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女性犯罪态势的理性分析

2012-04-13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罪犯犯罪心理

殷 尧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当前女性犯罪态势的理性分析

殷 尧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女性犯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女性犯罪态势进行理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范与疏导措施,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以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女性犯罪;态势;分析

自有犯罪现象以来,我国女性犯罪的比率一直是很低的。随着第五次犯罪高峰的来临,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女性犯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犯罪率大幅度增长,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有专家认为,女性犯罪已经同经济犯罪、青少年犯罪并列中国当前刑事犯罪前三位,女性犯罪已经成为危害家庭和社会稳定的痼疾和顽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女性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特征,在犯罪类型、方式、手段等方面与男性有着巨大的差异,女性又由于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限制,遇到矛盾或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研究女性犯罪的目的,在于剖析女性犯罪的心理,科学地对女性犯罪态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疏导与教育措施,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以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女性犯罪态势及特点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和实际调查,以在押女犯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某省女性犯罪的状况进行了梳理,梳理结果表明:

1.从女性犯罪数量看,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某省女性犯罪数量逐年增加,尽管在某些年份略有波折,但总的来讲,呈大幅度的上升趋势。以某省一所女子监狱为例:1976—1980年间在押女犯的人数大体保持在650±50人左右,而自2003年起在押女犯数已突破3500人。有关统计资料也显示,1990年年底某省在押女性罪犯人数占全省女性总数的0.003%,占全省罪犯总数的1.71%;10年后的2000年在押女性罪犯增加了960人,增长率为77.2%,年平均增速为5.8%,占该省罪犯总数的2.97%;至2008年年底,该省在押女犯人数占全省女性总数的0.009%,占全省罪犯总数的4.6%,比2000年增加了1873人,增长率为85%,2000年至2008年8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远远高于男性罪犯平均2%的增长速度;比1990年在押女犯绝对数增加了2833人,增长率为228%。〔1〕很明显,女性犯罪已成为我国犯罪现象的重要部分,是犯罪的一种独立类型。〔2〕

2.从女性犯罪的年龄结构看,呈“纺锤状”,中间大,两头小,即青年女性罪犯在罪犯总数中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中年女性,而少年女性和老年女性的犯罪比率相对较小。但就其增长幅度而言,少年女性和青年女性的犯罪增长率相对较大,并且具有继续向低龄化发展之趋势。主要表现在,18岁以下未成年女性犯罪人数不断增加,女性犯罪起始年龄越来越小,最小的仅14岁。以某省1990年至2008年未成年女性犯罪人数比较来看,2008年的犯罪人数是1990年的2.27倍;30周岁以下女性犯罪人数,2008年的犯罪人数是1990年的2.45倍,并且占女性罪犯总数的36%。

3.从女性罪犯的文化知识结构看,呈“金字塔”状,即根基大、顶端小。也就是说文化程度偏低的罪犯较多。但从各个文化层次的女犯所占比率的增减变化来看,文盲犯罪在逐年下降,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女性犯罪率却直线上升,并具有向高文化层次发展的趋势。1991年,全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女性罪犯占当年女性罪犯的88.5%,其中文盲占37.7%。2008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罪犯占女性罪犯总数的82%。在上世纪80年代初,非常罕见的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犯罪,在今天女性犯罪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1991年,全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罪犯,占当年女性罪犯总数的0.24%,2008年,大专以上的女性罪犯占当年女性罪犯的0.56%。

4.从女性罪犯犯罪前的职业结构看,呈“三角形”,即仍以农民为主,生活在城镇的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的犯罪比例也在悄悄攀升。1991年全省农民、无业者女性罪犯人数,占当年女性罪犯的81%,2008年农民、无业者女性罪犯人数,占当年女性罪犯的84%,上升了3个百分点。

5.从女性罪犯的犯罪类型看,呈“放射状”,即由传统的以几种犯罪类型为主向多样化、多元化犯罪类型变化的趋势。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女性获得了相对独立平等的社会地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对社会角色的参与越来越广泛,女性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犯罪类型也呈现多元化趋势,由原来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盗窃等传统犯罪类型,逐年增加了受贿罪、容留组织卖淫罪,同时还出现了集资诈骗、走私贩毒、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和储藏)枪支(弹药、爆炸物)等新的犯罪种类。

