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罗城与韩信城
——运河名物考察

2012-04-13顾建国

关键词:罗城文渊阁淮阴

顾建国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历史学】

甘罗城与韩信城
——运河名物考察

顾建国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甘罗是战国时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现今安徽、山东、河南、河北以及江苏、江西等地皆有甘氏遗迹和事状的流传。而以“甘罗城”名之者,全国有三处,一处属讹传。其中知名度最高、相传最早的就是江苏省淮安市运河边上的甘罗城。甘罗时为楚人,淮阴或为其封地,“甘罗城”的来历当与此相关联。与“甘罗城”相毗邻的“韩信城”,并非“兴汉三杰”韩信所筑,而源于其出生此地和其母冢之所在。

运河名物;甘罗城;韩信城

名人故里、运河重镇——江苏省淮安市坐落在古老的淮水、泗水和邗沟交汇处。这座城市的初始之名为淮阴。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一书中,曾言及淮阴得名之由来:“东楚、淮阴,许氏《说文》:‘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县在淮水之南,故曰淮阴。”[1]907自公元前 223年秦设淮阴县以来,她已有了2 300余年的历史。而淮阴的知名,则始于西汉王朝的大将军——淮阴侯韩信。

在这片南北水系交汇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诸如甘罗城、淮阴故城、韩信城、射阳故城、角城、仓城、柘塘城、刘王城、西辽城、山阳故城、新城等大大小小十多个城池,这些城池既标示着往昔的繁盛,也承载和积淀着一方地域丰厚的历史文化。

限于篇幅,本文仅对甘罗城与韩信城的历史遗踪和名称的来源予以发掘和展示。

明代文人张羽《清口》一诗云:“豁达两河口,前与黄河通。高岸忽斗折,清淮汇其中。甘罗城在南,韩信城在东。一为秦人英,一为汉家雄。人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2]诗人以清口(按:古泗水与淮河交汇处,在今淮阴区码头镇附近)为坐标,为过往淮上的人们寻觅凭吊古城形胜——甘罗城和韩信城指明了方位。

据《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甘罗,下蔡(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其祖父为战国时秦武王朝左丞相甘茂。甘罗初为秦文信侯吕不韦的近侍之臣,因别出奇计蚕食燕、赵,年仅十二岁,便被秦王封为上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童政治家。

关于甘罗城的文献记载,全国有三处,一处属讹传。①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亦有甘罗城遗址。据《康熙盐山县志》载:“甘罗城在望树镇西南,故址犹存,旁有台,传秦甘罗寓此地,台系罗读书处。”(来新夏主编,河北省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南开大学地方志文献研究室编《河北地方志提要》,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2页)又,安徽南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陵县志》载:“甘罗城遗址:位于家发乡泉塘村,南距县城2公里,东距漳河700米,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6米,周围依水,水通漳河。”(第587页)《清一统志》卷八十《宁国府·南陵县》载:“甘公城,在南陵县北七里,相传吴将甘宁尝屯此,俗讹为甘罗城。《名胜志》:‘甘公城,甃甓甚坚,绕以漳水,中可容千人,有甘公庙,门址略存。’”原来,是人们将三国时吴国名将甘宁屯兵的地方——甘公城,讹传成甘罗城了。其中知名度最高、相传最早的就是江苏省淮安市运河边上的甘罗城。在文献中较早提及此城的,是北宋文人徐积(1028—1103)。他在《登淮阴古城》一诗序中云:“盖以传考之所谓甘罗城者,非也。谓之淮阴故城,可也。余登斯城,为之叹息久之,盖韩侯天下之奇丈夫也。方其寄食妇人,受辱于市,其志固已大矣。及乎出自亡命,杖钺而起,决策东向,项籍之辈已在掌中,而天下胜负定矣……余既为诗,因序其事,其亦庶乎。登高而赋,为功臣之警戒也。”其诗云:“此城不可名甘罗,淮阴侯国冤忿多。其气郁郁而勃勃,遂令平地生嵯峨。”[3]

