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布衣参事真正成为民生“温度计”

2012-06-01王石川

民生周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意见箱参事室温总理

王石川

勇担当、勤思考、敢直言,对自身职责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使命感,才可能真正成为民生的“温度计”、群众身边的“意见箱”、政府的“智脑”。

参事,古已有之。据称,“参事”一词最早源于汉朝,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有“备天数以参事,治谨于道之意也”。其中,参的不是一般的事,而是政事、大事,意为参与政务。而在公共视野中,参事多是德高望重之辈,属于“三高”:高学识、高知名度、高参政热情。而最近,武汉打破身份、学历、职业等限制,面向普通市民公开选聘3名市政府“布衣参事”,一时备受激赏,被称为“此举在全国首开先河,市政府参事室大门向普通市民打开。”

此言不虚!有着62年历史的武汉市政府参事室,目前的36名参事构成为“两正一高”,即市属正局级以上、正高级职称、高知名度——来自高校的教授、政府官员或者退居二线者,还有大企业的负责人。从社会俊彦之士到布衣参事,这确实是一种看得见而有实际意义的进步,并具有导向性的范本价值。

事实上,参事从普通市民中遴选合情合理合规。接地气才有底气,这些市民具有极强的平民化、草根化色彩,他们脚踩沃土、扎根基层,本身就是寻常老百姓中的一份子,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更有感知也更有发言权。而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参事工作条例》也提出,“参事主要从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聘任,也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党员专家学者中聘任。”该条例鼓励“拥护宪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较强的参政咨询能力和具备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意愿”的普通市民成为政府参事。

陈云说过,我们党和政府总是需要有一批头戴瓜皮帽、手拿旱烟袋、经常踱方步的人,开动脑筋,善于思考,深入研究一些重大问题。这也就形象地表明了当年参事的身份特征和参政特色。有人说,布衣参事是民生的“温度计”,也是群众身边的“意见箱”。如果政府仔细倾听布衣参事的心声,必能更好地实践“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而取信于民,服务于民,不断推动政府改进工作,从而实现多赢。

每名公民都有权利向政府提出建议、意见,甚至是异见,正所谓“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不过,参政是一门学问,光有参政热情不够,徒有参政能力也不够。因此,期待这些草根成为参事之后,要能言、善言,也应敢言、疾言,而不必受宠若惊、感恩戴德。

犹记得,2009年温总理邀请基层代表到中南海座谈,其中一名代表原打算报喜不报忧,温总理在开场白就开宗明义,“你们应该是中南海的主人,来到这里就像到家一样,夸政府感谢政府的话,就不要再说了,都要说实话,对大局有利。”诚然,成为布衣参事不容易,每名布衣参事的背后,都有着一双双饱含期待的热切目光,有着公众述说不尽的期待与意见,敢说话、说真话,才能不辱使命,也不负政府所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这是温总理对国务院参事的殷切期待。勇担当、勤思考、敢直言,对自身职责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使命感,才可能真正成为民生的“温度计”、群众身边的“意见箱”、政府的“智脑”。

猜你喜欢

意见箱参事室温总理
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成功举行
省公务员书画展作品移交省档案馆收藏
意见箱
80年代的国务院参事室改革
国务院“高参”们的出身
蒜汁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引用的古诗文释义
我见到了温总理
英首相亲笔致信温总理
温总理答记者问精彩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