6.从女性罪犯的刑期结构看,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是,被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无论从人数还是从在女犯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基本上处于平稳发展状态,而被判处11—20年有期徒刑和死缓的女犯,则呈直线上升趋势。

7.从女性在犯罪中的地位看,已明显呈现出由从属被动地位向独立主动方面变化、由单独作案向团伙犯罪变化的趋势。

二、女性犯罪的归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比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现象的重要部分,而且也已经成为犯罪的一种独立类型。影响女性犯罪的原因很多,本文着重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角度剖析女性犯罪的原因,以利于更好地抑制女性犯罪的增长趋势,有效地预防女性犯罪。

1.个人期望与社会认同度之间的落差,易造成一些女性心生邪念,走上犯罪道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了解放。“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融入到社会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妇女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能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众多女性希望像男性一样开创一番事业,打出一个新天地。但是,由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就业与经济结构体制并不完善,以及传统思想、社会化角色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现实中的一些女性在升学、就业、工作中遭到轻视或歧视,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惑。个人期望与社会认同度之间的落差增大,使女性从心理上遭受到巨大的挫折感,易造成一些女性心生邪念,走上犯罪道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农业生产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以人为主的重体力的人海战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广大农村女性渴望能到城市“见世面,立住脚,挣大钱”。然而,农村女性由于受教育不多,文化程度较低,无一技之长,除了从事服务行业外,自谋生计的能力并不强。希望在一点点破灭,但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对她们的诱惑在一点点增大。一些年轻女性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急于走捷径过上“好日子”,于是心生邪念,不惜以身体做本钱,出卖色相来换取财物。毫无廉耻地去傍大款,心甘情愿地给别人当情人,当二奶,做小蜜。甚至有的在娱乐场所从事卖淫活动,还有的相互勾结以色相引诱,从事抢劫、敲诈勒索活动。这其中不排除有的是被迫无奈或为生活所迫。但也不能否认,占相当比例的是主动的或自觉地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角色变迁与个人能力水平之间的脱节,易造成一些女性在困难面前手足无措,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促使广大女性从传统女性向现代女性转变,活动的范围由家庭扩展到公共领域,由单纯家庭角色转变为家庭与社会并重角色。角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对女性的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但是,因自身特点和大环境制约,众多女性的个人能力水平远远跟不上社会角色变化的步伐。

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就业艰难等在女性犯罪人员中占较大比例,农村进城务工的人员所占比例更高。从就业来看,很多企业在招工中的重男轻女,多数外资、合资、私营企业只想利用女性的“青春期”、“黄金期”,将招聘年龄上限控制在35岁。有些企业在减员时也多是先裁女工,下岗女工的再就业机会大大低于男性。40、50后女性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就创业来看,因产品结构层次低,技术含量差,经营粗放等等,往往难以发展。生存立足之艰难,使一些女性为快速脱贫致富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社会要求与女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反差,使一些女性处理问题时偏激、狭隘,走上犯罪道路。

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调查发现,较多女性罪犯缺乏宽容、平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品质,自卑心理严重。这种自卑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智力上的自卑。在“智商女不如男”的陈旧心理支配下,不愿学习。二是事业上的自卑。女性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中,也获得了同男性相等的进取机会。遗憾的是,“冲锋陷阵打天下”毕竟不如“背靠大树好乘凉”轻松,因而不思进取。三是意志上的自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上也出现了一股拜金主义、超前消费的思潮,一些女性在这些腐朽思想的影响下,没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虽然她们从主观愿望上希望自己有理想、有抱负,但遇到阻力和困难时,扛不住压力,遇到诱惑时,经不住考验。贪图安逸,财迷心窍。同时,调查还进一步证实,女性暴力犯罪者大多存在心理障碍,性格不完善,存在偏激、狭隘、自私等性格缺陷。遇事斤斤计较,稍有不顺心就会产生报复或泄愤的心理,因而在遇到冲突时,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进行发泄。