由此可知,早在北宋以前,人们就一直相传古淮水旁的这个古城遗址是甘罗当年所筑,因名为甘罗城。而徐积则是第一位对此城的称谓提出异议,并欲为之正名的人。徐积本楚州山阳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与苏轼及其门人多有交往、酬唱,元佑元年(1086)因荐而为楚州教授,晚年自号“淮上老人”。按理说他对淮上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掌故应是比较了解的,但从他的这番异议来看,也只是缘于“奇丈夫”韩信生于此,进而触发了自己的一番联想和感慨而已。徐积并未列举出此城非甘罗城的文献依据,他没有详察这个甘罗城的西边就有淮阴故城,东边还有韩信城。所以,对他的这番异议,人们并不以为然。

如南宋嘉定年间,江苏常熟人赵伸夫(1162—1222)知楚州时,曾“献议于朝,谓淮阴之门户,县北遗址俗呼为甘罗城,六朝驻兵之地,盍亟修之。有旨令公相视,诸故老皆曰:‘金由青、徐而来,其冲要有二:大、小清河是也。相距余十里,小清河直县之西,冬有浅处,不可以舟。大清河直县之北,与八里庄对。绍兴间,金三至淮,重兵皆由此出。’公即条上,以为此地要害,若迁县治,板筑于此,形势增壮,过于淮阴故城,从之。今之新城,乃公所创也。”[4]可见,赵伸夫对甘罗城遗址的军事冲要地位是非常看重的,他也是较早在这个遗址上复建新城的人。事实证明,将淮阴县治迁于甘罗城,大大增强了楚州的军事应变能力,赵伸夫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称道。

此前,南宋主战派将领张浚属下刘宝守淮东时,也曾建议修筑甘罗城,认为“其城直临淮岸,在两清河之间,居海、泗两州中……盖此处以舟为便,若河口有备,则楚州正在腹内,而捍御之计,尽仰甘罗城,其楚州即合作第二重家计。”[5]但此议最终未能付诸实施。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显谟阁直学士虞允文“到镇江见戚方,说亦必欲守清河口,画到图子欲于河口之南,因甘罗城旧基筑小堡,藏车战船以待用。韩彦直欲沉船打撞,必争于敌人叛盟出船之初,与戚方之说亦合”[6]。但皆为纸上谈兵,真所谓“议论未定,兵已渡河”[7]。

自赵伸夫修筑甘罗新城后的几百年间,此城因黄河夺淮之变,又曾几经兴衰。新城沧桑,历历可见:

徳佑二年(1276),此距甘罗新城筑后50年,南宋祈请使一行北上有《行程记》云:“三月初九日,过甘罗城,渡清河口。至清河口,守渡众官迎入军治设宴。出城,宿舟中。”[8]是知甘罗城依然如故。

“元泰定元年(1324),河决城(按:指清河故城,在县东十里大清口,宋咸淳九年,淮东置制使李庭芝筑)圯,县尹耶律布哈迁治于甘罗城。”[9]307此距甘罗新城筑后近百年,清河县治的迁入,无疑又给甘罗城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好景不长常,清河县治入驻仅仅4年,元“天历元年(1328),达噜噶齐又以地僻水恶再迁小清河西北,即今县治(按:在今淮阴区码头镇)。”(同上)县治移出之后,元末诗人陈基再经此地时,甘罗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落木萧萧雁渡河,西风袅袅水增波。甘罗营里秋声急,韩信城头月色多。淮市有鱼聊可食,楚山无桂不须歌。古今无限关心事,付与当年春梦婆。”[10]诗中不言甘罗城,而云“甘罗营里秋声急”,可以想见,此时的甘罗城已颓圯为一处秋声萧瑟的野营了。

