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管理中的应用

2012-05-02□杨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科技信息化信息技术

□杨 翼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提出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

“一号文件”指出,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期,这些年来各单位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升级,给各个业务部门带来了便捷,农业部门也不例外。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科技管理人员的IT技能越来越高,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要求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说明“信息技术创新,助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已经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正逐步向农业领域全面渗透,必将在现代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加速了农业科学技术、农民素质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是农业科技管理服务的重要内容,其水平的提高将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管理体系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使信息可以及时迅速交流、处理信息成为可能,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使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可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实行自动定量化控制,进行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这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和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对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管理的认识

1.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新时代科技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管理手段都在发生变化,科技管理发展趋势是更新观念,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发展信息化管理模式。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与决策水平 通过开发和共享科技信息资源,实现科学研究、管理流程、管理方式、信息交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交流的效率和水平。科技信息是科研管理决策、科研计划制定的有利依据。农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农业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可以形象而及时地传播各类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从而对于提高广大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在信息时代,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经济以手工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转变过程。信息工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信息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单位的整体风貌,关系到能否为领导决策推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关系到信息技术的发挥,关系到信息技术能否应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那么系统的科技管理工作,是依靠科技信息技术重要的保障,信息技术是科技管理决策、制定科研计划的依据。当今,科研管理人员每天需要面对和处理大量的、具有延续性的事务和业务信息,需要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传输或反馈给相关部门。只是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只能是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而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工作系统是一套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不管各层次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多么参差不齐,只要统一业务流程标准,系统就会如高水平的人员在进行管理,其整体管理水平就能得到提高。

二、农业科技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1.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需要科技信息技术的支撑,科技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科技信息化的需求内容和服务形式,彼此相辅相成。

2.科技创新 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申报立项、检查验收、鉴定查新、资料档案、论文汇编方面都离不开科技信息支持。

3.信息支撑 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电子政务、媒体宣传报道、学术交流与合作、院县共建等也都离不开科技信息支撑。

三、当前农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确 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各地农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应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农业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

2.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 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可支配财政资金有限,因此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支持能力不足,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不够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有限,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差,故采用高新科技的能力低。

四、加快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管理信息化发展

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储备 一要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二要加强农用传感器的开发;三要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将3S技术与专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信息控制技术集成为多功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实现监督、预测和控制的结合;四要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集成具有经济学家、农学家等专家功能的巨型综合专家系统;五要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

2.发挥合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 在新旧体制转变时期,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的环境。

3.合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市场管理 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建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陈旧信息进入市场和数据系统。在加强国家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省、市和县级农业数据库,加快地方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科技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