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MSCT及MRI影像研究

2012-05-29蒋洪春曹林德张建梅

当代医学 2012年18期
关键词:骶髂脊柱炎韧带

蒋洪春 曹林德 张建梅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等中轴关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个亚型。该病好发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为20~30岁,40岁以上及8岁以下的人群很少发病。临床表现为脊柱和外周关节炎,并伴有胸廓、肺、心脏、虹膜等多部位的不同程度损害。非特异性滑膜炎和附丽病是AS的主要病理特征。AS早期症状不典型,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容易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AS早期诊断已成为当前风湿病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目前AS的诊断标准不适合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原因在于必须有双侧Ⅱ级(或以上)放射学骶髂关节炎,加上有关的临床症状才可以诊断[2]。且MRI技术未包括在目前通用的诊断(或分类)标准中。本研究旨在提高对早期骶髂关节炎MSCT及早期脊柱炎MRI表现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8月~2011年6月临床表现典型而常规X线检查胸椎、腰椎阴性及骶髂关节阴性或可疑的早期AS患者24例。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4~50岁,平均(25.7±6.7)岁;病程6个月~3年。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腰痛、晨僵,部分患者曾出现过髋关节及外周关节不适或疼痛,22例骨盆按压和(或)下肢“4”实验阳性。患者类风湿因子均阴性,16例血沉(ERS)增高,9例C反应蛋白(CRP)增高,21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所有患者行骶髂关节MSCT扫描及胸椎、腰椎MRI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使用2mm层厚高分辨率连续扫描,以骶髂关节上缘为基线,包括全部骶髂关节连续扫描,矩阵512×512,骨算法重建,并行冠状位重建。

1.2.2 MRI检查 采用MARCONI公司0.23T磁共振成像仪,24例胸椎及腰椎常规轴位、矢状位及冠状T1WI、T2WI及抑脂扫描,矩阵256×256,层厚5mm,间隔0.5mm。T1WI采用SE序列(TR450ms,TE20ms);T2WI采用FSE序列(TR4200ms,TE100 ms)T1WI抑脂采用STIR序列(TR1079ms,TI90ms,TE16ms,反转角90);T2WI抑脂采用(TR4800ms,TI80ms,TE80ms,反转角90)。

2 结果

2.1 MSCT结果 24例患者骶髂关节MSCT发现骶髂关节炎19例,其中双侧骶髂关节受累13例(图1a),单侧受累6例(图2a),骶髂关节正常5例;按纽约分级标准判断骶髂关节受累程度,骶髂关节炎I级11例(45.83%),Ⅱ级8例(33.33%),0级5例(20.83%)。19例骶髂关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且以髂侧关节面显著;皮质白线中断3例,局灶性微小虫蚀状骨质破坏3例;关节面小囊变2例;1例骶髂关节间隙假性增宽(图4a)。

2.2 MRI结果 24例患者胸椎及腰椎MRI检查,发现在椎体前后缘的脊柱炎(Romanus病灶)13例,共32个病灶,9例多发,4例单发;表现为椎体前后缘上下边角T1WI信号减低,压脂T2WI信号增高(图1b-c);其中4例患者共7个Romanus病灶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复查病灶不同程度缩小(图3b-c)。1例Anderson病灶(图4b),T1WI呈低信号,抑脂T2WI高信号。

图1 男19岁,下腰痛伴晨僵1年;图1a双侧骶髂关节面硬化及微小骨侵蚀,1b-4c胸6椎体病灶压脂T2WI信号增高及T1WI信号减低

图2 男17岁,下腰痛1年;图2a左侧骶髂关节面弥漫性硬化,髂侧面为著,2b-3c抑脂序列胸6及胸12椎体小斑片状异常高信号

图3 男17岁,下腰痛6个月;图3a双侧骶髂关节面硬化及右侧骨侵蚀,3b胸5椎体Romanus病灶,3c临床治疗6个月后复查病灶缩小

图4 男23岁,后背痛2年;图2a双侧骶髂关节不同程度骨侵蚀,右侧骶髂关节假性增宽,4b多个腰椎Romanus病灶代表急性骨炎`

3 讨论

AS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自身免疫有关,发病较为缓慢,全身及局部症状较轻,故早期不易确诊。早期骶髂关节几乎100%受累,双侧对称发病为其特征,是诊断的主要依据。AS是以关节软骨、滑膜受侵为特征的非特异性炎症,滑膜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少数多核细胞浸润,致滑膜增厚,并形成血管翳,继之发生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侵犯。侵蚀软骨及骨质而致关节面的骨皮质吸收变薄或消失,形成关节面下的小囊状透光区及“缺刻状”关节面缺损,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囊纤维化和关节骨性强直,并有明显骨质疏松。病变多从骶髂关节开始,向上可侵犯颈椎。