由于甘罗城紧扼运口,明清时期,此地则更多地与漕道的治理和南北游客的探访相关联。

《江南通志》卷二十三载:“清河县知县署在清河口,明洪武三年即旧基重建,县丞署在甘罗城。”[11]清河口与甘罗城隔河相望,清河县丞署既在甘罗城,说明此城还有人烟,并未废弃。但此城究竟还有多大规模呢?据《咸丰清河县志》载:“甘罗城周427丈。”明永乐初年,诗人吴溥(1363—1426)有《赋甘罗城赠王纪善可贞》诗云:“甘罗年少天下稀,当年筹算孰能违。燕丹既归赵城入,诸侯日瘠嬴秦肥。秦皇勋业连四海,东望淮阴小如带。当年曾此筑高城,留得千秋旧名在。竹篱茅屋三两家,垂杨夹道鸣雏鸦。人间岁月惊几换,昔时城郭今桑麻。双旌揺揺指东鲁,此日登临重怀古。丈夫须作远大期,出处肯与常儿伍。临淮五月新雨凉,薫风满路红蕖香。笑谈指点王国近,浩歌一曲凌苍苍。”[12]“昔时城郭今桑麻”的甘罗城旧名依然,但零落得仅剩“竹篱茅屋三两家”了。不久,平江伯陈瑄莅淮督理河务,先后筑坝、建堤、开河、置闸,甘罗城及其周边地段,闸坝星罗棋布,千年古城渐成河口孤岛。“《运道考》:甘罗城东有天妃祠,祠东北为天妃口。永乐初,陈瑄置新庄闸于此,为入淮之口,后移于三里沟,在甘罗城东南,谓之通济闸。万历六年,又移闸于甘罗城南,西接淮口,即今之运道。”[13]1075按:万历六年(1578),著名的治运专家潘季驯,为使黄河水不得直射清淮,“迁通济闸于甘罗城南,淮、扬间堤坝无不修筑”[14]。

明万历年间,状元出身的江苏无锡知名文人孙继皋(1550—1610)《送顾少玄太学游淮阴》一诗云:“曾闻五月惯披裘,底事冲炎赋远游。岂为淮南招隐士,生怜河朔客诸侯。甘罗城古秦云杳,漂母祠空楚水流。日晩烟萝相送出,片帆江岸去悠悠。”诗中隐约绘出甘罗城城址犹存,但已难觅当年的风云遗韵了。[15]

“明崇祯末,(清河)知县周必强复迁(县治)甘罗城。”[9]307按:《淮阴县志》“大事记”:“崇祯元年(1628),清河县治迁码头镇北一里之甘罗城。”“顺治三年(1646),清河县治迁小清口,隶属淮安府。”[16]这本应是甘罗城的又一次发展机遇,然而时运的不济和水患的威胁,使此城始终难有新气象。诗人曹勋当时曾经此地,留有《甘罗城》一诗:“孤城留得少年名,晓日黄河气尚英。我是夷门迟暮客,更无情绪说甘生。”[17]尽管清河县治移入甘罗城,但它已是河口一孤城了。

明末清初文人彭孙贻(1615—1673)从家乡浙江海盐北上途经淮阴时,有《行经甘罗城》一诗云:“甘罗年十二,雄辩立高名。片语走燕相,赵王远郊迎。奇策下河间,童子作上卿。兹方隔息壤,乃有甘罗城。书传多附会,况此流俗情。异人不世出,借为地产荣。驱马下桃源,鸣鞭过河涘。黄流行已穷,清川从此始。自怜双蓬鬓,欵叚老田里。却羡古少年,卓荦英称起。青山万古宅,白云出其里。悠悠大川流,荣问长如此。”[18]诗人触景生情,借甘罗少年立功名一事而大发感慨和议论。他认为运河边上的这个“甘罗城”与甘罗当年立功立事之地相隔太远,当是后人附会所致。因为像甘罗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异人,名声高扬,人们自然都想假其名而荣一方的。这一论调与宋人徐积的观点异曲同工,两人都是“甘罗城”的怀疑论者。在此城边,诗人目睹了“蓄清刷黄”带来的显著成效:“黄流行已穷,清川从此始。”

