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式”景观营造为例论“文化场景”与景观风格的形成

2012-04-14

科技视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中式古典园林

张 艳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94)

1 文化场景与设计

1.1 文化场景概念

场景本身是一个常见的用语,英文上主要有两层含义,一为“scene”,即电影、戏剧中的场面;二为“ circumstances“,即情景。如果将两个层次的意思融合,我们可以认为,场景即“由人物活动和背景等构成的各种表现某种情景的场面”,可引申为生活中特定的情景。

文化则是一个更广泛的名词,它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1]因而本文将“文化场景”理解为“各种表现情景的场面或环境片段,应揭示并流露出某种特定的文化,即场景成为文化表现的载体。”

1.2 文化场景的特征

(1)明确的指向性

文化场景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一个场景能给人们以最直接的信息传达,能快速让人识别场景的属性,这种属性可以大到不同的国家种族,例如人们看到故宫便知是北京老皇城,看到凡尔赛宫便联想到法国;也可以小到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如福建土楼景观,大理白族民居,江南私家庭院等等。它们可以被概括被缩影为一个区域的标志,这主要是由于其明显的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景要素的独特性。

(2)蕴含典型“事”、“势”、“形”

一个独特文化场景应该蕴含典型的“事”。所谓事可以理解为事件或者故事,它们是一个区域场景不断变革发展的历程组合。事件或故事可大可小,但是应该是真实而拥有代表性的。同时,文化场景应该具有一种“势”,所谓势,即为气势、势态的意思,同时也可以引申为蕴含其间的“内在情感”。再者,文化场景应包括一种特定的“形”。特定的空间和形态是文化场景表现的具体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识别特征。

(3)有机整体性

文化场景的各组成要素,和其间蕴含的“事”、“势”、“形”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应是彼此共生的关系,停留在表面的拼接和组合是构成不了一个文化场景的。文化场景是拥有生命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1.3 文化场景的创造

(1)文化背景

首先,文化场景的形成有多种方式。但从形成方式上分为两种主要方式,一种为在历史长河中保留沉淀下的场景,一种则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营造出来后续场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能彰显一定的文化属性特征。因为在创造文化场景之初,应先深究并熟悉所在区域的各种文化,并寻求文化特定的“语境”,即文化载体。例如,我们会用“粉墙黛瓦”描述心目中的江南水乡,会用“撒哈拉的野性”来总结“映象非洲”等等。

(2)要素组合

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曾今说过:“他们的概念往往是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却又不通俗”,创造文化场景,应该在“通俗”和“深刻”间做出合理的安排。文化场景依附于特定的文化要素,当时文化场景的创造不应是各要素的堆砌,而应该是各要素的有机组合,要素不在多,在于画龙点睛。

2 文化场景与景观风格

景观风格是近些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曝光率最高的名词之一。风格,可以是个人的风格;也可以是一个流派、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流派风格。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景观作品之间的区别的标志,也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景观设计之间的区别的标志。 如意境派的“中式园林”、精致派的“日式园林”、情趣派“东南亚风情园林”、融合派的“美国园林”、激情派的“加勒比园林”和古典派的“欧陆园林”等等。文化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和景观风格是不可分离的,景观风格能体现一个文化场景,但是景观风格不能完全替代文化场景。文化场景寻求的是“过去对现在言说些什么,传统对现代言说些什么,民族对世界言说些什么,东方对西方言说些什么”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寻求精神内涵表达的手段。 文化场景的设计要展现区域历史背景、文化风貌、地理环境和时代特征,更要展现出蕴含在一个特定区域中的精神。

3 现代“中式”居住区的景观风格体现

3.1 景观再现中国古典式居住情景

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式居住模式,一直以来延续着中国人对于居住环境理解的最好诠释和向往。中国古典式居住情景凝聚了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内涵中的居住理想——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几千年来都遵循着这样一种居住理想:居所中既要讲究儒家的气度和规矩,又要结合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师法自然。从园林到建筑,中国的居住总是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气质,散发出一种神秘而优雅的情韵[2]。正如当年,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在向美国介绍中国人理想的居所时,引用了明代文人程羽文的一段话——“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边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阴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却;酒行有醉,醉欲不归。”

在现代的中式住宅中,这种居住理想也延续了下来。以无锡“江南坊”、苏州“姑苏人家”等为代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便是再现中国古典式居住情景的典范。在这些居住区景观中,几乎一脉相承地沿用和吸纳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典型的造景手法与元素。无论从景观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组织,还是堆山理水的样式、花草树木种植的方式,抑或铺装的材料与形式等等,都与古典园林如同出一炉,清晰地再现了中古典居住的景致与情怀。清闲的庭院,隔而不断的空间,曲桥流水,无不将远古的文人园林式居住画面重演。如图1,左侧为中国优秀的古典园林网师园一景,而右侧则为无锡江南坊居住区中心庭院一景。无论从水景的处理上,还是景观建筑的造型和布局上都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这种再现古典园林情景的居住景观是对中国传统园林式居住追求的直接表达方式。同时,这种景观表达方式在现代的居住区内使用,一般受居住建筑形式的制约,也就是说,需要传统的建筑外观形式匹配,才能最完美地体现古典美的居住环境。

图1 再现古典景观的造景方式

3.2 景观注重中国居住精神的传承与超越

现代中式居住区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则是不拘泥于传统园林的造园形式,而是对传统园林所体现的居住精神进行深入地研究,并提取其文化精髓及造景手法运用于符合现代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去。正如同济大学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学科教授刘滨谊所说:“由于现代中国的人口多,活动空间紧张,人均户外活动场地的密度高,这就不能一味简单化地照搬西方现代的景观,也不能照抄中国自己的古典园林景观模式。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深入思考,就不难理解: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都与古代不同;古典园林景观小尺度、小容量的空间格局和缓慢节奏、缺乏运动项目的活动内容都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园林景观的需求。”因而,传统景观的现代演变,对于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及审美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3],而这种演变则更多的是不拘泥与形式,而注重中国居住精神的传承与超越,即用现代的手法把传统建筑及景观人文融入现代环境,继承中国园林的建造理念和技法,表达中国传统园林的深邃意境,体现中式生活意趣及现代住宅舒适均好性。以深圳万科第五园及天津格调竹境中式居住区为代表的现代中式居住景观风格的特点正式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设计中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西方先进的居住景观理论,融合我国传统的造园经验和园林材料,创造出既符合现代人居住,又具备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空间场所[4]。(如图2)

图2 景观注重中国居住精神的传承与超越

4 结论

景观设计过程中追求景观风格的形成是每个设计师努力的方向,而民族性和地域性在把握的层面的上需要设计师做出更深入的理解,正如本文提出的文化场景的的营造,希望营造景观风格是建立在对一个地域文化的深刻解读,而非人云亦云,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流派中蜻蜓点水,迷失自己的方向。

[1]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金柏苓.理解园林文化[J].现代园林,2003(04):51-53.

[3]吴抒玲.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

[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中式古典园林
新年最美中式穿搭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