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与经验——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

2012-04-18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吴华刚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7期
关键词:安溪安溪县茶业

■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吴华刚

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是“承启城乡、联接工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所在、关键所在。福建省安溪县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必须依靠先进科技提供强力支撑,必须把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上来,为农业、农村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福建省安溪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积蓄,农业优势产业持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日见显著,为安溪县的转变提升、跨越崛起提供了强劲动力。但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纵深推进,区域竞争、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安溪县作为后发展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总量、财力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因此,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安溪县的必然选择,将进一步增强全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安溪县县域经济概况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南,厦门、漳州和泉州金三角西北部,晋江西溪上游,森林覆盖率近70%,有30多万亩原始森林、次生林,气候温和,峰峦叠翠,空气清新。安溪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国乌龙茶之乡”,茶叶已成为安溪县农业、农村的主导产业。但是在1985年,安溪还是全国最大的贫困县,全县只有60多万亩耕地和山地茶园11.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20元,每个农民从茶业中所得的收入仅39元。如今,安溪已发展成为茶叶专业生产县,已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叶总产量6.3万吨,涉茶总产值81亿元,全县113万人口中,就有茶叶种植农户16万户、80万人从事涉茶行业。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05.98亿元,是2005年的2.23倍,年均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25.69亿元,是2005年的4.01倍,年均增长30.1%;财政总收入16.57亿元,是2005年的1.87倍,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10.35亿元,是2005年的2.16倍,年均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5万元,是2005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8405元(其中:人均茶叶收入47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是2005年的1.63倍,年均增长10.3%。

如图所示,安溪县的茶叶种植、产量已在泉州市各县(市、区)处于主导地位。

基本做法

近年来,安溪县坚持以保护品牌为目标,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以规范市场为抓手,推动茶产业持续发展,实现了由单一种植业向多元经营转变、由家庭小作坊向社会化分工转变、由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主要做法有:

围绕农业产业化,打通农业科技入户“脉络”

第一,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设。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工作原则,在全县组织实施“以百村万户”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选聘本地专家10人,公开招聘技术指导员50人,挑选感德、剑斗、祥华、长坑、金谷、龙涓、大坪、虎邱、西坪、芦田10个茶叶主产乡镇,1000个茶叶种植加工户为农业科技示范户,专家、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传授茶叶科技知识,做好茶叶技术咨询。

第二,抓好“农村科技信息综合平台”建设。收集外来信息和编写发送本地信息为主,紧紧围绕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发展为主体,以实用技术引进推广为目标,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基础,全面开展“农村科技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工作。其中,农产品信息的发布、农村科技项目的对接、茶叶的加工种植、水产养殖、食用菌栽培技术等信息深受农户和企业的欢迎,年网站访问量高达10多万人次。

第三,加强“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政府推动和相关部门配合,结合安溪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初步形成了“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等科技特派员运行模式。安溪县始终要求科技特派员要坚持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工作重点,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高等院校、周边县区的联系合作,依托基地示范带动、技术培训、项目推动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与广大农民的紧密结合,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探索“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机制”建设。立足县情实际,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寻找适合全县农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与省内外的中山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研究合作关系。积极引导八马茶业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立足当地,共同努力、加快建设“茶树基因组联盟”,重点研究铁观音全基因组测序与分子定向育种,研究比对铁观音与其它主要茶类的基因,带动茶产业革命;引导铁观音集团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开展广泛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学生实践基地,扩大合作内涵,加强项目对接;“高山乌龙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与产业化示范”等科技项目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同时,积极推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落实“百千万”行动目标,组织重点项目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并在资金扶持方面优先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研发项目。

第五,坚持“茶业万人培训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安溪县结合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把“茶业万人培训工程”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农民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茶农为目标,从茶树栽培种植、茶叶加工营销及茶文化宣传等方面,不断提高涉茶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围绕茶产业发展趋势,对茶农培训工作进行科学定位和统筹规划,促进涉茶人员更好地了解茶叶发展的态势和形势,让涉茶人员了解、掌握茶文化,积极打造品牌形象,努力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面对面地给茶农答疑解惑、指导生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茶农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茶叶制作水平和茶业组织管理水平。

围绕农业标准化,创新农业经营合作“机制”

“十一五”以来,安溪围绕农业标准化,特别是围绕降低茶叶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不少创新型农业经营合作“机制”。主要类型有:

村级组织带动型:以村两委为主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安溪县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金谷镇华芸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等。

联保小组组建型:由5~10户茶农自愿组成一个联保小组,由每一个联保小组统一向合作社申请入社。如虎邱镇美庄茶叶专业合作社。

龙头企业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主牵头,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契约农业、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如,高岩、峰之木茶叶专业合作社等。

跨村组建型:打破行政村界限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如,感德三安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员涉及20个村、高岩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员涉及2个村。

茶农和茶商联合组建型:在家种植茶叶的农户与在外经营茶叶的茶商联合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

