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国民政府官办上海职业介绍所探析

2012-04-21丁勇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官办成效

丁勇华

摘 要:战后初期上海社会经济凋敝,失业严重。通过剖析上海职业介绍所,来探析国民政府利用官方行政优势解决失业的措施。

关键词:战后;官办;上海职业介绍所;成效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34-02

战后国民党社会部凭借在重庆官办职业介绍所的经验,结合战后新时期的特点,于1945年9月中旬开始筹备上海职业介绍所,并于1946年1月10日在上海北四川路856号正式成立。依据国民政府《职业介绍法》,上海官办职业介绍机构开始运行,“为人择事,为事择人”,并且名为“社会部上海职业介绍所”,直接隶属于中央。

上海职业介绍所从1945年9月开始筹备至1946年1月成立,及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而结束,历时三年半,介绍成功就业约7399人,大致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发展、低谷。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社会部为了辅导民众就业,于1945年9月派京沪区特派员陆京士负责筹建上海职业介绍所,陆氏在沪工商界颇有威望,故能在短期内觅得所址。后因陆氏事务繁忙,国民政府特派社会部人事室主任郭骥继续筹备并负责该所工作,终于1946年1月成立。“郭氏曾留学英美,系国内研究认事专家,任所长一年,颇有建树,使职业介绍所渐臻完善”。该阶段为起步阶段,成功介绍就业者相对较少,共介绍接洽1061人,成功就业者为482人,奠定了上海职业介绍所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1946年7月至1948年9月),经过前期6个月的实践,上海职业介绍所初步积累了经验,这段时期介绍成功人数激增,该时期共介绍成功6540人,占上海职业介绍所成功介绍人数的88.4%。1946年10月,社会部改任社会行政计划委员喻兆明为所长。

喻兆明职业介绍经验丰富,曾留美专攻职业教育,获加利福利亚大学职业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服务十五年,主要写成《荣誉军人就业辅导》、《职业介绍》、《职业介绍理论与实施》等系列关于职业介绍的专业书籍。

喻兆明上任后总结前期职业介绍的经验,提出了新的改进计划:

“一,积极与工商界联系,增加及寻找求才机会;二,聘请工商界领袖为辅导委员,以为业务上辅导;三,多建登记站以免求才求职人远道奔跑耗费时间;四,举办专才登记,定期分发简报俟各工厂团体选用;五,加强职业补习训练,设班训练失业人员;六,实施升学就业指导。”这些措施的改进一方面有利于业务的推广,便于求才求职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职业培训和升学就业指导,提高了求职者的综合素质。

第三阶段为低谷阶段(1948年10月至1949年5月),此阶段介绍就业成功率较低,自1948年10月呈下降趋势,“1948年9月介绍成功150人,10月为81人,11月为57人”。这一阶段介绍成功率低主要与当时的社会局势有关。首先,国民政府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其次,政局动荡,国民党在内战中处于劣勢,国民政府后方人心不稳。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国民党社会部上海职业介绍所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上海职业介绍所是官办机构,不同于一般民间社会组织,其运作模式规范且高效。该机构分成专门的业务部门,有介绍组、推广组、总务组等,各司其职。其职能运作的特点概而言之有以下方面:

第一,实行规范化管理,体现官办特色。

上海职业介绍所是国民政府官方建立以调剂社会就业问题为目的,利用官方优势为民择业,因而其规范化管理表现得尤其重要。一是明确定位为公共性、公益机构。规定此机构“调剂人事供应之社会服务机构,凡来年所委托介绍职业或物色人材,概不收费。”二是规定求职人具备一定职业素养,要“具有相当教育程度或工作技能,并对“未达法律所定某种工作之劳动年龄者;吸食鸦片或其他代用品者;有恶性传染病或不良习惯者”不予接待。三是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必需的职业道德。“本所职员对求职人所填写之表格及谈话之内容,有严守秘密之义务”,“求职人登记后,本所当以最大之努力,注意适当之机会,予以介绍,使人与事配合得宜”。

