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欢迎保障房“大跃进”

2012-04-20

民生周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杨超稻葵大跃进

□ 本刊记者 陈 晓

欢迎保障房“大跃进”

□ 本刊记者 陈 晓

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上马,成为最受瞩目的民生话题。2012年,700万套以上目标的提出,则达到保障房在建规模的历史最高水平。

一方面,更多中低收入民众看到了解决住房的希望;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设和管理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也引人诟病,加强监管、加快立法的呼声不断。

3月6日,在全国政协就保障房问题举行的记者会上,几位全国政协委员从融资渠道、建设管理、质量监督、住房分配、退出机制等方面,对下一步的保障房建设进行了深入讨论,纷纷献策。

一剂“退烧药”

“如果说去年2月份以来出台的各种限购令,是对房地产市场的‘退烧药’的话,保障房的制度建设恐怕是目前解决房地产问题的‘解毒剂’”。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的这个观点被反复提及。

“我今年唯一的提案就是关于保障房的融资体制。”在李稻葵看来,发展房地产市场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应该是市场和政府并行的“双轨制”。

从操作层面,李稻葵认为,应该提升和转变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保障房并不是各级地方政府一次性的财政开支。保障房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资产,如果建得好、管理得好的话,可以成为各级政府长期持有的、为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提供坚实基础的一个财政收入来源;可以部分取代、甚至完全取代目前各个地方政府用于出让土地而获得“快钱”的公共财政基础。

二是保障房的保障对象,至少从大中型城市来讲,主要的保障对象应该是“夹心层”,而不是生活非常困难的“福利层”。另外,保障房要获取一部分收入是关键,如果能认识到这一步,其它问题迎刃而解。“保障房的建设要提高标准,服务夹心层。建保障房不是一次性开支,就像建地铁一样,应该让保障房比地铁更有价值,获得更大回报。”李稻葵表示。

不是“大跃进”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障房的建设数量是3600万套,有人担心保障房的建设正在经历一场‘大跃进’,对此您怎么看?”

面对提问,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原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张泓铭笑称其为“社会之问”。

张泓铭称,在2007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从此,住房保障力度加大了、进度加快了。

“假如说我们还套用‘大跃进’这个词的话,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我们也欢迎和支持这种‘大跃进’。”张泓铭说。

而对于加快保障房建设和管理立法进程的呼声,张泓铭表示,早在本世纪初,他本人就亲自参与了建设部委托的对于住房保障房法的研究。“十年来,住房保障法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在张泓铭看来,经济适用房曾出现阶段性过剩,部分城市采取放宽经济适用房的准入门槛来解决。但这样的放宽,分寸较难把握,又有住房保障泛化、过分福利化的嫌疑,并不是一种长期合适的办法。

而公租房办法由于刚刚开始实施,更面临重大困难。投资资金在租赁条件下将长期沉淀,回收遥遥无期,更谈不上投资回报。投资长期沉淀,将使政府的投入有不堪承受之重。

因此,张泓铭建议,在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之间应该有一个衔接和协调的考虑,避免畸高畸低和互相冲撞。

加快制度保障

2011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杨超参加了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相关问题”专题调研。杨超认为,保障房建设是一个民生工程、惠民工程,工程量大,涉及面宽,政策性很强,资金规模大,周期非常长,涉及到亿万人的利益,大家都非常关注。

杨超在今年的提案里提出,要研究保障房的顶层设计。杨超认为,从2011年开始,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推进保障房的建设。老百姓关心的,一是建设,二是使用,三是管理,还涉及顶层设计的问题。

对于有些地方提出的“居住几年以后可以买产权”的公租房具体实施办法,杨超认为此举虽然有利有弊,但是弊大于利,在购房进入、转让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比如权钱交易等。杨超呼吁,政府应加快保障房的立法,从根本和源头上解决问题。

“立法不能等到大批保障房建成和出现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进行,那就晚了,因为涉及到很多人。立法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保障房的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阳光下运行,做到公开、透明、公正。”杨超说。

关键在体系建设

“企业自己出地出房子,能交给政府租给低保户吗?不可能!”来自经济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刘克崮直言不讳。

刘克崮表示,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保障房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其次是结构建设问题。

刘克崮认为,住房的阶段性短缺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其次要厘清房地产住房、基本住房、基本住房保障房的不同概念。基本住房只是消费品,绝不可成为投资品。最后,要鼓励大众先租后买、先小后大、先旧后新、先承继后自立。

支招破解融资难

保障房建设如何破解资金瓶颈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今年年初,两部委相继发文要求确保保障房资金不留缺口。2月6日,财政部下发通知,要求地方拓宽保障房资金来源渠道,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不留资金缺口。2月20日,发改委也下发通知表示,2012年中央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筹措力度,地方政府也要为此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创新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及配套设施。

此次记者会上,几位委员纷纷给出了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具体建议。

李稻葵表示,应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包括资本市场、民营投资者投资于保障房建设。他表示,投资者可以和地方政府共同持有保障房的产权,地方政府可以以未来出租保障房的收入来偿还投资者。如此,保障房的融资难题就可以破解。

杨超则建议支持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他提出,根据保监会《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测算,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保险业资产总额6.01万亿元,理论上最多将有6000亿元可用于不动产投资;同时,我国保险资金中有75%以上是寿险资金,其中逾70%是10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这些特点都符合保障房建设资金规模大、周期长的要求。

张泓铭则建议,要建立一个住房保障的主力融资渠道——中国住房保障银行。他认为,作为住房保障性专业银行,可吸收存款,获得充分资金,使住房保障得到基本的融资支撑。住房保障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可以以优惠的贷款利率服务于住房保障,降低住房保障的融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2011年,全国保障房计划建设1000万套,投资预算为1.3万亿元。(资料来源:广州日报大洋网)

猜你喜欢

杨超稻葵大跃进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Comparison Principle of Very Weak Solutions for Nonhomogeneous Elliptic Equations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Yield Viscoplastic Fluid Flow in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Annuli*
Challenges in Study of Single Particles and Particle Swarms*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