清朝,随着“蓄清刷黄”治河方略的继续实施,甘罗城一带成了防汛要地。“马头司廵检驻扎甘罗城,修防本县黄河南岸汛地。”“清河县县丞,驻扎甘罗城,修防运河汛地,上自甘罗城西南角起,下至山阳县界横堤头止。”[19]586“清河县旧有甘罗城运口二工,近又增惠济祠一险。本年更增玉皇阁险工一处,共酌拨该县岁修夫八百名,协助河兵力作。”[20]“此甘罗城运口逼近黄河,河水内灌,淤垫山清、高宝之河道,每年冬底,必大起民夫挑挖,以济新运,不无劳民伤财。”[19]702顺治十年(1653) 八月,史学家谈迁在北赴京城的途中,曾路过淮阴甘罗城。他是这样记述的:“北岸甘罗城,周可四里,积沙与城平,四门塞其北,余不加键。入其门,无人门焉者。内淮安管河同知公署翼舍数家。”[21]别号“三风太守”和“红豆词人”的江都文人吴绮(1619—1694)在《甘罗城》一诗中写道:“千秋称利达,早贵说甘罗。即此留残堞,犹然枕大河。古钱春雨出,贾棹夕阳过。广武悲何极,苍茫一浩歌。”[22]可见此时的甘罗城虽已残破,但城的模样犹存,依然扼守在大河岸边。特别是每当春雨过后,人们总会在这里发现一些古老的钱币。对此,稍后于吴绮的另一著名文人朱彝尊(1629—1709)《跋甘罗城小钱文》云:“右钱薄而且小,文止一字,不可辨识,下穿一小孔,相传淮口有土阜,土人目为甘罗城。淮流变迁,遗迹莫考,有掘得此钱者,名之曰甘罗钱。殆鹅眼綖环,榆荚荇叶之类,此之谓幺钱、幼钱也。”[23]朱彝尊是第一位对甘罗城出土的古钱币予以辨识的学者,他认为所谓“甘罗钱”不太可能是甘罗时代的钱币,而应当是汉代至南朝刘宋之间的钱币。按:王莽时代的货币体系中,有大钱、壮钱、幼钱、幺钱、小钱之称。[24]“鹅眼綖环、榆荚荇叶”是指特别轻小的劣钱。南朝宋废帝时,允许私铸钱币,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劣于此者谓之‘綖环钱’,贯之以缕,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25]此类劣小的钱币还有荚钱、榆荚、鸡目、莱子、荇叶等称谓。

由于黄河水患日亟,处于黄、淮、运三水交汇口的甘罗城及其周边地区已成洪水走廊,时时危如累卵。与此同时,随着管家湖入鸭陈口达淮的新运道的开通,清江浦的地位日显后来居上之势,这就使甘罗城逐步走向消亡了。据《清一统志》卷六十四《淮安府·清河旧城》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河县治最终移到了清江浦运河南岸,从而结束了淮阴(清河)县治在近两千年来一直在今江苏省淮阴区码头镇境内甘罗城、淮阴故城、八里庄、小清口西北(今淮阴区码头镇旧县村)和大清口(今淮阴区袁集乡桂塘村)之间迁来迁去的历史。就甘罗城而言,从南宋嘉定年间的新城矗立,到清乾隆二十六年的县治东迁,曾三度为淮阴、清河县治之所在的城池亦存世四百余年。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著名学者钱大昕(1728—1804)于乾隆年间曾给他的好友江阴高士翁霁堂的一幅画题诗云:“疏钟夜访枫桥寺,蜡屐朝看林屋山。甘罗城边同作客,话雨西窗乐晨夕。”[26]951由此看来,这首题画诗中所说的“甘罗城边同作客”,可视为甘罗城印象的绝唱了。

2004年,为实施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进行了沿线文物普查。调查组对工程所涉及范围内的地下、地面文物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复查、补查,并有选择、有重点地对地下文物进行了勘探、试掘,还对古码头、船闸、桥梁、古街道等与大运河文化有关的专题项目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地下文物点中各时代都有一些面积较大、内容丰富、保存较好且有较高学术研究和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和墓地,其中就有甘罗城遗址、泗州城遗址、项王城遗址等,突出反映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和文明演进之路。[27]甘罗城遗址位于现淮阴区码头镇东北,当地人称子城头,距淮安市区十多公里。遗址占地13万平方米,地势高耸,文化层厚约2米,时有秦代陶器出土。甘罗时为楚人,淮阴或为其封地,“甘罗城”的来历当与此相关联。

