑工作的基础。编辑在对稿件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的编辑加工的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把关导向是编辑主体在对即将投入社会传播的精神产品进行鉴识、整理、修改过程中能动地对客体渗透导向意识,以增强导向功能。

信息数量的增多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但不会必然增强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发挥主体选择的能动作用,对稿件进行优化选择和层层把关,对经手的作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从不规范到规范,把真正具有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稿件在显著位置刊登。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受大地震海水污染、福岛核电站爆炸后核辐射和专家表示可摄入碘来预防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等消息影响,一场食盐抢购风波波及全国范围。14日,福建省宁德市各县(市、区)出现大量抢购、套现食盐现象。

《闽东日报》获知此消息后,社领导马上把这情况向市领导反映,同时安排记者采访盐业局,夜班编辑等待组稿。与此同时,本报各地通讯员也迅速将本地食盐遭疯抢的消息纷纷传到了新闻部的邮箱,比如:“××县城关店铺食盐一夜之间被一抢而光”、“××街道:兄弟俩扛回200斤食盐”……。值班领导和夜班编辑对此情况研究后认为,关键时刻党报要站在制高点,发出权威声音,澄清事实,承担保持社会安定稳定的重任。此时此刻,声音只有一种!所有关于抢购食盐、食盐告罄的消息全部不发。当晚,一条《食盐库存两千吨 足够供应三个月(主) 市领导就我市群众抢购食盐批示要求澄清事实加强监管维护稳定(副)》的稿件,在头版偏头条位置刊发出来,起到了稳定社会稳定市场的重要作用。此后三天,《闽东日报》在头版、B1版、A3版刊发了新华社稿件《我国食盐储备充足 能够满足群众需求》、《专家表示含碘食盐对防辐射意义不大》等文章,进行辟谣。风波终于平息,谣言被正确的声音棒打下去了,编辑的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见一斑。

因此,强化编辑的社会责任,才能使编辑站稳立场和遵守新闻伦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编辑工作者的使命。作为一名编辑,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精心编辑出优秀的(报纸)作品,为受众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也要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注:此文前半部分刊载于本刊2012年第9期P91-92)

猜你喜欢

食盐伦理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愚人食盐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巧称食盐
新修订的《食盐专营办法》相关表述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