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瞿秋白晚节之谜的探讨

2012-04-18吴志峰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瞿秋白敌人同志

吴志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卫生分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在中学时,历史老师在谈到瞿秋白同志时,对他晚节不保感到遗憾,这给我对瞿秋白同志的形象投下了深深的阴影。在大学求学时我阅读了一些有关瞿秋白的传记,才拨开了心中的迷雾。

瞿秋白(1899.1.20-1935.6.18),江苏常州人,中国革命早期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诞生在一个日趋没落的封建家庭常州青果巷八桂堂瞿家。瞿家是书香世家,“因社会地位的根本动摇,随着时代的潮流,真正破产了①”,这从瞿秋白一家居住地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出来。

瞿秋白诞生至大约两岁间生活在八桂堂瞿家,这封建大家庭文化韵味很浓。瞿秋白约两岁时,任湖北巡抚的叔祖父瞿赓甫去世,他的家属没有依靠便迁回青果巷八桂堂。而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只好带一家老小从八桂堂搬到西城织机坊祖母的娘家庄氏星聚堂九皋楼下居住,每月租金七元。这时,瞿秋白一家的生活靠八桂堂补贴和江阴贤庄大姑母接济勉强可以维持。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四伯父弃官闲居,同时江阴贤庄大姑母去世,两处经济来源断绝后,瞿秋白一家生活难以为继,为了省每月七元的房屋租金,搬到城西庙沿河瞿氏宗祠居住。在旧社会住祠堂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由于生活所迫也只好如此。从此,他家陷入借债典当度日的困境直至瞿秋白母亲“为穷所驱逐出宇宙①”,家人星散分别投亲靠友。

从这家庭的变迁可以看到瞿秋白一家家道中落的缩影。在趋炎附势的旧社会里,富在僻乡有远亲,穷在闹市无近亲。瞿秋白一家贫穷后,许多本家和亲戚几乎和他们断绝了往来,瞿秋白开始遭到人们的白眼,感到了世态的炎凉。这也使瞿秋白多了一份社会阅历,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激起他强烈的义愤,也锻炼了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由开始避世厌世的消极人生观逐渐形成了他的坚毅的反抗的性格,致力于为人民寻找一条光明的道路。

从瞿秋白的出身经历来看,他已经处于“几几乎类似游民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①”,因此瞿秋白不是革命的投机分子,应有坚强的革命信念,不可能轻易动摇变节。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促使瞿秋白的觉醒,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革命斗争中。瞿秋白同志对革命贡献巨大,他是中国革命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五四运动中,他发表了大量文章抨击旧社会和旧道德,反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的黑暗反动统治。在苏俄期间他翻译介绍俄国文学,写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报道介绍俄国革命。回国后,瞿秋白筹备恢复《新青年》季刊,创办《前锋》并担任这两个刊物的主编并兼《向导》的编辑工作。一九二三年,瞿秋白发表了大约七十篇论著和译文,平均每五天就有一篇文章问世。一九二五年瞿秋白创办了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此外瞿秋白同志还创作了大量论文论著指导中国革命,例如《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武装暴动的问题》等。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瞿秋白同志在上海同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致力于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介绍俄国和苏联的文艺作品。在政治方面,瞿秋白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瞿秋白同志同毛泽东同志、任弼时同志等在一起,为维护党关于统一战线的正确政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驳斥了资产阶级右翼的反苏反共的谬论,也批评了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在一九二七年的八七会议上,他同其他同志一起,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革命统治的正确方针。在一九三O年,他回到国内,同年九月,他主持中国共产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当时党的领导机关的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

从瞿秋白同志光辉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的战士。为什么有人说他被捕后动摇叛变呢?我认为一是由于被捕当时国民党的宣传机构的颠倒黑白,二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四人帮对他的诬蔑,三是时间久远人们对细节不甚了解受了蒙蔽。

瞿秋白被捕以后到底怎样呢?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身患肺病的瞿秋白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途中,被敌人发现被捕被关押在上杭监狱,瞿秋白欺骗敌人说自己叫林琪祥,是被红军俘虏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没有投敌。三月九日,他写了一个假笔供,编了一些假情况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敌人要瞿秋白写信给上海的朋友索取证明,或在当地寻觅铺保,以证明确与共产党无关系,即可予以开释。瞿秋白希望从狱外得到营救,以林琪祥的名义给上海的鲁迅、周建人和杨之华写了信。鲁迅等人曾想设法营救瞿秋白。营救事情还没有办妥,五月十一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上登出了瞿秋白被俘的消息,瞿秋白被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了。

