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翔受伤与成功复出的训练学分析

2012-04-29吕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跟腱刘翔调整

吕峰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针对刘翔受伤及术后复出进行训练学分析。110 m栏项目技术特点和频繁的带伤参赛以及缺乏主动的恢复与调整是刘翔受伤的主要因素。跟腱伤术后积极主动恢复调整与科学训练让刘翔再次回到比赛跑道,并以“七步上栏”技术跑出12.87 s的2012年迄今世界最好成绩。从运动训练学视角对刘翔受伤、术后主动恢复调整与革命性的技术改进进行训练学分析,以期为我国这一运动项目更科学的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刘翔;110m栏;复出;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4—0095—05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we conducted training analysis on Liu Xiang's injury and postoperative comeback. The main factors of Liu Xiang's injury are 110m hurdles' technical features,frequent injured competition and a lack of active recovery and adjustment.Achilles tendon surgery and the postoperative scitific retrieval made Liu Xiang back to track and he created the world record of 12.87s since 2012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seven steps onto the hurdle". We analysed Liu Xiang's injury,postoperative active recovery and adjustment and revolutionar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sports training perspectiv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on scientific training for this sports event in China.

Key words:LIU Xiang;110m hurdles;successful comeback;training

110 m栏项目技术特点决定了起跨腿踝关节易损伤,而刘翔早期的训练受伤加之频繁的带伤参赛以及缺乏主动恢复与调整,使刘翔肌体局部负荷过重、疲劳积累,终因右踝伤加重,遗憾地退出北京奥运会赛场,震惊世界。

2008年12月5日,刘翔在休斯敦接受了跟腱伤手术。术后的刘翔在孙海平积极恢复性训练、科学调整肌体状态与革命性的“七步上栏”技术改进等训练指导思想下,进行了科学的恢复与训练。在因伤退赛13个月后的2009年9月20日重返竞技赛场,并以13.15 s的成绩获得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上海站亚军;2011年5月15日的国际黄金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首次采用“七步上栏”的革新技术,以13.07 s战胜奥利弗获得冠军;2012年6月3日又以12.87 s创造出今年以来的世界最好成绩和刘翔比赛生涯中的个人最好成绩。由此,刘翔成功复出。

术后积极而科学的恢复、主动调整与技术改进,加之34个月内稳中有升的国际、国内比赛成绩和刘翔目前良好的身体、心理状态,我们有理由相信: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刘翔会再次为国家争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刘翔110 m跨栏跑受伤、术后主动而科学恢复调整和革命性的技术改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上述关键词为主题词,运用互联网对2000年1月~2012年5间的体育核心期刊进行了检索。同时,查阅了大量相关专著、教材、研究生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训练学分析。

1.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田径运动训练学专家以及一线田径队教练员,以获得110 m跨栏跑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方法、科学恢复与调整上的指导与研究。

1.2.3 综合分析法

在一般训练学理论、专项训练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理论思维框架下,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它把许多单个学科综合到一起,然后直接与运动训练实践发生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训练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1]。实践证明,刘翔和他的训练团队就是这门应用科学积极而成功的实践者。

2.1 刘翔受伤因素的讨论

缺乏科学主动的恢复与调整,是刘翔损伤加重和退赛的主要原因;跨栏项目技术特点决定了踝关节易损伤和难以恢复。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任何运动训练方法在实践中都遵循这个辨证道理。任何成功的训练方法都需要在“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定律中得到探讨。

频繁的高强度训练或比赛加大了肌肉与关节韧带间的发展差距,而肌肉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快的提高,往往会给关节韧带造成较大的损伤[2]。实践证明,多周期、大强度训练以及把比赛看做是训练的延伸等训练方法,对提高和保持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积极作用,能够适应当今田径比赛的新形势以及新赛制的特点;同时,在一定时期内也能满足成就体育和商业体育的需求。但是,训练中一味进行大强度训练,忽视运动员的伤病和身体承受能力,就不可避免地使运动员的肌体局部负荷过大、疲劳积累,身心得不到应有的恢复和调整,从而导致损伤加重,影响到训练和比赛,甚至结束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2.1.1 带伤训练和频繁的带伤参赛使腱伤加重