第二,职员高学历、年轻化、经验足。

该所所长喻兆明本人拥有多年的职业介绍经验,并且写成关于职业介绍的理论专著《职业介绍理论与实施》,是其实践心得的总结,此人担任主要负责人对于上海职业介绍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整个上海职业介绍所的其他工作人员条件优秀,大多都受过高等教育,且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到1946年12月为止,上海职业介绍所共有工作人员(包括所长)35人。根据统计发现:学历中留学硕士1人,占总人数的2.9%;大学学历者21人,占总人数的60.0%;专科学历8人,占总人数的22.9%;中学毕业及肄业5人,占总人数的14.2%。年龄中20-30岁为17人,占总人数的48.6%,31-40岁为14人,占总人数的40.0%,41-50岁为4人,占总人数的11.4%。工作经历中30人有工作经验,占总人数的85.7%,有大学教授、中学校长、学校教员、社会部职员等。

再与1946年上海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相应情形比照,当时上海政府机关职员的大致学历、年龄如下:“学历留学6%,大学28%,专科15%,军政校9.6%,中小学40.%,而在新闻处、统计处、外事室、秘书处、研究室及卫生局、教育局、公用局、社会局等机关,具有专科学历者在50%以上。”“年龄30岁以下为40%,31-40岁占37%,41-50岁占18%,51-60岁占5%。”两组数据进行类比,不难看出,上海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的平均学历高于同期上海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平均学历层次,且都具有相当的职业能力;年龄层次也要低于同期上海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年龄层次,表现为年轻化。

上海市职业介绍所拥有高学历、年轻化的工作群体,其视野开阔,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对于公益事业有较深的理解。因而由他们来具体操作职业介绍有利于把握政府就业政策,开展就业业务,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办事效率,使得上海市职业介绍所的日常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因此国民政府对于工作人员的挑选还是经过一番有目的斟酌,为促使此项就业措施顺利实施。

第三,职责明确,各尽其职。

上海职业介绍所主要分成介绍组、推广组、指导组、总务组以及会计室等附属单位。以介绍组为例来分析,该组有主任1人负责组内一切事务;总干事1人负责介绍并办理知能测验;干事3人各有分工,求职求才洽谈2人、妇女职业介绍谈话1人;助理干事2人,其中管理求职卡并发通讯函件1人,抄写索引卡及函件收发缮写1人;服务员2人,其中问询1人,收卡1人。该组总共9人,人数比其他组要多,负责介绍事项,但通过有效的工作分工,每位职员都有自己相应的工作内容与负责的任务,确保职业介绍的顺利开展,使得整个机构义务的开展有条不紊。

上海职业介绍所积极谋划着为民择业,其中也帮助一部分失业者就业。这是一种尝试,一种不同于私人佣工介绍的尝试,一种新的举措,特别是由政府来官办,其效果一方面能够缓解社会压力,安定社会,笼络人心;另一方面为社会开辟一种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因而,上海职业介绍所的创办合乎当时社会的需要,这种官办方式如能广泛地被用于职业介绍,对于社会的失业问题及其安定秩序确实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政局动荡,国民政府政治重点不在于此,使得此种就业措施未能得到长足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职业介绍所沿革、组织概况及业务计划[J].档案号,Q108-1-38-26.

[2]喻兆明主编.职业介绍(创刊号)[J].社会部上海职业介绍所,1947:37.

[3]上海市档案馆藏.社会部上海职业介绍所一年来之职业介绍概况[J].档案号,Q108-1-41-1.

[4]喻兆明主编.职业介绍(创刊号)[J].社会部上海职业介绍所,1947:37.

[5]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职业介绍所沿革、组织概况及业务计划[J].档案号,Q108-1-38-26.

[6]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职业介绍所求职求才情况日报表[J].档案号,Q108-1-75.

[7]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市社会局关于社会部上海市职业介绍所规约[J].档案号,Q6-5-1238.

[8]喻兆明主编.职业介绍(创刊号)[J].社会部上海职业介绍所,1947:33-34.

猜你喜欢

官办成效
浙江:首个“官办”家庭服务市场一年促成9215订单
市场化还是社会化?*——中国官办基金会的转型选择
中国最早的官办彩票
弱的巡演制——论抗战后期重庆官办剧团的巡回公演
由“官办”到“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