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隐性教育方法的实现途径

2012-04-24谭迪

卷宗 2012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谭迪

摘要: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的实施方法,具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和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因此通过挖掘高校隐性课堂的潜隐功能、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利用教育者人格的感染功能以及发挥网络文化引导功能等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能够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途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类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的一项任务,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转型期的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日益变化和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一、隐性教育方法的内涵以及特点

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它是指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2]而显性教育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大规模性、多渠道性和公开性。[3]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直接的、正面的“灌输”教育,隐性教育方法能够较好的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将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和潜隐到显现教育方法无法达到的工作生活空间。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间接的,渗透的教育方法,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隐性教育方法通过隐蔽教育目的,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氛围,淡化教育目的的强制性、外来性,使教育对象在无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影响。[4]对于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他们具有反对他人强加给自己目的的心理,外在的直接要求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和对抗情绪,所以,潜隐的教育目的更容易让教育对象在无反感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要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虽不迅速,但具有滴水穿石的持久影响力。

(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通过政治理论教育、批评教育等形式进行的,这些显性教育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它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主导影响就很难体现。但这种正面的直接的教育形式的覆盖面是有限的,而且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因素和活动形形式,如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因素对人们进行隐性教育是积极可取的。这种隐性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等优点,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且覆盖范围广阔,效果良好。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单单在儿童上学和回家的路途上,他们受的思想教育,就比在学校里待几个小时所受的教育都强烈、鲜明得多。”[5]

(三)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仅从理论上进行学习,所发挥的实际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将其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活动之中,才能发挥无处不在的影响作用,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隐性教育方法把教育内容渗透到组织规范制定和管理过程之中,让思想教育在人们生活的多个角度不知不觉的展开,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和塑造作用。隐性教育的这种有意识的将思想教育内容渗透到人们各种活动之中的工作特性,可以使过去与思想教育无关的部门、单位、人员和活动领域,成为思想教育的载体,进而形成多种社会因素和多方面人员参与的教育合力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单打独斗的局面。

(四) 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育对象的是否能真正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外化为实践活动和行为习惯。在显性教育方法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明确的,教育对象很容易处于被动的状态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得教育对象很难发挥其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的能力。隐性教育的方法则不同,它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要求和内容潜隐在大学生日常生活活动之中,使之真正转换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活动。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激发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兴趣,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参与到自主的活动之中,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从而实现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二、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实施教育影响的手段,对于达成思想政治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单一化、教条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积极探索隐性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才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挖掘高校隐性课程的潜隐功能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观点,认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除了需要设立正规的和正式的课程进行正规教育外,还应设立隐性课程来覆盖学生正规课程之外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隐性课程中通过自主的活动获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就是指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之外的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课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这些隐性课程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都有其立场、观点、研究方法等,除了其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有着巨大的育人功能。[6]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的挖掘隐性课程的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隐性课程之中,在学生接受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而且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因此,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在进行校园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要综合考虑校园的整体布局,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又要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使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精神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然、和谐、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校風、教风、学风以及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等是健康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精心设计和组织开着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7]

(三)注重教育者的人格感染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进行教育。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双方人格外化的过程。教育对象不仅在听其言,而且在观其行。人格力量的教育影响作用,是教育者的品格魅力和高尚行为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心灵感到和感染,是教育对象在敬佩信服教育者基础上的自觉模仿,这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无声隐性教育。为此,教育者应该注重自身的人格感染功能,一方面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带头践行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凡是要求教育对象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教育对象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引导教育对象,对其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教育者必须自觉追求人格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断增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不断用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和启迪教育对象。

(四)利用网络文化的引导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网络的青睐是当今大学生的典型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向大学生潜隐地传输思想教育信息,使人们在接受广泛的时事新闻和各类社会信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进行隐性教育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渴望思想交流的特点,开设网上论坛,就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网上交流与碰撞,在各种思想碰撞中,教育者作为普通一员发表观点,来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立场。[8]或者开通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利用在线交流平等化、匿名化的特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地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走出困惑,顺利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将抽象的枯燥的教育内容,用简单、生动、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如制作简单的网络游戏,flash视频等,能够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使教育对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2][4][8] 罗洪铁,董娅.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7):441

[3] 王瑞荪.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1):287

[5] 苏霍姆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03

[6] 莫丽琴,齐俊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教育与职业(德育研究)2011,(11):74

[7] 教育部. 共青團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R].200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