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明清晰 立言得体:探讨消息语言的专属要求

2012-06-23谢俊燕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0期
关键词:生动消息语言

□ 谢俊燕

(江城日报社,吉林 吉林 132000)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之重要。”我们搞新闻报道的人,要使自己心中想报道的东西,既符合事实原貌,又不会使读者看不懂或产生歧义、误解,就一定要认真研究和准确使用新闻语言。

消息报道的语言,既要从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里汲取营养,让文章生动,同时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严格区别。

准确,清晰,生动,是消息语言的基本特征。

要准确,消息语言的前提

首先,要注意词义差别。写消息,遣词造句要恰到好处,词不达意就无法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有时即使一字之差,也会造成被动。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动感,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

其次,要推敲词语的感情色彩。同样写“死”,有不同的表达方法。“犯罪嫌疑人自杀而亡”,“警察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二者对于事情的描述很客观,没有多余的评价,但憎与爱的立场跃然纸上。

再次,要讲究“立言得体”,必须清除渗透到记者笔下的广告语言和说教性语言。广告往往采用虚泛、夸张的语言,如“名扬四海”、“誉满全球”等。广告一般讲究突出一点,不及其余,有急功近利之嫌。有些记者受广告语言的影响,在写消息时,总是感到实事求是地叙事“不够劲”,总是喜欢有意无意地“锦上添花”、“妙笔生辉”,明明人家是偶然为之,记者非要说是“一贯如此”。

少议论,消息拒绝说教

说教性语言则认定读者不如自己,需要由自己来教导对方,口气总是较大,动不动就是“要”如何如何,“应该”如何如何。多少年来,记者一直有一个习惯做法:不在新闻稿中加进一点议论,不在叙事过程中加进一些拔高的道理、生硬的说教,似乎就不足以显示出“思想性和指导性”。

为了消息报道的真实、客观,记者务必要笔下留神,掌握分寸,维护消息的准确性。

要清晰,消息语言重实在

消息语言还要实在,以增强新闻的清晰度。这里所说的“清晰”,不仅指文字流畅,条理清晰,还包括叙事、状物要具体形象、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记者的描写越细腻,读者得到的印象就越真切;记者的报道若是生动形象,读者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写消息时,最忌讳堆砌形容词,如“巨大”、“极大”这些虚泛的词汇,也最好不要大量地引用专家才能理解的数据和术语,而应该采用写实的方法,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取代不可捉摸的概念。

消息语言要清晰,报道中不要用“不久以前”、“长期以来”、“最近”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表时间。不要用“许多”、“难以计数”、“极少”、“少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表明具体的数量。不要用“大概”、“差不多”、“也许”、“可能”这些模棱两可的语句来表明程度。

要简明,消息语言惜墨如金

在新闻文体中,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略有不同,消息比通讯更要珍惜笔墨,要简洁明了。如果事无巨细,一律细加刻画,势必会使大量次要细节淹没掉真正的新闻,这实际上成了另一种意义的不清晰。因此,消息语言是一种具体描写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具体描写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抽象概括则是登高望远,顾及全局。

消息语言要简洁,还必须注意剔除报道中可有可无的词句,一句话最好只表达一层意思,宁用短句,不用长句,宁用简单句,不用复合句。

要通俗,消息语言拒绝艰涩

影响新闻清晰度的另一块绊脚石是艰涩难懂。我们报纸的读者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各自的经历、阅历、文学素养不同,理解能力亦有高有低。因此,我们在写消息报道时,有必要把那些普通人感到费解的专门性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消息语言。

所谓通俗,就是从读者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大家最熟悉的语言形式,即最接近口语形式的书面语来写消息。所用语言,应该是整理好了的、接近于平常口语表达的语言,这样才易于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

要生动,消息语言要有感染力

消息报道要打动人心,消息语言就一定要生动,富有特色。

在语言的生动性方面有许多文章可做,如要尽力寻找有特色的字眼,要尽量使用有表现力、有感染力的词句,要经常注意引用采访对象那些机智、富有特色的语言等,还要多使用形象化的比拟及连续使用动词,给人以动感,展示生动的现场画面,这些都可以使消息产生较大的感染力。

语言就像河流,是经常处于变动状态的。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既应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也应该保持对语言的敏感,要及时发觉它的细微变化,反映这种细微变化,从而忠实地反映出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生动消息语言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语言是刀
一张图看5G消息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消息
消息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