社会精英(专业人士)带动型:以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名人带动组建合作社。如,珍田茶叶专业合作社。

其中,以“联保小组组建型”最为典型,亦称“联作制”。联作制协议基地由若干区域组成,同一区域内的农户根据“自愿组合、相互监督、捆绑签约”的原则,由5~15户茶农自愿结合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再推选出一名该区域的基地代表,以小组名义和茶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统一发放农药肥料,统一指导施肥用药,统一收购毛茶原料,通过小组内部茶农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最终达到整个基地合理用药、规范用药,为公司提供质量安全、品质优良原料的目的。在自愿交易的基础上,公司以高于同期市场价10%~15%的价格收购联作制农户的茶叶,同时全程纪录农事活动,最终实现整个基地茶叶的生产过程及质量安全可追溯。

围绕农业市场化,挖掘农业技术创新“动力”

近年来,安溪县为实现茶产业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蜕变,紧紧围绕农业市场化的战略构想,以支柱产业、特色经济为重点,切实发挥科技兴农的作用,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系合作,及时引进最新科研成果和急需的农业科技人才,加快传统茶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国营和民营科研机构、科研协会,扶持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村(场)、示范户、示范企业,重点抓好茶叶制作、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课题的攻关和新产品开发,提高茶叶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茶文化体系建设,自1993年以来,安溪县就开始借助“茶王赛”等民间形式,利用茶叶上市季节,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等地四处出击举办茶王赛、茶王鉴赏会和茶歌、茶舞、茶艺表演等活动,宣传安溪茶文化,让消费者了解安溪乌龙茶的同时,拓展茶叶市场。

通过以上做法和措施,使安溪茶产业实现“科技”与“文化”共存共荣,生命力经久不衰。其特色之处在于:研究市场、引导消费、提升技术、占领市场。在这种市场化理念的带动下,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得到深入挖掘,从产前到产中、产后,茶叶科技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其中“生态茶园建设”、“茶树矮化密植”、“空调制茶”、“低产茶园改造”、“清香型与浓香型制作工艺”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最为典型。

主要经验

安溪茶产业发展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国家的科技和富民政策,离不开安溪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农”和“茶业富民”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主动作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推动。其基本经验主要有:

发展得益于科技进步的支撑

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变革和创新的兴茶史。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安溪县委、县政府在茶业发展中,面对贸易壁垒增多、各种茶类竞相发展的挑战和冲击,始终坚持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深入茶乡调查研究,走出县门参观考察,借鉴经验谋划良策,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不变”的是,始终把茶业作为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坚决推行实施“科技兴农”和“茶业富民”发展战略,打造“龙头企业”和“品牌”,致力发展茶业包装、机械、肥料、生物提取等产业,使茶业从“一叶变大业”,实现了茶产业稳定发展和茶农利益得到提升的目标;“变”的是,根据茶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发展思路,采取不同发展措施,推动安溪茶业不断发展进步,走出了一条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路子。

品质得益于持续创新的运作

品质是茶业发展的生命线。安溪县始终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品质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走科技兴茶、以质取胜之路。通过“三低”茶园改造,改植换种,推广使用先进设备,举办茶叶初制技术大赛、审评技术大赛等,促进“两高一优”茶园不断涌现,开展茶业万人培训工程,增强广大茶农、茶商树立质量意识、大局意识、营销意识,提高茶叶品质,茶叶的制优率迅速提升。实行农药专营模式,整治农药市场,从源头堵住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流通,同时,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普及科学使用农药知识,全面提高茶农防治病虫害技术水平。

突破得益于坚持不懈的追求

经过多年的累积和发展,安溪茶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昔日,安溪茶农“等、靠、要”思想严重,小农意识束缚着他们,使他们走不出自然、思想和大山。而今,安溪茶农跨越了低迷低谷,超越了自然天地,突破了思想束缚,开拓了广阔空间,激发了无穷潜力,坚持不懈的运作追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举办茶联、茶歌、茶书画、茶摄影等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全面展示安溪茶产业的品牌形象,弘扬安溪茶文化,使安溪茶业走向了世界各地,以骄人的业绩领跑中国茶产业。据统计,目前安溪至少有10万人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店、茶庄、茶艺馆6万家以上;安溪人在东南亚地区开设的茶店已逾300家,包括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都有安溪人开设的茶店,安溪茶叶已名誉海外,具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了“哪里有茶叶市场,哪里就有安溪人”的目标。

结语

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是“承启城乡、联接工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所在、关键所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措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处于首要位置,本文虽以安溪县为例,以点带面探索性地对安溪县科技兴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概述,但由于福建省各县经济发展的类型不同、规模不一、产业各异且具有不平衡性,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纷呈差异。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立足实际,积极借鉴安溪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深入研究分析福建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机制,以期达到以点带面、协同发展,全面促进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安溪安溪县茶业
跟妈妈学做菜
游鼓浪屿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做冰镇小吃
预防病毒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懂规矩
安溪寿星爱品茗
偶尔矜持,偶尔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