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新校区规划建筑设计

2012-06-14马成龙张伟一

山西建筑 2012年2期
关键词:滨水中学景观

马成龙 张伟一 王 珺

1 项目背景

学校创建于1970年8月,原为花县“五·七”中学,是原花县“五·七”干校场地、房舍改建而成的。1978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县重点中学,1978年更名为花县秀全中学;1993年花县撤县建市,定名为花都市秀全中学;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0年7月花都市撤市改区,更名为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现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在国家积极建设示范性高中、新课改革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下,秀全中学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现代学校制度试验日益扩大,也为秀全中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创造了新的机遇;其次,花都区已纳入广州市大都市发展计划,并在创建教育强区基础上努力建设高水平学习型社会,极大地拓展了秀全中学的发展空间。面向挑战与机遇,秀全中学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增创发展新能力、拓宽发展新空间、构筑发展新环境,实现内涵式与跨越式发展。

秀全中学校区新址位于狮岭镇秀全水库东侧,南靠城市综合服务区,北眺生态农业景观,范围内外山水资源丰富,山林与水体有机组合,山奇水秀、环境优美。

规划用地范围内以废弃厂房、鱼塘和丘陵为主,地势较平坦。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8.79 hm2,净用地面积25.87 hm2。其中一期用地净用地面积10.25 hm2,二期用地净用地面积15.62 hm2。基地形状规整,南北向长约430 m,东西向长约600 m。

2 创作理念与规划目标

2.1 地域文化分析

2.1.1 历史文化

花都区作为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故乡,在风卷云舒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拥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纪念馆、冯云山故居遗址等文物点,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盘古王庙、炭步镇朗头村民居古建筑群等历史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花都人独特的精神特质。

2.1.2 岭南文化

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以务实、开放、兼容、创新为核心,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不仅是岭南文化的精髓,也成为广州人民的精神浓缩。

2.2 规划设计理念

1)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融;

2)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辉映;

3)环境特征与功能布局完美融合。

2.3 规划设计目标

1)利用环境资源,塑造秀全中学特有的校园空间意境。

2)注重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强调校园活力。

3)提炼契合地域文脉与环境特色的感观要素,描绘极具地域风情的校园环境。

4)以秀全文化为主题,打造花都书院气息浓郁的校园新形象。

3 总体规划设计

3.1 总图结构

向心包裹,轴线生长。赫然屹立于校园“天心十字”处的洪秀全铜像成为校园的核心,既有纪念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更寓培养优秀全面学生的办学思想,努力打造“明史润德,聚秀育全”的办学特色。规划将其他功能组团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聚落,如同植物的叶子生长在充满张力的树干上。

3.2 功能布局

资源共享,网状联系;规整自由,有机融合;封闭开敞,交相辉映。校园的功能区包括:教学区、宿舍区、教师公寓区、行政区、运动区、植物园区。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各种功能的空间相对集中,形成较为完整的组团;并围绕教学区布置,相互连成最短交通流线的网络。

3.3 空间组织

构筑校园内部“三纵三横”的轴线网络,对功能及空间进行有机的布局和组织。

“三纵”为南北主轴和东、西部两条次轴,南北主轴由南向北串联入口广场、艺术馆和图书馆、教学区、行政区等校园的核心教育区,在形成开合有序的礼仪大道的同时,形成了3组张弛有度的院落式建筑群。东部次轴考虑分期建设的可实施性,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东移,由南向北连接东南角运动区和学生宿舍区,在保证抗干扰距离的同时,尽量缩短两者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多样的活动空间。西部次轴由南向北连接教师公寓区和西北角运动区,形成集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功能轴线。

“三横”分为东西主轴和南、北部两条次轴,东西主轴由东向西连接体育馆、教学区、教师食堂及教师公寓,此轴不仅是连接校园内部建筑空间的主要轴线,更着重考虑与周边山水景观的衔接,透过西侧群山间的山坳与秀全水库隔山相望,达到“理想风水模式”。北部次轴由东向西连接学生宿舍区、礼堂、行政楼、实验楼及西北运动区,建设满足一期60班所需求的全部建筑和室外活动场地。南部次轴由东向西连接东南运动区、艺术楼、图书馆和教师公寓,成为向城市展示校园的主要界面。

4 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形式朴实无华,独具内涵。建筑的屋顶在传统双坡屋顶的基础上,增加了挑檐的虚实变化及坡顶斜率,让屋顶显得更加轻盈并独具层次,使建筑获得很好的韵律感及整体感。

素雅、朴实的颜色,穿插少许亮色,使整个校区给人一种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觉,特别渲染“雅”的意味。白色、灰色传达了非常民俗的中国气质,而同时它们又是很纯粹的现代主义的色彩语汇,因此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教学模式在此得到很好的结合(见图1)。

图1 建筑单体设计

5 景观环境设计

5.1 景致独享,秀全书院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校园中的庭院景观、道路绿化、广场、滨水空间共同形成校园空间的绿化景观体系。以带状绿化及水系串联各个绿核,建筑组团、聚落之间穿插绿化景观渗透带。不同性质的绿化选用不同的植株,创造层次错落的景观群落。

山——千岩竞秀,苍翠欲滴;

水——宁静之湖,灵秀之径;

廊——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院——国粹流芳,名院幽深。

众多的景观要素共同描绘一幅美丽的画卷——“秀全十景”:

1)秀全烟雨;2)聚秀育全;3)横桥卧波;4)明史润德;5)芝径云堤;6)洪钟泛音;7)秀岩滴翠;8)千象回廊;9)旖旎之泾;10)镜湖映月。

图2 滨水空间设计

5.2 滨水空间设计

滨水空间是从滨水建筑界面到水面之间空间的总称,包括了水体、水岸景观绿化和各种公共活动空间。要塑造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形象和形成场所感,须使建筑界面与临水空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本案的堤岸规划形式主要包括:草铺驳岸、假山驳岸、散置山石、阶梯式驳岸、垂直驳岸等,多样化的亲水体验,营造基地内城市化的硬质水岸与自然软岸的巧妙衔接。

对水岸进行灵活的垂直利用,对堤岸标高进行控制,创造多层次活动空间。

生态绿化并重的环境,部分区域运用湿地水岸植栽以过滤和净化水质。

通过以上岸线及岸线周边丰富的用地形式,岸线不仅得到保护,人们也可以有机会亲近水体,滨水活动的多样化、滨水环境的自然怡人,使得生活其中的教师和学生生活品质得到提高(见图2)。

6 结语

地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土壤,给予校园文化以极大地影响,是创造独特校园空间的思想源泉。而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推动着地域文化的重构。学校发展的趋势是融于社会,在走向社会舞台中心的同时,其空间也必将越来越与现代都市融为一体,学校以其古朴、典雅、厚重、执着的人文景观和学术精神向市民开放,带动地域精神文明的健康繁荣,为地域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因此,学校应以创造地域文明为己任,以良好的人文校园为现代文明作出榜样。

[1]王建国,徐 宁.场所的延续和营造——江苏省宜兴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J].新建筑,2008(7):58-60.

[2]王耀武,宋聚生.成长的空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3(3):46-47.

[3]刘志强,吴 芸.弘扬地域文化 创造人文校园[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19):73-76.

[4]曾 笑,牟 江.塑造中学校园景观的气质[J].山西建筑,2010,36(34):11-12.

猜你喜欢

滨水中学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多解中学创新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