训练强度过大,训练次数过于频繁,肌肉长期紧张,肌肉收缩牵拉骨膜,使骨膜撕裂,骨膜内血管、小淋巴管破裂,血液、淋巴液渗出,并刺激骨膜内神经末梢而发生疼痛局部淤血,肿胀等症状[3]。

刘翔在2005年~2007年570天的比赛期内,仅国际大赛就参加了32场,达到1.68次/月的参赛频率。以刘翔在2005年4月16日至11月2日的参赛为例:201天的比赛期内,刘翔带伤参加大赛15场,月均参赛2.24场。201天中去掉比赛时用的15天,平均每隔13.29天就有一场大强度比赛,并且这15场比赛的地域跨越了亚洲、北美和欧洲的15个城市(表1)。如此高频次、高强度的参赛和奔波,其跟腱伤难以恢复是不容质疑的。

曲绵域的研究认为:肌腱末端病,早期应暂时停止跑跳动作的训练,将鞋跟稍垫高使局部适当休息。轻者卧床休息3~6周,重者需制动关节6~12周,甚至更长达6个月[4]。刘翔2005年7月1日、7月5日、7月8日的三场比赛,8天内转战欧洲3个国家的3个城市,每两场比赛之间的休息时间仅为3天和2天,更有9月17日和9月19日的上海和横滨的两场比赛,休息时间仅仅只有1天(表2)。这样高频率的带伤参加大强度比赛,不能进行主动恢复和休息调整,造成肌体局部负荷过重,疲劳积累,跟腱伤加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刘翔在2006年和2007年参加的9场、8场大型国际比赛中,从参赛时间和地点的统计中得知,同样缺乏足够的主动休息、恢复和调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翔这三年的比赛太多。若从他获得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算起,连续6年都承担着超大负荷的比赛,几乎平均每月都有两次国际比赛。大负荷、高频次的比赛,使刘翔没有时间进行主动而系统的调整和休息。带伤超负荷运转,其跟腱伤一步一步加严重并导致退赛,也就不足为奇。

2.1.2 刘翔腱伤的病因

医学上有Hagland畸形,由Hagland首先描述而得名。表现为跟骨后上结节增生肥大,可无疼痛。但影响穿鞋,或穿窄小或硬帮的鞋后,突出部皮肤和鞋帮摩擦产生炎症,引起疼痛。

运动员在训练中必须系紧鞋带。系紧鞋带的鞋帮必然会和足跟后部紧密地接触,以避免脚与鞋之间的松动,从而保证踝关节完成运动所需的任何动作,否则无法进行训练。这样,运动员在训练中,鞋帮就会和足跟后部产生压力大、且不计其数的摩擦。久而久之,足跟后部就会因这种摩擦产生损伤,如不积极治疗,其结果只能使原有损伤加重。

孙海平教练在刘翔奥运退赛后就曾说:刘翔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受伤,在刘翔右脚跟腱和右脚跟骨接触的地方,由于被鞋磨破了皮,而后形成硬茧,加上长期的训练,日积月累,最终骨膜受损,才出现了现在的问题。这让我们了解到,刘翔在2002年或者更早些时候,就有了轻微的右脚跟腱伤在身,而且这个跟腱伤一直伴随着刘翔的训练和比赛。

2.1.3 跨栏项目技术特点决定了踝关节易损伤和难以恢复

跟腱是人体最强有力的肌腱之一。人的行走、跑、跳就依仗着这条强有力的肌腱。姚磊在2007年调查的我国8名田径国际级运动员受伤研究中,发现8名田径国际健将受伤率为100%,人均受伤3.8次。其调查还表明,在损伤部位中,踝关节损伤占首位,为38.48%。

