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2012-05-08李世超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刘震云乡土人性

我国的文学在20世纪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中乡土审视则是很多作家都不能回避的话题,对于大多乡土文学呈现者来说,都与乡土文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作家刘震云就是其中的一位。刘震云为河南新乡人,其作品大都以历史、民生、权力为中心,被人们称作“新写实主义作家”。故乡系列小说在刘震云作品中占了绝大部分,平民立场为其创作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写作动机,同时也为其创作了一种民间话语权写作方式。[1]自《瓜地一夜》(1979)起,刘震云陆续出版了多部乡村故事剧。例如《罪人》《故乡相处流传》《一腔废话》《塔铺》《头人》《故乡天下黄花》《温故一九四二》《官场》以及后来的《我叫刘跃进》,全部都是选取故乡为创作背景,描写了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农村普通群众的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及价值观念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创作全部都是对乡村农民生活进行理性审视的结果。包括《单位》和《一地鸡毛》在内,也是针对乡村青年通过努力到城市后进行叙述描写。由此可见,乡土情结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刘震云的内心,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刘震云出生在农村,是一名地道的农家娃,1978年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刘震云的作品《头人》中有一段情景描写:“我实在饿得不行,忍无可忍便萎缩在南墙根,四肢无力,头耷拉,那样子就如同一只小瘟鸡似的。”同样的描写也出现在了小说《故乡相处流传》当中,描述的是一个忍受饥饿的小男孩和他年老的外婆一起,艰难地赶往县城,在途中,看到了尸骨遍野的场景。作者对以上情节的描写生动、形象、逼真,能写出如此真实的感受,这也许与作者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在作者的内心,有着无法抹去的对故乡土地、劳动者以及乡村生活的深深眷恋,也正是由于有这些真情实感,才会自发地写出如此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2]刘震云的另一部经典小说《塔铺》,同样描写的是故乡生活。故事发生在1978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地点为塔铺镇,整部小说的故事人物都来自这个乡村高考补习班里,包括了干部子弟“耗子”、 “我”、农民青年“磨桌”、乡村女孩李爱莲及大龄农民王全等人,讲述了恢复高考后,这些有志之人为了追求梦想发愤图强的情景。该部作品主要是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改革初期,我国乡村农民的现实生活——贫穷、落后,同时也是对当时乡村农民那种特有的善良、朴实、坚强、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进行赞美。小说中提到,高考复习资料很难找,父亲为了帮助“我”搜集复习资料,用了两天两夜徒步180多里地,脚走得全是血泡,鞋帮也走裂了,这种真挚伟大的父爱让每一位读者在心里为之流泪。女友李爱莲也是为了能让“我”毫无顾忌地复习,参加高考,用美丽的谎言欺骗了“我”,这种纯真无私的爱情更是令人钦佩不已。“我”、王全和“磨桌”既是朋友也是战友,一同度过艰难的岁月,这样的友谊天长地久。刘震云写作的视角大都以平民为主,创作中展现出对于他们默默的认同与同情,这也正是作者对故乡深厚感情的体现。

然而,与故乡的近距离审视并未使他对故乡有着更多的“憧憬式”留念。 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刘震云除了时而用诗意笔法去描述砖塔下纯爱之歌的绝响外, 也不回避同一个砖塔下并不诗意也并不淳朴的各种元素。他在讴歌故乡真善美的同时,更多的是用一双充满现代理性的慧眼和一把尖锐锋利的手术刀来审视故乡,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 在他所描述的鄉村里,我们很少读到和谐宁静的田园画卷, 更多的是物质的匮乏及由此而致的精神贫瘠。他冷静客观地剖析和剥落乡村温情脉脉的面纱,把冷峻的目光集聚于乡村那些变形的灵魂,极力书写他们膨胀的恶,完全颠覆了“十七年文学”中本分、善良、向上的农民形象。他着力发掘平淡表相下的人性悲剧,批判人性的畸变和自我的沦丧,进行深刻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3]他通过“故乡”来反思乡土社会在物质重压下人性的异化和精神奴役下人生的痛楚,在悲观和绝望中寄予深广的意图,于冷眼旁观中传达出对社会现状不满的微弱呼声。

此外,刘震云在小说《塔铺》中也对人性自私的一面进行了细致描写,即用一种灰色的眼睛对乡村生活进行审视,来体现人性丑陋的存在现实。又如书中描写到乡村青年“磨桌”为了自己能好好儿复习,对王全说谎,称没有《世界地理》,最后导致王全放弃了高考,“磨桌”后悔莫及,虽然良心发现,但是为时已晚。作者通过以上细节的描写说明人性自私的一面一旦时机出现就会爆发出来。

