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稳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2-04-29孙常程

科技资讯 2012年17期
关键词:政治建设

孙常程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是党执政目标的新要求,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新成果,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提是政治稳定。本文从阐述政治稳定的内涵着手,重点分析和谐社会与政治稳定之间内在的高度统一关系,并就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动态的政治稳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政治稳定和谐社会内在关系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205-03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是党执政目标的新要求,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新成果。因此,必须从确保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群众正当权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而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否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否能够保持政治稳定。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研究政治稳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政治稳定的内涵

政治稳定是指在一种社会状态下,一定社会中的各种政治势力在一定政治体制中的相对平衡,社会的政治生活可以有序的进行[2]。因而有序性和连续性在政治稳定中占有主导地位。政治稳定主要包括政权体系的稳定、政策稳定、政治生活秩序稳定。邓小平同志曾把政治稳定概括为两句话,即“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3]。政治稳定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的稳定状态,公共秩序的有序性,基础阶级关系的均衡态,主要政策的连续性[4]。政治稳定与政治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上,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文明形态和秩序形态,两者具有天然的联系和相同的属性,同时,又互为作用,互相促进。

但是,对于什么是政治稳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政治稳定的内涵,众说纷纭。

西方学者阿尔蒙德、戴维·伊斯顿、派伊、梅隆·韦纳和伯特·豪斯里兹等人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政治稳定。西方研究政治稳定的权威首推保守主义政治学派的代表人物亨廷顿,他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稳定理论。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与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间的平衡关系,他的这一观点几乎成了以后西方学者们分析政治稳定问题的基本框架。他提出一个命题:“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如果说穷国显得不稳定的话,并非由于他们穷,而是他们想致富。”[5]亨廷顿首先以戴维斯J型曲线理论为框架,从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上进行分析,指出经济发展导致人们欲望和期待的急剧高涨,各种社会问题和压力同时涌现。而过渡性的社会满足这些欲望的能力却总是低于这些欲望的增长,这种差距便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和社会挫折感,成为政治不稳定的诱因。

西方学者对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但他们大都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为参照系,认为只有实现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才能最终达到政治稳定。对于西方学者的政治稳定理论,我们必须处理好借鉴与批判的辩证关系,吸取其中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剔除其糟粕。

由于政治稳定的内涵极其丰富,在国内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说法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政治体系广泛认同”说。该说认为政治稳定指政治体系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能够合法有效地运行,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政治稳固[7]。

“政治机制运行常态”说。该说认为政治稳定指政治机制运行的常态性,政治发展的有序性和政治规范的认同性[8]。

“政治系统内平衡”说。该说认为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与协调,政治运作呈现出一种良好有序的发展状态[9]。

“政治系统内外协调”说。该说认为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协调内部诸要素及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能力,能容纳、调整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10]。

“政治系统结构功能正常”说。该说认为政治稳定表示政治系统在运行中所呈现的有序性和连续性。所谓有序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排列秩序的合理性;所谓连续性,指系统功能的发挥不受阻碍,保持正常和有效的运转[11]。

“政权稳定运行”说。该说认为政治稳定是在特定社会,有利于巩固现政权有秩序的政治状态和有规则的政治运作和政治运行[12]。

“政治生活秩序—适应”说。该说认为政治稳定主要是指国家政治生活的秩序性、国家政权的连续性和政治制度能维持已有的法制秩序,又有适应政治变化的能力[13]。

“综合”说。该说认为政治稳定指国家政治生活的秩序性,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需要使用军事武力和政治高压手段来解决各种问题,不存在政治骚动和暴乱[14]。

总之,对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政治运行的具体实践,才能建立起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稳定理论。关于政治稳定的内涵,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界定:国家政治生活的秩序性、国家政体的连续性、社会政治制度的内聚性和价值观念的稳定性[15]。

但是,我们强调政治稳定并不等于政治僵化、停滞;不等于无视矛盾、冲突和斗争;也不等于固守某种政治形式、政治方法、政治决策、政治观念和政治经验,而是稳定与发展、稳定与改革、稳定与民主相统一的动态的变革的稳定。

2政治稳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

政治稳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具有内在的高度统一的关系。政治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政治稳定。

