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彝和他的城市排水系统

2012-04-14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2年9期
关键词:福寿蓄水池赣州

□ 赖 晨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虔州(今赣州)来了一位新地方官——刘彝。

刘彝(1017—1086),字执中,福州(今福建省长乐县)人,北宋著名的水利家。刘彝是个苦孩子,从小就是孤儿,在艰难困苦中长大,幼年的他虽孤立无助,但为人正直,以仗义勇为受到乡人称赞。少年刘彝拜当时的大学者、陕西人胡瑗为师,学习礼义道德和实用技术,并深受胡瑗“明体达用”的影响,形成了他仁义敦厚、学以致用的处世哲学。他在1046年考中进士,先后任福建邵武县尉、江苏高邮主薄和朐山(今江苏连云港)县令,后受命为都水监丞,因为治汴河洪水有功,升都员外郎,又外放为两浙转运判官,改任处州知州。因为所至之处皆政绩突出,备受民众称赞,誉为“治范”。

此时的赣州,因为前任知军孔宗翰建筑了城墙,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但老百姓仍然处于饥荒之中。刘彝以务实的态度、理性的思维,贴近底层百姓,开始关注民生这个重要的话题。他在赣州9年,为老百姓作过许多好事、实事,如针对赣州百姓迷信鬼神,有病不求医问药的恶俗,他专门编著了两卷《赣州正俗方》,痛斥巫医,推行医药,以正其俗;针对饥民太多,多有弃子的恶俗,他张榜于显要之处,鼓励收养弃子,并由政府补助粮食。他最大的善政是建造了和都江堰齐名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

赣州城处于章江、贡江、赣江三条大河的会合之处,三面环水。在刘彝就任之前,赣州城内的排水系统还很不完善。江水暴涨则灌入城中,水无所泄,对城市危害很大。尤其是来源于石城、宁都、瑞金、于都、赣县的贡江洪水爆发时,洪水常常倒灌入城,严重威胁城内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彝根据城内的地势,巧妙地设计了以城内沟渠与城门水窗相结合的城市排水系统。整个系统主要包括福寿沟、城门水窗与城内蓄水池三部分。首先在城内开凿福沟、寿沟,以福沟排城东南的水,寿沟排城西北的水,两沟深约五六尺,宽约二三尺,其修建结合古赣州城龟背型的特征,中心高,四周底,具有一定的倾斜度,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其精巧的坡度和断面设计,还能保证排水沟内水流有足够冲力,冲走泥沙。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其次,又在水沟的城门出口处,凿12间水窗。水窗口设有木质闸门,当城内水位高于城外江水时,水借着自然冲力把闸门冲开流出。当遇上洪水季节,城外江水水位高于城内时,又会借江水的水压把闸门关上。最后,当城内外水位都很高,城内水无法外泄之时,便在城内开凿蓄水池以便蓄水排水。当洪水退去时,池内所蓄的水也可供城市居民日常使用。城内有三个蓄水池——金鲤池、凤凰池、嘶马池,三池和福寿沟相互串联,起到了蓄水排水的作用。

刘彝在赣州修建的这个排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建设中一项极富创意的综合性工程,它既起到了防洪、抗洪的作用,又解决了城市污水排放的问题。

福寿沟一直使用到清朝同治年间,由于城市人口的膨胀,私宅官衙剧增,各自开挖的水沟星罗棋布,福沟、寿沟承受不了,于是有了第一次淤塞,当时的赣州城污水横流,阻碍交通,瘟疫流行,百姓痛苦不堪。而这时的城区,商店、民房广布,福沟、寿沟潜存于地下深处,维修工作及其艰难。地方当局,以官府的名义,督促各家各户将自己房舍范围内的福沟、寿沟限期疏通,公产之地及空地由官府维修。这次维修,让福沟、寿沟的寿命一直延续到现在。

令人称奇的是,福沟、寿沟的沟底各转弯处都安装了会自动耙游的石狮爪,用来扒开可能造成淤积的垃圾。

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2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有专家折服:赣州旧城,即使再增加三四倍雨水、污水流量,也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赞叹。

如今,刘彝的铜像就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八镜公园,当地百姓赞他属于那种“不是光练嘴或纸上谈兵的实干派技术官员”。

猜你喜欢

福寿蓄水池赣州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浅谈蓄水池土方填筑施工
拌嘴
Pico便携式浇花器
Aqueducts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PP模块化蓄水池在海岛施工的应用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千年回望福寿沟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