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百姓看病就医问题实现阶段性目标

2012-04-29沈晓初

上海人大月刊 2012年10期
关键词:本市医患试点

沈晓初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维护2300万上海市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市政协十分关注和支持医改工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以常务副市长杨雄为组长、副市长沈晓明为副组长,19个部门组成的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和“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的基本原则,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改革路径,扎实推进国家五项重点改革和本市五项基础性工作,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突出矛盾,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全面完成国家医改五项重点任务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归并本市各类医保制度,逐步缩小待遇差距。三类基本医保(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率均达到96%以上,全部实现了门诊和住院统筹。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7万元提高到28万元,超过部分仍可报销80%。居民医保住院总体报销比例从61%提高到70%,不设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各区县新农合补偿封顶线均达到上年辖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超出部分再给予70%的二次救助。稳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试点开展取消低收入家庭医疗救助病种限制和“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实现从事后救助向事前、事中救助的转变。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本市经严格遴选后增补了381种地方基本药物,共计688种,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社区用药需求。2011年2月1日起,全市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通过集中招标采购,实施“量价挂钩”,基本药物中标价格平均降低39%,减轻了群众用药负担。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责任,实现了无债务运行。通过收支两条线管理、医保总额预付、绩效考核等综合改革措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显著增强。同时,加强以全科医师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丰富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范围覆盖包含外来人员在内的本市常住人口,并在国家项目的基础上新增21项基本和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以常住人口计,2011年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达到人均53.7元。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本市按照国家要求,坚持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突出重点、边试边推,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为促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各部门采取医保总额预付、完善财政补偿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严格控制医药费用增长等综合措施,进一步调整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将卫生、医保、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筹由一位市领导分管,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市政府分别与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签订部市合作协议,共建共管部属医院,强化全行业属地化管理。

扎实推进本市医改五项基础性工作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施郊区三级医院建设“5+3+1”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市郊每个区县都有一家三级医院。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有序推进部分二级医院功能转型,提供康复、老年护理服务。健全中医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大力推进浦东新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和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有序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促进建立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统筹协调和分工协作机制,2011年本市启动了瑞金—卢湾、新华—崇明两个医疗联合体试点。通过联合体章程,明确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积极开展联合体内人员柔性流动、三级医院专家下基层、基层医务人员规范培训、居民签约服务、双向转诊等改革探索。

初步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2010年本市探索实施在全市统一的公共平台上,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标准规范和考核评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组织管理、政策法规、质量控制和支撑保障等四大体系方面逐步完善。三年来共招录了6089名培训对象,目前已有1115人顺利完成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2010年,本市启动实施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健康信息网一期工程,实现了全市34家三级医院以及8个试点区的信息整合,二期工程立项工作正有序推进。明年上半年将完成项目建设,届时将实现全市17个区县、近600家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的整合和互通共享。

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制试点。2011年,本市启动了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工作,确定长宁、徐汇、浦东、闵行等10个区1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试行由家庭医生负责对一定数量的人群开展健康管理,形成更为紧密的服务关系。目前,各试点社区已签约家庭77万户,签约居民210万人,社区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便捷性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本市将逐步探索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医保按人头付费,最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区健康“守门人”制度。

努力缓解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

多渠道方便居民门诊就医。加强医院门急诊力量配备,增加专家门诊次数,全市各级医院已基本落实副高以上专家每周至少2个半天专家门诊。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周六上午门诊,部分还开设双休日全天门诊。全市34家三级医院向公众提供免费预约服务,每月专家门诊预约量达38万人次。在30多家三级医院开展了“一站式付费”试点,部分区县还开展了医保病人“先诊疗、后结算”试点,减少了病人排队次数和等候时间,方便了病人就医。

改善医疗服务与管理。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全市三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的数量均达到病房总数的60%以上,超过80%的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各医院试点病房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为方便慢性病患者配药,明确规定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慢病患者开具2—4周处方用量,受到慢病患者的普遍欢迎。

进一步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本市重点在三级医院开展了加大自费药品和自费医用材料使用管理试点工作,通过建立使用前预先书面告知制度、严禁要求患者自行外购、开展使用情况动态监测和院内公示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初步扭转了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无序使用的状况。

健全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和投诉应对机制。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2011年本市和各区县均成立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办公室,区县层面还成立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医患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本市95%以上的医疗机构投保了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建立了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此外,去年本市还开通了卫生、医保联合投诉电话(33976100),一口受理和解决市民涉及看病就医的投诉,强化医患沟通,发挥联系市民群眾、医疗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三方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化解医患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系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医改办主任)

猜你喜欢

本市医患试点
本市首家大数据行业工会诞生
本市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走势图
曲奇饼盒中的挑衅书
本市二手房成交量及价格走势图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