2.1 政治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是实现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前提和基础是确保政治稳定。只有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下,党和政府才能带领和领导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妥善的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才能有效的解决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复杂国际环境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强调政治稳定并不是说不要求发展,不是一种静态的、传统的稳定。这种政治稳定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政治稳定,是一种不断创新、改革、发展的稳定,是一种消除不稳定因素、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的稳定,是一种与时俱变的稳定,是一种有机协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的稳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治稳定是头等大事,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表明,什么时候出现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就会出现良性的发展,反之,什么时候政治不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或严重倒退的局面。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衷共济,能够允许各种不同利益存在、尊重他人所做出的选择,倡导宽容、奉献的公共道德社会[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良好的社会中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集团与集团、阶层与阶层、个人与集体、党和人民群众、地方与中央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融洽。但是,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中时常出现一些影响政治稳定的不和谐因素。例如,有些地方、地区出现的干群、党群关系紧张的现象;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分配不公平导致贫富分化悬殊引发社会稳定的问题;国际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各种邪教顽固组织等对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的破坏;各种经济、刑事犯罪现象呈现逐渐扩大之势;部分公民出现信仰危机、道德水平下降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是导致当前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阻力。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协调个人、集体、国家、党群、干群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化解社会冲突,有利于增加社会关爱、团结向上的社会局面;有利于打击各种腐败行为、各种形式的经济、刑事犯罪;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利益;有利于打击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完整。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消除影响政治稳定的各种矛盾和因素,从而维护和促进政治稳定。

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发展动态的政治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政治、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我们追求的社会目标。但是,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效益,导致了国民期望值增长速度比客观状况改善的速度还要快,从而使一部分人感到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国外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经验表明:动乱常常发生于长时期的经济繁荣之后突然萧条时期,因为这时人们的期望值已经被繁荣的经济鼓动得很高,而实际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却又难以满足人们的较高期望,于是,社会上不满情绪便高涨起来,导致社会成员的强烈挫折感。如果缺乏疏通渠道,处理不好,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因此,在我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只要经济持续增长,不稳定就难免发生。而发展与不稳定、不和谐往往是共生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人民群众利益格局的变化与调整,使一部分人利益相对受损或出现利益绝对受损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如当前社会公平问题对政治稳定的影响。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实现社会公平为重要目标,给弱势群体以利益补偿,消除因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各种歧视性、不公平性因素,保持社会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中,从而使政治稳定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立而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一种发展变革的态势中,这有利于在新的形势、新的环境下更好的维护政治稳定。因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实现动态的、变革的政治稳定。

3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动态的政治稳定

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机制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就要求政治稳定要始终处于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状态,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动态的政治稳定,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3.1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

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其根本区别体现在政党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7]因此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以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

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利益的领导核心作用,化解各种矛盾。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全国各民族人民和各阶层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奠定政治稳定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用法律制约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因此,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实现政治稳定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其次,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实质保障。人民群众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政权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权力。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大众化,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地位,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要切实地保障公民享有各项权利。人民的权利有了保障,利益有了保障,意志有了保障,必然会提高人民对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满意度、信任度、认同度,能够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的促进政治稳定。

再次,实行依法治国,为实现政治稳定提供制度保障。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就是要使立法机关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制定法律,并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政府和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公民自觉守法和依法维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法治的根本目的——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就能从实质上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2 增强政治系统的功能,为实现政治稳定提供体制保障

国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还是后现代化国家,在组织制度上都共同体现了国家为现代化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而且越是后现代化国家,国家的作用就越大,国家的控制力就越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适度地保持国家控制能力对实现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

首先,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创新管理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政府部门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方法,及时的根据具体环境、具体问题的变化不断创新管理的方法、方式,积极走服务型政府之路,更好服务于社会,维护政治稳定。

其次,要善于处理与群众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经济利益的问题是“本原型问题”,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其他问题常常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所以,对于群众的经济利益问题要高度重视。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利益总是互相交错的,一些人利益受损了,常常是另一些人利益获得了,从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那么,作为政府应该给予利益受损的群体进行利益补偿,进行价值转移,对于受益者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节,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

最后,要善于发现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问题和矛盾,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不应采取回避和视而不见的态度,而是要及时的发现问题,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消除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

3.3 努力消除贫富差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政治稳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努力消除贫富差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既定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力量,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影响了政治稳定,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消灭影响政治稳定的贫富差别过于悬殊的因素,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实现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并进一步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积极性,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从而不断巩固和扩大政治稳定的社会基础,才能消除影响社会稳定和激化人民内部矛盾的各种因素,从而为政治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8:284.

[2] 秦国民.政治学基本理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305.

[4] [14]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6~27.

[5] [6]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89:38~51.

[7] 刘昌雄.政治稳定的机制分析[J].学术探索,2002(3).

[8] 华学成.论政治稳定[J].江苏社会科学,1999(6).

[9] 窦效民.市场经济与政治稳定[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10] 唐志君.经济转型期的政治稳定探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11] 吴志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治稳定的特定要求及发展前景[J].北方论丛,1996(5).

[12] 郑慧.“政治稳定”概念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2(4).

[13] 汪信砚,等.论邓小平的政治稳定理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1(2).

[15] 王彩波,李智.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16] 刘德龙.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辨证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5(7).

[1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28.

猜你喜欢

政治建设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