在110 m跨栏跑中项目技术中,为迅速过栏创造更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起跨腿必须积极下扒式着地和用力蹬伸,以完成积极、快速攻栏的技术动作。与此同时,地面会给人体以巨大的反作用力,而这个力都要通过踝关节来传递。由于着地支撑和蹬伸都会使足部受到很大的刺激,因此,踝关节承受的负荷在人体各部位中最大。稍不注意,就特别容易受伤。刘翔在起跨蹬伸技术中,其跟腱与跟骨连接处反复承受着来自地面的强大冲击力和强于平时数倍的负荷,使原有的跟腱伤得不到休养。这就形成了刘翔的跟腱伤表现为病程长、反复发作和难以治疗及恢复。

此外,刘翔受伤与训练指导团队也存在间接关系。

Petlichkoff 博士认为: 训练团队在运动损伤的发生中还有间接的作用,这是因为他们的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冒险行为,允许运动员带伤比赛和参加高强度训练,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进一步加重[5]。

国家体育总局运医所所长,奥运医疗保障首席专家李国平认为,刘翔退赛是一起典型的不听医生的案例:刘翔的跟腱伤病最早发现是在2005年,我们在此后几年中不断提出建议,但并没有引起刘翔训练保障团队的足够重视,他最终出现了腱病和钙化点,从而引发他在北京奥运会退赛。

刘翔的受伤再次告诫我们,违背科学,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高强度训练和以赛代练的训练中,怎样使运动员得到充分的调整和恢复,是训练的另一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2 刘翔复出成功的分析

遵循科学,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获得事业发展和成功的关键,运动训练就是对科学的一种实践过程[6]。

2008年12月5日刘翔接受跟腱手术并获成功。伤后的治疗,是由中、美医学专家合作进行,术后第六天即在康复师佩恩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对治疗状况的评价是肯定的、良好的。与之配合的专项恢复训练,由孙海平教练独立掌握。刘翔在孙海平主动进行恢复性训练与调整、革命性的技术改进等训练思想指导下进行了科学训练并大获成功。

2.2.1 训练中的主动恢复与调整

术后的刘翔,整个训练安排都是在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做准备,除了必要的比赛之外,其他比赛刘翔都不参加,其训练也以主动恢复的专项训练与康复训练为主。2009年至2010年底间,刘翔训练一直按孙海平的训练指导思想和训练计划执行,以主动恢复、主动调整和尽量减少比赛的训练为主。在2011年初才逐渐转入到较大负荷的专项训练和参加必要的比赛中。

术后复出后的刘翔,在主动恢复与调整、注重专项能力训练、减少参赛频次和技术革新等训练思想指导下,肌体综合能力得以快速恢复,运动成绩稳步提高。刘翔因伤愈不久,在34个月里只参加了12场国际、国内110 m栏大赛(表3),平均成绩为13.20 s,并且没有脚伤复发报道。2012年6月3日刘翔以12.87 s跑出了今年以来的世界最好成绩和个人历史最好成绩。骄人的成绩说明,恢复期的训练实践是科学而成功的。由此得出,在优秀运动员的训练中,被动恢复和调整不如主动恢复和调整。

2.2.2 革命性的“七步上栏”技术

身高2.04 m的芬兰选手布吕加雷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依靠当时独步天下“七步上栏”技术赢得110 m栏的铜牌。虽然布吕加雷“七步上栏”技术取得了成功,然该技术对于110 m栏运动员的身高条件、身体素质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并没有追随者。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各国110 m栏优秀运动员的跨栏步、栏间跑、终点跑技术已无潜力可挖,出现技术“瓶颈”时,各国教练团队才把注意力放在寻求“七步上栏”技术突破上。

北京奥运会后奥利弗改练“七步上栏”技术并取得神奇效果,比如2010年的12.89 s和连续20场比赛的不败纪录。这样一种“大器晚成”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七步上栏”技术。同样罗伯茨12.87 s的世界纪录同样得益于“七步上栏”技术。