按照纽约标准,AS骶髂关节炎分为5级,0级=正常;Ⅰ级=可疑病变;Ⅱ级=微小异常,局灶性侵蚀、硬化,关节间隙无改变;Ⅲ级=肯定异常,伴有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狭窄或部分强直中之一项者;Ⅳ级=完全性骨性强直[3]。早期骶髂关节炎的定义为CT骶髂关节炎≤Ⅱ级,而AS临床早期对应Ⅰ~Ⅱ级[4]。骶髂关节由骶骨耳状面与髂骨耳状面构成的微动滑膜关节,关节面呈“耳”状,凹凸不平,X线平片由于解剖学相互重叠,Ⅱ级以下骶髂关节炎容易漏诊,MSCT不受组织重叠干扰,图像分辨率高,能更清楚地显示关节间隙,提高侵蚀、囊变和皮质中断的检出率,能较准确诊断2级骶髂关节炎。本组24例患者X线平片13例患者骶髂关节阴性,11例患者髂骨关节面密度增高可疑病变,而MSCT发现骶髂关节炎19例,其中双侧骶髂关节受累13例,单侧受累6例,骶髂关节正常5例;按纽约分级标准判断骶髂关节受累程度,24例患者骶髂关节炎I级11例(45.83%),Ⅱ级8例(33.33%),0级5例(20.83%)。正常骶髂关节的MSCT表现为关节面光整,骨皮质密度均匀,厚薄一致;关节间隙左右对称,在2mm以上;关节面下骨松质的骨小梁清晰可见;韧带部分的间隙随层面的上升而逐渐增宽。髂骨面的骨皮质基本对称,但不均匀,由前往后逐渐变薄;骶骨面骨皮质常均匀一致,边缘清晰,有韧带附着处常不规则。由于此解剖特点,致使病变起源于滑膜的AS首先累及骶髂关节前下方的髂骨面,本组19例骶髂关节病变均表现为髂侧较骶侧重,并发现髂骨侧皮质白线中断3例,3例出现微小虫蚀状骨质破坏,2例出现小囊变,1例骶髂关节间隙假性增宽。

MRI可以发现平片、骨扫描阴性的脊柱炎症。能显示软骨病变,还能检出关节旁骨髓水中、脂肪沉积等脊柱炎的早期表现,在AS的早期阶段,只有MRI的STIR序列和T1WI增强扫描才能发现急性期脊柱炎。Romanus病灶即发生于椎体前后缘的椎体骨炎,急性期MRI表现为椎体前后缘上下边角T1WI呈低信号,抑脂T2WI信号增高,代表骨髓水肿,这种病灶椎体前缘明显多于后缘[5]。椎体骨炎是AS的一个典型征象。从表面上看骨炎是一个炎性过程,实际上它代表的是以椎体椎间盘连接部位的附丽病及伴随的骨侵蚀、硬化和韧带骨赘为特征的一种非炎症性反应。受侵蚀的椎体前面的凹面变平直,甚至凸起,形成“方形”。早期脊椎受累,平片及CT表现正常,在骨侵蚀或随后出现的修复之前,只有MRI能显示早期脊椎受累的部位、范围及程度。Baraliakos等[6]研究表明,AS患者MRI上胸椎与腰椎炎性病变的比例分别为74%和24%,胸椎是脊柱中最容易受累的部位。慢性期由于病变区脂肪沉积,MRI上T1WI和T2WI信号均增高。本组19例胸、腰椎X线平片未见明确异常的患者,MRI检查发现胸、腰椎椎体前后缘存在Romanus病灶13例,共32个病灶,9例多发,4例单发;表现为椎体前后缘上下边角T1WI信号减低,压脂T2WI信号增高,代表骨髓水肿、骨炎。随着AS病变的进展,Romanus病灶可导致椎体前方韧带骨赘形成,它是指两个邻近椎体间形成骨桥,是AS的特征性表现。韧带骨赘不同于骨质增生是因为它们最初的方向不是水平的,而是垂直的,骨性强直可以发生于椎体的边缘或中心。

另外,AS累及脊柱的MRI表现还有Anderson病灶、滑膜关节炎、肌腱韧带附着部炎、韧带骨赘与骨性强直及不完全骨折[7]。Anderson病灶即相邻椎体终板不规则侵蚀硬化,表现为受累椎间盘上方或(和)下方相对应的椎体信号异常,T1WI低信号,抑脂T2WI高信号,本组可疑Anderson病灶1例,Anderson病灶可继发椎体的不完全骨折,也称Anderson骨折,多由轻微创伤引起,与AS所致的骨质疏松和强直有关。最容易受累的肌腱韧带附着部炎是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抑脂T2WI呈高信号,增强T1WI病灶明显强化。滑膜关节炎包括椎小关节、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的炎症,MRI表现为受累关节间隙模糊,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由于肋椎关节和肋横突关节强直,使胸廓活动度减小。遗憾的是这些表现均为非特异性改变,如能做比较准确的病理对照,相信可以成为AS早期诊断的手段之一。

了解早期AS脊柱的MRI及骶髂关节炎的MSCT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能使AS的诊断率大大提高。临床高度怀疑AS而常规X线检查阴性的患者,必须结合CT与MRI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我们建议凡中青年男性出现腰背痛或髋部疼痛,尤其症状持续较长、不缓解,MSCT发现骶髂关节模糊、关节面毛糙的患者,MRI发现脊柱异常信号,应高度警惕为本病,甚至CT引导下穿刺活检,需早期治疗并随访复查。

[1]地里下提·阿不力孜.强直性脊柱炎3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8):94-96.

[2]曾庆馀.强直性脊椎炎早期诊断之管见[J].中华内科学杂志,2007,7(46):529-530.

[3]Bennt PH,Burch TA.Population studie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M].Amsterdan: Excerpta Medica,1968:456-457.

[4]王双虎,蒋进华.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10):938-939.

[5]Jevtic V,Kos-golja M,Rozman B,et al.Marginal erosive discovertebral “Romanus” lesion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emonstrated by contrast enhanced Gd-DTPA man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Skeletal Radio,2000,29(1):27-33.

[6]Baraliakos X,Landewé R,Hermann KG,et al.Inflammation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extent and frequency of acute spinal changes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Ann Rheum Dis,2005,64(5):730-734.

[7]孙静,蔡跃增.强直性脊柱炎MRI的诊断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34(2):157-161.

猜你喜欢

骶髂脊柱炎韧带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中药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优势
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骶髂关节疼痛治疗进展
螺旋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