上杭狱中瞿秋白的病体受不了刑讯,为了争取及早脱出敌人的囚笼,瞿秋白在四月十五日向钟绍葵写了一张呈文:希望钟绍葵能放其出狱在上杭担任教员、文书等职,或遣回江苏原籍。当然在这篇呈文里自然少不得要说上几名当时流行的反共自污之词。这是在特殊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掩护自己迷惑敌人的一种方法。这与叛党投敌后攻击革命是截然不同的。

瞿秋白的身份公开后,被蒋介石交给亲信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看押。宋希濂仰慕瞿秋白的学问,给予重病的他生活的优待,也企图软化瞿秋白的革命意志,以收劝降之功。这期间,敌人也不闲着,煞费苦心妄图从他口中套取我党我军的机密,却始终没有如愿。瞿秋白在一次回答问话中,对敌人说了一些“兵分三路”假消息迷惑敌人掩护我军安全转移。这事曾被一些别具用心的人作为瞿秋白出卖我军秘密的罪证,大肆宣扬。其实当时我留守部队兵分九路突围,进行游击活动,根本不在瞿秋白所说的“兵分三路”中的任何方向。五月十三日,瞿秋白在身份暴露后在长汀狱中写了一篇“供词”。他在供词中用大量篇幅宣传和颂扬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驳斥了国民党对苏区的攻击和诬蔑。他借供词之名抒发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之情。国民党当局深知瞿秋白“对伪政府之鼓吹②”的份量的,因此认为不便发表。

从五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六天之间,瞿秋白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在这里瞿秋白以关切党的事业,怀念同志战友的真挚感情认真地总结了一生,严格地自我解剖和自我审判,然后“愿意受历史的最公开的裁判”。《多余的话》共七个部分,从内容看来,瞿秋白的思想表达得有点晦色,或者说是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多余的话》中有人认为他的一些文字有点过头了,其实不然。例如“我实际上离开你们的队伍好久了”,“我只要休息,休息,休息”,有人认为这是瞿秋白思想消沉的表现,殊不知,这话是一语双关,明是指由于身体的健康状况恶化不能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有点力不从心需要休息;暗是指与瞿秋白对王明路线的怀疑和不满,不愿违心地应合,体现了对王明路线不妥协的态度。纵观《多余的话》瞿秋白同志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乞求免死的念头。有些人不能以此就为根据来说明瞿秋白同志晚节不保,对革命动摇。反过来想,若瞿秋白动摇乞降,蒋介石不会不加以利用而把他轻易杀死的。

国民党一直没有放弃对瞿秋白劝降,先后派中共叛徒陈建中和中统骨干王杰夫劝降,瞿秋白“不愿做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①”,敌人黔驴计穷灰溜溜地走了。在六月二日,蒋介石就电令对瞿秋白行刑,只是陈立夫派人劝降拖迟了行刑的时间。害怕夜长梦多,等王杰夫一走,蒋鼎文和李默庵便六月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连电催促三十六师迅速执行蒋介石对瞿秋白的处决令。六月十七日夜,三十六师参谋长向贤矩有意拿处决密令给瞿秋白看,希图他在最后时刻能回心转意,但瞿秋白毫无惧色不为所动。六月十八日是瞿秋白就义的日子。瞿秋白写完绝命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这诗敌人说“哀婉凄其,满呈鬼气”,其实诗不能看字面意思,它用得是典故,得看引申义显出瞿秋白对荒废文学多年的遗憾,同时表达了对生死置之度外的心情。有人认为这诗不够壮烈豪放,这只是每个人的革命气节的表现方式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烈士都用千篇一律的模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可笑的。瞿秋白写完绝命诗,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拍完照后,在刀枪环护之下,瞿秋白高唱《红军歌》并用俄语唱《国际歌》,接着他从容就义。

从瞿秋白被捕到就义,他晚节不保的谬言不攻自破。瞿秋白的一生是革命战斗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他献身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贵品质和毕生功绩也拨开我们对他晚节不保的迷雾。

[1]王士菁编.瞿秋白传[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

[2]王凤仙.从《多余的话》看文人瞿秋白的荒诞存在体验[J].齐鲁学刊,2012,(05).

猜你喜欢

瞿秋白敌人同志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敌人派(下)
瞿秋白三次被捕
严良堃同志逝世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足够是够的敌人
瞿秋白对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