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与耐挫能力的培养

2012-05-02王泽萍

考试周刊 2012年18期
关键词:孙中山心理素质挫折

王泽萍

摘要: 在当今社会中,挫折及其导致的反应遍及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所遇到的各种刺激因素增多,学习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当他们一时难以克服和消除这些障碍时,就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挫折状态。最初,挫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兴趣、愿望、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往往受挫比率也比较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 中学生历史教学耐挫能力培养素质教育

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质。而历史教学正是向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中学历史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教学,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没有特别引起注意。鉴于此,本文对历史教学与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作一些探讨。

一、历史事件在耐挫能力培养中的默化作用

历史教学中,历史事件贯穿始终。历史事件的经过充满了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大量的历史事件表明:“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就是耐挫的过程,如果没有很强的耐挫能力,跌倒了就很可能爬不起来。因此,通过对许多历史事件从失败到成功过程的教学,就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挫折教育。

为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准备尽可能精的素材,并有目的地补充一些可用的材料。比如,教学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书中《商鞅变法》这一节就是进行耐挫能力培养的好时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的内容,说明在商鞅变法过程中,改革遭到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和抗拒。但在挫折面前,商鞅没有退缩,而是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了全面改革,最终名垂青史,并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像这样的历史事件教学,教师并不需要多费口舌,学生自然而然会有所触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内容的讲述,时间一长,时间一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不知不觉中,学生耐挫的心理准备就充足了,耐挫的信心就增强了。

二、历史人物在耐挫能力培养中的榜样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人物的介绍和学习。虽然,在历史教学中没有必要像文学作品那样塑造人物形象,但是教师口中的人物也不应该是干巴巴的。一个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介绍,不仅能渲染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在对学生进行耐挫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耐挫能力的培养中,我们可发挥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例如,在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书中,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就是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的革命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与困难和挫折进行坚韧不拔的斗争,孙中山的榜样作用是不可比拟的。1894年,孙中山上书失败,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个民主主义者。上书失败可以看做是孙中山革命生涯的第一个重大挫折。面对挫折,孙中山没有沉沦,相反,挫折成了动力,他及时调整思路,解放思想,变改良为革命,终于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以后的革命活动中,孙中山经历过无数次的考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面对挫折,他从来没有倒下,即使是在他苦心栽培多年的老部下陈炯明也叛变的情况下。陈炯明叛变以后,孙中山曾经一度消沉,但是,他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得出“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革命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结论。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完成了一生中伟大的转变,与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完成革命大业。通过讲述孙中山一生的重要革命事迹,学生会为他振兴中华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感动,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耐挫能力,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历史文献在耐挫能力培养中的感化作用

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各人的反应是不同的。然而,一个有成就的人必定是不畏挫折的人。他们往往借助诗词等文字手段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些历史人物留下的文字资料就成了历史文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文献资料来激励、感化学生。这种激励、感化作用是任何说教所难以达到的。以对联文献为例,太平天国的冯云山深入紫荆山区宣传教义,曾写下了“权借荆山析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的对联,表明在困难处境中的远大理想。禁烟有功的林则徐,由于受到投降派的排挤,被发配新疆。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来表明心迹:“偶然风雨惊花落,再起楼台待月明。”这才是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再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于是,他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作为座右铭,时时勉励自己。像这样的历史文献出示以后,只要稍作解释、说明,就能给学生以力量。有时候,许多学生会把他们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甚至当做自己的座右铭。这样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历史文献的感化作用。

四、注意事项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可参照心理教育中有关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来进行,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观念要更新。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把应试教育尽快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教材的编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但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则不能不对此高度重视。

2.材料要挖掘。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材料,这对历史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材中,实际上已经渗入了心理教育内容,像上面提到的孙中山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还有像新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介绍,都隐含着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只不过材料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挖掘。

3.教学方法要科学。参照心理教育方法,结合以上所述,我以为,对学生耐挫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三种方法:在历史事件教学中,一般采用潜移默化“陶冶法”;在历史人物事迹的介绍等教学中,一般采用“榜样示范法”;在历史文献的运用中,则可用“激励法”。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在对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耐挫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历史教师有必要也有能力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华.中学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国文联出版社.

猜你喜欢

孙中山心理素质挫折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挫折使我更坚强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生活需要挫折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