刘翔自2009年上海大奖赛取得13.15 s成绩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其职业生涯成绩陷入低谷并一度呈下降趋势,其跨栏步、栏间跑在技术上同样也已无潜力可挖,技术上遭遇了“瓶颈”,且刘翔也坦言“八步上栏”技术的“步幅”有些“挤”。正是对手的压力和个人技术“瓶颈”,让刘翔及训练团队毅然决然改练“七步上栏”技术,并在2012年6月3日以12.87 s的成绩验证了他的巨大成功。

2.2.2.1 “八改七”的起跑技术改进

人体运动动作动力定型,是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有规律、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任何运动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其优秀成绩的背后都包含着合理的运动动作和动作动力定型。刘翔也不例外,十多年的训练和比赛,其起跑技术早已动力定型。

单就将起跑右脚在前改为起跑左脚在前这个动力定型,孙海平在训练中采用了适合刘翔身体实际的起跑技术强化练习。比如针对刘翔起跑时左腿所需的专门蹬伸力量不足这一事实,孙海平在“专项化一元论”训练框架内,选用适合刘翔的多种专项训练方法,进行起跑时左脚在前所需专门力量、技术练习,让刘翔左腿起跑蹬伸力量得到提高,起跑技术的条件反射得以建立。与之相配合,刘翔为形成起跑左脚在前的神经条件反射,甚至在穿裤子、抬腿走路、起床都要刻意地先伸、迈、抬左脚,以适应起跑左脚在前的身体力量、动作习惯、神经支配等需要。

这些过程,让刘翔逐渐适应并具备了“七步上栏”技术起跑时左脚所需的力量、技术、神经支配等要求。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改变和专门性练习,刘翔左脚在前起跑所需的爆发力逐步得到增强,动作渐渐协调,神经条件反射形成定型,并在2012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中以0.131 s的惊人数据完成起跑。

2.2.2.2 “八改七”的步幅与步频调整

110m栏跑中,“八改七”上栏技术,在数学意义和实践上看,“七步上栏”比“八步上栏”技术平均每步步幅增加14.62%。这就意味着刘翔在不降低原有上第一栏速度的前提下,改变原来“八步上栏”技术的步幅与步频。

奥利弗、罗伯茨两位选手身高虽不及布吕加雷,但黑人运动员特有的爆发力优势,使他们“七步上栏”技术的步幅与步频,在经过一般性专项训练即可满足“七步上栏”的需求。但作为爆发力不及奥利弗、罗伯茨的刘翔,“七步上栏”技术所需的步幅与步频的改变,则要面对更大的身体与心理挑战。在刚刚练习“七步上栏”时,刘翔除加强与之相适应的身体素质练习之外,重点采用比正常距离13.72 m短20 cm~30 cm的距离,进行起跑、起跑后至第一栏加速跑的步幅与步频练习,等这个距离逐渐适应后,再把第一个栏位距离稍稍加大一些,进行起跑至第一栏的步幅与步频练习,来逐渐适应更长的距离。经过反复练习与调整,直至“七步上栏”技术所需的步幅与步频适应13.72 m的距离。

2011年5月15日,刘翔首次采用“七步上栏”技术参赛,以13.07 s力压奥利弗并创造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此后的13.00 s、12.97 s、12.87 s,证明刘翔对“七步上栏”技术的步幅与步频完全适应并日趋成熟。

2.2.2.3 “八改七”后稳中有升的成绩

截至2012年6月3日,刘翔参加国际、国内110 m栏大赛12场,平均成绩为13.20 s。其中2009~2010年的6场比赛采用“八步上栏”技术,平均成绩为13.36 s;2011~2012年的6场比赛采用“七步上栏”技术,平均成绩为13.04 s。如此巨大的成绩差异,在很大意义上得益于“七步上栏”技术。以上稳中有升的成绩数据对比说明,刘翔的术后恢复、起跑至第一栏的技术改进,乃至整个训练无疑是科学而成功的。

