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分析及对策

2012-05-02卢钰涛

考试周刊 2012年18期

卢钰涛

在办公室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谈论学生作业时出现的错误:计算不准、读题不周、理解不透、操作有误……事实上,学生在实际作业中,不可能不出现错误,作业中的错误或多或少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听课效率。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改正错误。这样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知道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找到了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一、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之一:计算不准。

在数学中“算”占的比重比较大,解决问题、解方程、几何知识、统计、找规律等,都离不开“算”。计算的速度、准确率都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质量,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口算、重视笔算。学生口算一定要熟练,笔算过程书写要清晰,格式要规范。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不能只是当喊口号,要从一点一滴抓起。还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算理,这就需要老师帮助这些学生先理解算理,在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后还需加强训练。如:

44×9943×99+43 25×(40×4)

44×10143×101-43 25×(40+4)

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联系和区别的认识,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老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二、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之二:读题不周。

批改作业时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做计算还可以,就是叙述类题目不会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问题还是出在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上。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更贴近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有些以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出现,这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数学阅读务实高效,不流于形式。

三、学生作业中常见错误之三:理解有误。

一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二是解决问题时出现思维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对于概念的理解老师可以通过找出一些关键的字、词、句,咬文嚼字,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只有”是梯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关键词,只有理解它,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还可以设疑、启发帮助学生理解。如商不变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推敲:(1)为什么在除法中?乘法行吗?(2)“同时”是什么意思?去掉“同时”行吗?(3)为什么要是“相同的数”?如果同时乘或除以“不同的数”会怎样?(4)“0”为什么要除外?这样通过质疑、推敲,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商不变规律”的真正含义。

对于解决问题的理解,老师可以帮助学生:(1)建立直观。(如图形直观、画线段图分析等)让学生通过感知、想象,将抽象的东西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如“一个长方形花圃,如果长增加2米,面积就会增加8㎡,或者宽增加2m,面积就会增加12㎡,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个长方形花圃长6m,宽4m,如果长增加2m,宽也增加2m,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两题通过画图、比较,学生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变化情况,还能清晰地分辨出“长增加或者宽增加、长增加宽也增加”的真含义。

⑵找准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分清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等。一道解决问题往往会有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很明确地表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四、五、六年级同学去植树,四年级同学植了60棵,五年级同学植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六年级同学植的棵数比四、五年级同学植树的总数少20棵。六年级同学植树多少棵?题目中“五年级同学植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六年级同学植的棵数比四、五年级同学植树的总数少20棵”很清晰地反映了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很快找出问题的关键,顺利、正确地解决问题。

四、学生作业常见错误之四:操作有误。

对于图形部分学生因为空间想象力较弱。这时就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总结出操作的步骤,完成操作。如在教学图形旋转时,可让学生按照:①找旋转点;②确定关键的边;③把关键的边按照指定的旋转方向和角度旋转到指定的地方,再连线。如果操作后仍有问题,就要让学生在改错时进行反思,让他们说说为什么出现错误,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准缘由,对症下药,把知识落到实处,有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对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如:仔细读题、认真审题的习惯;多思多解的习惯;多检验、多反思的习惯;认真书写、答题完整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作业效率,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