4.家庭变故与传统依附心理之间的矛盾,易造成一些女性面对家庭变故感情用事,走上犯罪道路。

依附心理是指女性的人身、经济、生活地位等依靠他人的心理状态。中国女性的所谓“传统美德”“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造成了女性的依附心理,是历史遗传给女性的心理特性。不少女性把婚姻当成终生依托,把丈夫当做精神支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一些不良文化思潮的侵入,当前中国家庭的稳定性在降低,变数在提高。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妇女对维护家庭的稳定、团结和和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极易成为家庭矛盾的焦点和被侵害的对象。据全国妇联200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有16%的女性承认遭受过配偶的暴力。并且,家庭暴力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和性格所致,当女性自身受到侵害,矛盾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如不堪忍受丈夫的打骂、虐待;第三者插足,婚姻面临极大威胁;被婚姻对象玩弄欺骗等等,有的女性就会冲破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对侵害的对象进行反抗,甚至采用极端的手段置侵害者于死地,从起初的被害人变成了犯罪者,这样的犯罪原因,是社会、家庭的迫使,也是女性自身心理扭曲的一种报复行为。

5.生活状况与法律知识的“双贫”,易造成一些女性受到伤害时“以牙还牙”,走上犯罪道路。

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相当多的农村妇女没有或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比较完整的正规教育,文化水平低,她们不知法、不懂法,形成在法律知识上的盲区和认识上的错误。有的虽然稍通法理,但法律意识淡薄,遇到一些矛盾或问题时,受到不法侵害时,不知、不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而是采用“以毒攻毒”、“以牙还牙”的手段,使自己走向犯罪的道路。调查发现,为了脱贫致富,农村男性外出打工的相当普遍,种植土地、赡养老人、哺育孩子的任务基本上都由妇女在家完成,独自在家的女性极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大量发生在农村的女性犯罪是由女性受到侵害后因为文化素质低,法律知识贫乏,不会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和家人,而采取冒险的、极端的手段消除这种危害,结果是毁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三、防范女性犯罪的途径

1.倡导人文关怀,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里说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的认可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一些利益重组、观念冲突、矛盾加剧等问题必然会触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加剧人们的内心矛盾,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衡。尤其在女性群体中这种心理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对此,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全面开发妇女人力资源,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妇女劳动保护、社会福利、卫生保健、扶贫减贫及法律援助等工作,完善性别统计制度,改善妇女发展环境”〔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心群众的生活,尤其是关心广大农村女性的生活、技能学习及参与社会的需要。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

2.提高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村妇女的合理有序流动。

提高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农村女性自身价值的重中之重。世界银行组织研究表明:农村妇女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其生育率即可降低5%—10%。农村妇女文化素质高低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下一代人口质量。目前,相当多地区的农村妇女存在“三低三多”的特点,即文化素质低,从事的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技能低;搞粗放经营的多,剩余劳动力多,文盲多。各级政府应在掌握农村妇女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还应当鼓励引导务工妇女返乡创业,返乡就业,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就地就近转移致富。

3.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妇女组织应积极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开展妇女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妇女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提高女性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从心理根源上增强免疫力,树立自信心。

要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针对女性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村委会、居委会、街道办、妇联等基层组织和部门的作用,有效了解社情民意,应当想方设法为女性提供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有效机制,及时疏导女性的情绪,将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对因生活、就业、感情挫折、家庭变故等而出现心理异常女性及时给予关心、鼓励、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

4.加强学习,创立独立、自主、自强的人生。

从女性自身来说,应发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树立起非陈规性的多元化的女性形象。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女性不仅是母亲和妻子,也是社会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自觉克服认命、依从、自卑、胆怯、退缩心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当中,学会理解和宽容,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创立独立、自主、自强的人生。

〔1〕胡俊峰.新时期河南女性犯罪问题研究初探〔C〕.监狱工作研究,2009(6):29.

〔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Abstract:Since the 90’s of last century,female crime in China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which shows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oday,to give rational analysis on the female crime trend,put forwar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and make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female crime,woul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Key words:female crime;trend;analysis

(责任编辑 连春亮)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Female Crime Trend

YIN Yao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Judicial Police,Zhengzhou Henan 450011)

DF792

A

1672-2663(2012)03-0032-04

2012-06-01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农村建设中女性犯罪预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C630004)的阶段性成果。

殷尧(1963-),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学科研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法制心理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罪犯犯罪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论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聪明的罪犯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