小说《新兵连》则是描写农村新兵到部队后的生活片段。作者采用冷峻的笔调描写了新兵连生活中权力与利益驱使下人们勾心斗角、搬弄是非的场景,展现出人性荒谬、扭曲的一面。新兵们多来自贫穷、落后的农村,带着家人和自己的希望来到了新兵连,淳朴、善良的本性在权力与利益面前一点点收敛,为了争取“积极”“上进”,有个好的分配去向,憨厚质朴的农村小伙相互算计,勾心斗角,导致一幕幕悲剧发生。新兵连成为了人们摆脱贫穷的跳板,也是一个无声却暗藏阴谋的战场。“元首”为了有机会接近军长,想方设法争取为军长开车的名额,不择手段,告发了和他同村的新兵“老肥”,导致“老肥”被退回村,终日抑郁,最后自杀的悲剧。代理班长“李上进”因故未能入党,心存报复,不惜枪击指导员,而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原本对他报以同情的战友,为了摘清自己和他的关系,不影响以后分配,变本加厉地夸大事实,添油加醋地告发他。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将人类的美好品质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发生重大转变甚至完全扭曲的现象暴露无遗,展现了新兵连的价值观在政治权力面前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一地鸡毛》中所讲述的主人公小林自从离开具有宁静生活的农村进入喧嚣的城市后,虽然从骨子里还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内心深处还是传统的道德礼法,然而面对物质生活压力巨大的城市,他再也难以遵照传统的人际关系法则应对紧张的城市生活。当来自小林家乡的小学老师以师生及同乡关系进城来探望他时,小林妻子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脏兮兮的农村人,还要请客吃饭,临走时还得给他钱,因此才会不断地给小林老师甩脸色看。对于小林,出于对家乡的精神寄托,内心透露出来的乡村传统道德使得他还想努力去款待一下自己的小学老师,然而长期城市生活中巨大的物质压力已一点点侵蚀着他从小形成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当看到自己的老师受到妻子的冷落而不得不带有几分辛酸转身离开的时候,他深陷于农村道德关系和城市道德关系的矛盾之中,那一刻小林觉得“身上沉重极了,像有座山在身上背着,走不了几步,随时都有被压垮的危险”。从中也不难看出淳朴、单纯的农村道德关系在复杂的城市生活中的难以为继和失落。作者刘震云要向读者展示的正是这种乡土道德关系下的人们精神异化的生活现实。

在小说《头人》中,作者又将这种批判意识作了更加深刻的描述。该小说于1989年完成,讲述了在一个名为“申村”的村庄里,短短半个多世纪,七个“头人”相继更迭的过程。在申村中,虽然每个头人都可以呼风唤雨,然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们仍然只是掌握了申村的命脉。作者将这种权势从各种世俗关系中体现出来,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头人与村民,巴结与高傲,卑怯与骄纵。在《头人》中,村里的人們虽然具有足够的世俗经验,但往往不能够明辨是非。他们愚昧贫困,对权力文化抱有强烈的渴望,同时又藐视并欺凌比自己还弱势的村民。作者通过描述这些社会现象,很自然地体现出了民族内心深处的奴性等痼疾,并进一步扩展了村民精神上受到的荼毒,更加彻底地揭示了人性沦丧和畸变的历史悲剧。

刘震云的作品大都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题材,从小说《塔铺》到《一地鸡毛》,再到《头人》,虽然写作风格稍有变化,但都可总结为作者对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人性丑陋、荒谬的一面进行强烈的抨击与批判。作者用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人物活动,向人们描述人性善变的一面,同时也表露出对利益驱使下人们精神异化的痛心与愤恨之情。人类为造物者的杰作,堪称万物之灵长,拥有血肉之躯,本应主宰世界与命运,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却被社会中各种力量任意摆布。[4]刘震云深深地意识到人类精神被奴化的危害,看透了美好生活下面隐藏的丑恶与荒诞,通过冷峻、犀利的笔调将各种生活真相描绘出来,给人们以警示和提醒。

刘震云是一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现代作家,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以及对乡土人情根深蒂固的情感,使他对乡村文化产生了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中大部分都以展现乡土文化为主。一直以来,刘震云着眼于反思和批判农民历史文化,尤其是对人们精神世界构成毒害与制约的农民历史文化,即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封建官本位文化与功利精神,正是由于此类毒文化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农民的创造力,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刘震云的作品在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与同情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利益驱使下人性自私、善变的无情批判。特别是在他从农村走向城市,切实感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后,内心对乡村生活的情感既矛盾又复杂。在他的作品中将人类精神异化的事实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从小说中认清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给人以警示,希望人们能正确、积极地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光华.刘震云小说中的故乡情结解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 乾直.从“权力”、“民族”、“故乡”中看刘震云小说的现实性[J].神州,2010(10).

[3] 姚晓雷.“都市气”与“乡土气”的冲突与融合——新世纪以来刘震云的“说话”系列小说论[J].文学评论, 2011(05).

[4] 上官云.论刘震云小说的现实批判意识和人的异┗痆J].学周刊,2011(36).

[作者简介]

李世超(1972—),男,河南新乡人,本科,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刘震云乡土人性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刘震云买西红柿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刘震云:首次和女儿合作很满意
刘震云的写作秘诀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