关于韩信城的缘起,也要从韩信说起。汉武帝元朔三年前后(前126),20岁的司马迁曾南下漫游,来到淮阴,实地走访了解“兴汉三杰”——韩信早年在乡里的情形。但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只提及了韩信早年钓于城下(按:为当年的淮阴县城,在今淮阴区码头镇)等情形,并未明言韩信城。司马迁云:“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28]这里又提及了韩母墓。韩母墓位于今淮安市清浦区城南乡小河村境内,俗称“清水墩”。经过两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韩母墓仍高约8米,直径达20米,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较早提及韩信城的依然是宋人。北宋历史地理学家乐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楚州淮阴郡淮阴县”条目下载:“韩信城:信本此县人,其冢宅处所并存,后受为侯,因筑此城。”[1]907冢是指韩信母亲的墓葬(韩母墓),宅是指韩信家居时的处所。至于韩信受封为侯后而修筑此城的说法,现已受到了考古发掘的质疑。近年来,淮安市文博工作者经过对韩信城的考古勘探,初步判明韩信城土城垣不是汉代建筑,而是宋元时期所筑。此城原有城垣分外城垣与内隔城二道,北宋时为淮东漕河的转运要津,亦为宋元时期的军事重镇。[29]虽然此城非韩信所筑,但宋人的说法,倒是为人们揭开韩信的出生地之谜提供了线索。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十九云:“韩王庄在淮阴县东北,与庙驿铺相连,西接八里庄,自昔相传以为韩信生于此。”[30]而韩王庄正是在宋人所称韩信城的区域内,由此可以推断,当初宋人所筑的这个城池因位于韩信的出生地和其母冢之所在,所以人们习称此城为韩信城。

由宋以降,过往淮上的人们多有诗文纪此城:“淮流浩荡楚原平,叹息英雄不再生。天日可明归汉志,风云犹似下齐兵。千年城郭名空在,百战山河妵几更。还酹将军一杯酒,黄鹂碧草不胜情。”[31]又如《登韩信城望漂母墓》:“绕城春水绿含漪,遥忆沙头澼絖时。若爱当时一盂饭,千年孤冢有谁知。”[32]钱大昕的《淮安吊褚不华》一诗,更将元至正十六年发生在韩信城的一场激烈的攻守之战生动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我登韩信城,平野莽无际。极目古战场,浩然足长喟。呜呼至正年,剧盗起如猬。卫公来石楼,孤城手扞蔽。指掌悉兵形,分垒扼地势。白简飞风霜,总戎为短气。铁头援已孤,青军氛雯炽。鼓衰落日低,矢尽空弮锐。破贼灭贺兰,嗟哉志不遂。苍茫大将星,中宵竟陨地。长淮怒浪高,丰沛浮云逝。招魂奈何之,麦饭无陈祭。不见清水塘,穹碑负屓贔(原注:谓余忠宣)。谁为立专祠,我将告具位(原注:《元史》称军兴参事之臣以不华与余阙为第一)。”[26]953据载:“张士诚遣兵攻淮安,禇不华与刘甲拒守,甲别将兵守韩信城,与淮安城相犄角,寇不能陷,会甲奉檄别往击贼,淮南孤危,遂为士诚所破。”[13]1075明末清初诗人张纲孙途经此地曾有诗云:“韩信城头日色斜,荒原独树少人家。黄河隔岸西风起,爱杀南飞白脰鸦。”[33]可见当时韩信城的孤危荒凉。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由京城南返故乡时,亦于韩信城寻古访幽:“五月己卯朔。早雨,寻止。晚登陆,访韩信城,在兴福闸南。韩信母冢在城下半里,西为漂母冢……太史公谓韩信母冢,其旁可容万家。余观北土旷衍无际,奚独韩信母冢哉!”[34]由此可知,韩信城的南沿是紧挨着韩母墓的。

