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并行工程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

2012-05-02王中任周立文刘海生吴春凌

考试周刊 2012年18期
关键词:方案模块优化

王中任 周立文 刘海生 吴春凌

摘要: 并行工程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实施并行工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并行工程从全局考虑问题,把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各种活动作为一个集成的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培养方案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并行工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优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各类高校的努力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学生成才的关键,多年来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1],[2]。开发需要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学生就业需要和长远发展等难以调和的矛盾,以及如何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协同创新的问题。

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简称CE)是由美国国防部防御分析研究所(IDA)于1988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作为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其核心是实现产品及其相关过程设计的集成,在制造业和建筑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广泛而有效的应用[3],[4]。并行工程可以从管理理念、管理程序和协同工作环境等方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高效化与科学化。

一、并行工程的概念及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特性

按照并行工程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1.并行特性

人才培养开发的并行工程就是把时间上有先有后的制订与优化过程,转变为同时考虑和尽可能同时处理和并行处理的活动。如图1所示,这种开发模式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及长远发展,各阶段相互关联、并行或搭接进行。这种并行的工作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各阶段相对独立、按顺序逐段开发的流程,有利于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的成功率。

2.整体特性

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树立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培养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而基于并行工程的开发模式强调从全局考虑问题,追求的是整体最优,要求把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各种活动作为一个集成的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达到整体最优的目的。图2反映了人才培养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的内在联系。

3.协同特性

并行工程特别强调开发群体的协同工作。要发挥好参与制定者的群体作用。为此,应该成立一个真实的或者基于网络的虚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为在校生、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专家、本专业教师、相关学科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代表。工作小组有自己的责、权、利,有自身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用共同的信息资源工具完成任务。并行工程强调一体化、并行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力求排除传统。

4.集成特性

基于并行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是一种系统集成方法,主要表现为:(1)教学管理者、专业负责人、学生、用人单位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2)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到职业生涯中的各类信息的获取、统计、分析的集成和统一管理;(3)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中学校与企业间功能的集成。

二、基于并行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管理活动中,建立一种基于并行工程的管理模式,将内容繁杂的活动纳入一个整体的系统中,通过信息流的反馈,对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达到开发效率最高、培养方案质量最优的目的。

基于并行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团队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在并行工程团队中,包括了行业专家、企业人事经理和往届毕业生为代表的企业代表,以及专业负责人、专业任课教师、基础学科教师、为代表的教师代表,还有校院(或系)两级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团队中心成员为在线学生代表。通过这由多方利益群体及多学科、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构成的团队,构建出一个整体化的组织。

这种并行团队的组织模式与以往仅仅依赖学校专业教师和专业负责人组成的管理团队不同,避免了由于前期未考虑某些参与主体利益而导致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在随后的一些环节上出现问题,降低人才培养方案乃至影响今后的顺利执行。

在并行团队的构件时,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同时,要注意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但同时要有主有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制定,以行业专家的意见为主,以学校专家的意见为辅;课程体系的确定,以学校专家的意见为主,以行业专家的意见为辅。

在并行工程的模式下,要特别注意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相互信赖、互相支持、互惠互利的组织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信息畅通、准确,才能确保协同创新,最终制订出一份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基于并行工程的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例

以我院机械类专业“211”人才培养模式(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为例[5],我们成立了如图3所示的并行工程团队,共同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分析和论证,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充分吸收产业界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并详细确立了各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以学校专家意见为主,同时充分听取学生、企业专家等各方面意见,要按照“加强基础、精炼专业、突出应用、提升素质”的原则确定课程体系,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两大课程平台。“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包括“素质教育必修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和“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三大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大课程模块。既注重实用性,又增强适应性;既培养思辨性,又坚持知识性。

在并行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过程中,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这种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模块、常规理论教学管理模块、实践与创新模块、质量工程建设模块及教学质量评价模块等五个部分,如图4所示,实现了对本科教学的整体集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的信息面向并行工程团队所有成员,具有开放性、透明性,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助于各方参与者及时进行沟通和迅速反应。

并行工程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叠,利用信息的相互交流来达到资源的共享,其计划和控制的依据都是信息的获取。人才培养方案模块与其他四个模块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共同构成了一个并行工程的整体。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信息并行提升了人才培养开发的工作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由原来的8个月,缩短到现在的大约3个月。

四、结语

根据并行工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提高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质量和效率。下一步要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量化模型和评价方法,进而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济生,刘昌明,梁锡昌等.面向21世纪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14-16.

[2]吕淑云.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关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118-119.

[3]张璞,苏振民.基于并行工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J].基建优化,2005,(3):16-19.

[4]王力,杜长龙.并行工程方法及其应用[J].煤矿机械,2006,(5):731-733.

[5]王中任,周立文,孙艳玲,康慧.地方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J].机械管理开发,2011,(3):163-165.

基金来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1350);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B365)。

猜你喜欢

方案模块优化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烂脸了急救方案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