2.2.3 稳定的心理

从刘翔实际表现来看,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其状态比以前更加成熟、更加稳定、更加自信。在经历了2004年、2006年的辉煌和2008年的落寞之后,面对当前“110 m栏世界第一人”的赞誉,刘翔对待比赛成绩、荣誉等一些观念的确发生了改变,其“超越自我”的良好心理,已经成为其比竞赛成绩更加重要的人生奋斗目标。这让我们看到,刘翔改变技术不单是追求提高成绩,更多的是想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为110 m跨栏跑训练做更多的尝试。如此的人生追求和稳定的心理,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刘翔在伦敦实现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频繁的带伤参赛是刘翔损伤加重的主要因素;而110 m跨栏项目特点决定了运动员足部易受伤和难以恢复。运动员训练受伤后如何调整、恢复是目前国际训练界大难题。刘翔在休息一年后开始进行科学的恢复与训练,许多人对刘翔能否复出并恢复到原来较高水平提出质疑。但是,从主动恢复与调整,到12.87 s的2012年迄今世界最好成绩和个人比赛最好成绩;从“八步赶蝉”到“七步追魂”,刘翔在技术上华丽的转身中得到升华,疑问被刘翔彻底抛在了身后。

刘翔的成功复出主要是来自成功的手术、主动休息调整和革命性的“七步上栏”技术。

由此看来,优秀运动员带伤训练中,应进行主动调整和恢复,依据国家利益和身体实际选择性地参赛并进行科学训练。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训练安排科学合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刘翔将再次创造历史。

今后运动员的主动调整、康复训练应成为教练员安排训练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 结论

3.1 110 m跨栏项目特点决定了运动员足部易受伤。

3.2 频繁、大强度的带伤训练和比赛,不能进行主动恢复和调整休息,刘翔终因右踝跟腱伤加重,导致奥运退赛。

3.3 被动恢复调整不如主动恢复调整。

3.4 刘翔跟腱伤的康复训练已成为当今世界田径运动训练的又一个成功例子,是成功的手术、科学合理的主动调整、主动休息以及孙海平针对刘翔独有的“七步上栏”技术改进训练的结果。

4 建议

4.1 在110 m栏训练中积极探索因项目特点、频繁的大强度比赛等因素对运动员产生伤害的原因,并在训练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使运动员损伤和加重的带伤训练和带伤参赛等安排。

4.2 设立专门的课题,对高强度训练、多比赛状态下运动员,尤其带伤运动员的恢复调整进行专门研究,以期找出更为科学的训后、赛后休息时间以及恢复手段和办法,变被动恢复调整为主动恢复调整,为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延长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桦,李宗浩,池建. 运动训练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3.

[2]陈志军,薛猛.从刘翔的成功看以赛代练的大强度训练[J].贵州体育科技,2006,(4):27—30.

[3]王凤英,等.运动损伤的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54—55.

[4]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1996:688—818.

[5]徐树礼,闫之朴.孙海平核心训练理论的启示性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6):1—3.

[6]Daniel Gould,等.运动损伤的心理学[J].体育科学,2000,20(6):86—89.

[7]赵晓春.竞技体育科学化刍议[J].山西体育科技,2006,26(2):29—35.

[8]徐树礼,闫之朴.刘翔备战伦敦奥运会的科学化训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4):1—3.

[9]任玉衡,等. 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受伤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19(4):377—386.

[10]张陵,吴光闽,许兰.对过度训练的原因及防治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1):111—112.

[11]茅鹏.发展性—准确化、周密化、集成化、科学化[J].体育与科学,1990,(5):22—26.

[12]茅鹏.刘翔的训练哪里出错了[J].体育学刊,2010,17(9):76—77.

猜你喜欢

跟腱刘翔调整
“挖”出潜能变金山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跟腱炎及跟腱周围炎的预防
工位大调整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训练需防跟腱损伤
跟腱断裂32例的治疗
刘翔宣布退役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