韩信城的遗址在今淮安市清浦区城南乡韩城村,但遗址圈定的范围已距“韩母墓”北约两公里,北濒京杭大运河。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样备受关注,早在1987年它便与韩母墓同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底,淮安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又在遗址四周筑起了保护围墙,一条贯通淮安市南北、横跨京杭大运河的韩侯大道正在近旁兴建,韩侯故里的文物古迹亦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人们也将会更加便捷地走近这一方人杰地灵的热土。

[1]祝穆.方舆胜览:第46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7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张羽.静庵集:第1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2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04.

[3]徐积.节孝集:第13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56.

[4]袁燮.絜斋集:第17卷·秘阁修撰赵君墓志铭[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37.

[5]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第335卷·御边[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86.

[6]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第336卷·御边[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0.

[7]盛京通志:第66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50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1.

[8]刘一清.钱塘遗事:第9卷·丙子北狩·祈请使行程记(日记官严光大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22.

[9]清一统志:第64卷·淮安府·清河旧城[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陈基.夷白斋稿:第9卷·淮阴杂兴[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22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22.

[11]江南通志:第23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5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72.

[12]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第348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3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28.

[1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22卷·南直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明史:第84卷·河渠二·黄河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53.

[15]孙继皋.宗伯集:第10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2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90.

[16]淮阴区政府.淮阴(清河)县治从何处迁往清江浦[N].淮安日报,2003-06-12(A4).

[17]沈季友.檇李诗系:第20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78.

[18]彭孙贻.茗斋集附明诗(三):第15卷[M]//四部丛刊续编(集部):第 75册.上海:上海书店,1985:17.

[19]靳辅.文襄奏疏:第4卷·治河题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靳辅.文襄奏疏:第5卷·治河题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94.

[21]谈迁.北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19-20.

[22]吴绮.林蕙堂全集:第15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3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76.

[23]朱彝尊.曝书亭集:第46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3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75.

[24]汉书:第24卷·食货志(第4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78.

[25]宋书:第75卷·颜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963.

[26]钱大昕.潜研堂集:第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7]王奇志.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文物调查[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69.

[28]史记:第92卷·淮阴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2 版):2609.

[29]尹增淮,包立山.韩信城遗址考古勘探新发现[M]//韩信研究文集(第三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71-177.

[30]王象之.舆地纪胜:第39卷[M]//续修四库全书:第5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18.

[31]谢肃.密庵集:丙卷·韩信城[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2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1.

[32]张羽.静庵集:第6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2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42.

[33]张纲孙.张秦亭诗集:第13卷·韩信城[M]//四库存目丛书:第 21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608.

[34]谈迁.北游录·纪程[M]//续修四库全书:第7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99.

Gan Luo Fiefdom and Han Xin Fiefdom—Study on Historic Sites of the Canal

GU Jian-guo

(School of Literal Arts,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China)

Gan Luo is a famous young politician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ruins and anecdotes about the family of Gan are spread today in Anhui, Hebei, Shandong, Henan, Jiangsu and Jiangxi.There are three places named by"Gan Luo Fiefdom", one of them is a false rumor.The most famous among them is the Gan Luo Fiefdom on the side of the Canal in Huai'an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Gan Luo was born in Chuzhou of Huaiyin.Therefore, the history of"Gan Luo Fiefdom"should be associated with it."Han Xin Fiefdom"is adjacent to"Gan Luo Fiefdom", which is not built by Han Xin, but the place of his birth and his mother's tomb located.

historic sites of the canal;Gan Luo Fiefdom;Han Xin Fiefdom

K878

A

1007-8444(2012)02-0184-05

2012-01-04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运河名物研究”(09LSD012);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运河名物考”(09SJB780001)。

顾建国(1959-),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

猜你喜欢

罗城文渊阁淮阴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淮阴:母爱之都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淮阴:活跃着一支“老兵”调解队伍
罗城果林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分析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明代的文渊阁
背水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