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老舍的语言艺术的赏析

2012-05-08卢春红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老舍语言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形式,是体现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和特色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艺术不好,或者文学作品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他写出来的东西在短时间内会得到阅读,但是时间久了,人们也就淡忘了,因此,也就不能为文学事业的发展积累必要的财富。那些被人传诵的经典文学作品,一方面是由于作品中蕴涵着好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和作品的意识特色和语言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这和他那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是密不可分的。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除了一般文学语言具备的特点外,还有很多他自己独有的特色,这也是老舍先生能为我们长久缅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关于老舍和其文学作品的概述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地道的北京人,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老舍的父亲是一位贫穷的八旗士兵,死于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乱中,当时老舍还不到3岁,母亲靠给人干活维持生计,因此老舍从小就饱尝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老舍在14岁那年作为公费生被送到北京师范学校读书,并以后一直在中小学任教。1924年,老舍先生前往伦敦的东方学院教授中国语文的课程,开始接触到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也就此開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从1926年到1929年,老舍先生相继发表了三部以市民为题材的长篇讽刺小说,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这三部小说表现了老舍先生通俗、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1930年老舍先生回到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后,又接连发表了《猫城记》《小坡的生日》《牛天赐传》《离婚》等长篇小说。在抗战时期,主持全国文艺工作的老舍先生为了动员群众投身到抗日的斗争中,开始了自己的剧本创作和鼓书词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创作历程,显示了老舍先生的多才多艺。抗战后期,老舍先生完成了《火葬》(长篇小说)和《惶恐》《偷生》(《四世同堂》的前二部)的创作。在1946年进行访美讲学的过程中,老舍先生完成了《饥荒》(《四世同堂》的第三部)的创作,这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主体的文学巨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老舍先生担任全国文联主席,用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文学创作的工作之中,创作了《茶馆》和《龙须沟》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二、北京文化在老舍文学语言创作中的体现

老舍先生自幼被北京的市民文化所熏陶,自然而然地对这种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老舍先生在人生的逆境中用一个平民的心态和眼光对这种特殊的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吸收,所以,北京文化所赋予老舍先生的是宽容,不是敷衍;是朴素,不是鄙俗。和同时代的很多文学作家对于封建传统文化的愤怒态度不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北京文化所赋予的老舍先生的性格特征。因为老舍先生一直抱着同情的态度,所以在小说中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时候,更多的是温柔地嘲讽,这就形成了老舍独特的语言幽默。老舍先生的作品注重用文化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用北京文化来分隔他的市民世界,通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手法来揭示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完成自己对北京文化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北京文化为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温床,而老舍先生笔下的市民生活又最能体现出北京文化中的人文特色,甚至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每当提起北京文化,我们就不得不联想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

三、老舍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语言艺术特色

老舍先生被尊称为语言艺术的大师。老舍先生的小说作品在语言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集文学性与通俗性于一身,语言朴实但不粗俗,语言精细讲究但不雕琢,雅而不俗,朴实清新而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特的文学艺术手笔。老舍先生这种个性鲜明的语言艺术特色,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近现代的白话文语言,又使他的小说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和意义的白话文学作品。对于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我们应该从以下的四个重要方面入手:

(一)通俗清新而不失淡雅

老舍先生在北京方言口语的基础之上,广泛地吸收了古典文学艺术、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和外国文学艺术的营养,用平常人可以听得懂、说得出来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所以文学作品也显得通俗易懂,道理浅显;同时又深入浅出,通俗而不失淡雅,不疏于肤浅,雅俗共赏。如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据有人通过电脑统计,全文只用了2411个汉字,即便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也可以明白小说的意思。在这部小说里,一个冷僻的字眼儿都没有出现,就连“时”这样常见的词语,老舍先生也在文中写成了“时候”或者是“那阵子”,如果只用了“时”一个字,就会显得文绉绉,不符合平常口语的表达习惯。到了晚年,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更加老练、纯净,他的文学作品《正红旗下》中的语言表达和使用可谓是炉火纯青,字字珠玑,代表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

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通俗、淡雅,这是因为他长期坚持使用北京口语和俗语创作,老舍先生对大白话是极为依赖的。在小说《骆驼祥子》中,从小说的语言叙事,人物的语言塑造到肖像特征、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等用的都是北京口语语言,作者的叙述和内心世界做到了水乳交融,让读者阅读后会感觉到这既是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也是作者的具体描述,真正切实做到了将叙述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活动之中。老舍先生这种通俗化、口语化的文学语言特征,可以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得到叙事者的提示和帮助,可以移位自己那真实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小说中的语言,老舍先生一般都采用纯正的北京口语,个性色彩极为鲜明,同时短小的句子和变换灵活的句子既生动传神,又贴近生活。

(二)小说中选词个性,同时用词简洁、准确

文学语言巧妙使用还可以通过词语选择和准确表达体现出来。一个简单词语的生动形象的运用就可以揭示出一个对象的本质和特征。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骆驼祥子》中的“他们拉车的那姿势,讨价还价的随机应变,赶路时的抄近绕远,都可以使他们回忆起那光荣的曾经,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有发展前途的后背”。这句子中的“扇着”一词用得生动传神,形象地刻画出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

(三)小说情景交融,带有一定的节奏感

小说中的语言除去人物之间的对话和独白之外,剩余的都是大量的口语,或者是描述景物,或者是对人物事件进行讲述,有的是作者对于人物事件的感慨和评价。老舍小说中的叙述性的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样,描写生动活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鲜明,把思想情感融入到自己描写的景物之中,情景交融地把情感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老舍一直认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就在于可以将思想情感融入到语言叙事之中。作家的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小说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起伏都可以通过小说中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来,它就像正在弦上弹奏的音符,特别有节奏和艺术的张力,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令读者产生共鸣,引领读者更加微妙地走进作家建构的那个艺术的殿堂之中。老舍先生在进行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机地融入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强化了语言的情感色彩,使得语言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语言绘声绘色,色彩鲜明,极具艺术感染力

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同时又是色彩鲜明,生动悦耳的。老舍先生曾说:“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和感情的主要体现形式,把人物說话时的精神状态形象地传达出来,并且给语言以音乐的美感和色彩的鲜明,这样才会更加生动活泼。”

老舍先生用地道的北方口语丰富了文学语言的宝库。老舍先生不愧为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用人们熟知的北方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创作,文学小说作品中的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创作,没有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的腔调,通俗、朴实、生动、淡雅,的确是“宛转如珠,流畅似水”,生动形象,雅俗共赏。无论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于故事情节的描述,都显得那么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却又看不出丝毫的雕刻的痕迹,这对于中国文学语言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

四、结语

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的妙处不仅仅在于小说故事情节的构造上,更在其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特色上。老舍先生摒弃了二三十年代“新文艺腔”俄文学潮流,在自己的小说文学创作中独刮北京味儿和幽默风以及在以北京话的基础上形成凝练、俗白和纯净的语言特色,在现代作家中还是独树一帜。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独显“京剧小说”的味道,语言艺术特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白、俗、俏、深”。老舍先生对于现当代白话文语言发展和创造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老舍小说创作的成功,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个性化和民族化双重追求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A].出口成章[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2] 老舍.我怎样写短篇小说[A].老舍全集(第十六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 老舍.戏剧语言[A].出口成章[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4] 老舍.微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 老舍.老舍文集(第1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卢春红(1979—),女,满族,辽宁丹东人,硕士,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老舍语言艺术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对话”小伙伴老舍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视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