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果”的非充分条件用法

2012-04-13李晋霞王忠玲

华中学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充分条件复句人际

李晋霞 王忠玲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2.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论“如果”的非充分条件用法

李晋霞1王忠玲2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2.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一般认为“如果”表示充分条件。在具体语境中,“如果”还可以用于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解说、择优、选择、转折等关系。同时,“如果”还具有了元话语用法。逻辑关系的拓展、由基本话语层面到元话语层面的延伸,这些均是“如果”共时语法化的表现。

如果 非充分条件 元话语

从逻辑关系上看,一般认为“如果”表示充分条件[1]。但在特定语境下,“如果”还可用于充分条件以外的逻辑关系,如:

(1)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教育事业要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2]。

如果把“有党的坚强领导”记做P,把“教育事业要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记做Q,那么,例(1)的逻辑表达式为“如果非P,那么非Q”,在逻辑上与“只有P,才Q”这种必要条件句同真。即例(1)在逻辑意义上相当于:

(1’)只有拥有党的坚强领导,教育事业要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才是可能的。

除了必要条件外,“如果”还可用于择优、解说、选择、转折等关系中。

语篇从构成上看,可分为基本话语和元话语(metadiscourse),前者传递命题信息,后者是“关于基本话语的话语”,是对命题态度、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进行陈述的话语[3]。表示逻辑关系的“如果”复句,基本上属于基本话语层面。此外,现代汉语中,“如果”还拥有了元话语用法,如:

(2)前面说口头语体包括交谈体、演讲体、广播体、诗歌体和戏剧体五种。实际上,如果从信息传递或沟通的状态来看,口头语体可以概括为两种。

“从信息传递或沟通的状态来看”是元话语,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口头语体可以概括为两种”这个基本话语,即明白将口头语体分为两种的标准是什么。元话语本身不传递命题信息,因此删除后话语的命题信息大都仍然完整,如:

(2’)前面说口头语体包括交谈体、演讲体、广播体、诗歌体和戏剧体五种。实际上,口头语体可以概括为两种。

而基本话语层面的“如果”分句则不能删除,试比较例(1)与(1’’):

(1’’)*教育事业要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显然,例(1’’)的命题信息不完整。

总之,“如果”不仅在基本话语层面的逻辑意义的表达上有所拓展,而且用法进一步延伸到了元话语层面,这些均是“如果”功能扩展的表现。

一、“如果”的基本话语用法

在基本话语层面,除了充分条件外,“如果”还可用于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解说、择优、选择、转折等关系中。关于这一点,拙文已有论述[4]。下面为了完整展现“如果”的非充分条件用法,再择要予以交代。

(一)必要条件

用于必要条件的“如果”复句有明显的形式特征:前后分句均为否定句,或者前分句为否定句,后分句是含有否定意味的肯定句或反问句。因为“如果非P,那么非Q”与“只有P,才Q”等值,因此,上述“如果”复句所表达的逻辑意义相当于必要条件关系。

1)否定句+否定句

(3)许多工作如果不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党委统一部署,事情是绝不可能办好的。

(4)如果没有坚持改革开放的独立自主原则,没有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就不可能坚决有效地反对外国的干涉。

上两例在逻辑意义上分别相当于:

(3’)许多工作只有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党委统一部署,事情才可能办好。

(4’)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才可能坚决有效地反对外国的干涉。

2)否定句+含否定意义的肯定句

(5)如果没有宏观的统摄,微观研究是会迷失方向的。

“微观研究是会迷失方向的”为肯定句,但含有否定意义,可变换为“微观研究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例(5)在逻辑意义上相当于必要条件句,即:

(5’)只有拥有宏观的统摄,微观研究才不会迷失方向。

3)否定句+反问句

(6)如果不是四大家族上下其手,包办运销,大量日货怎能在国统区畅通无阻?

“大量日货怎能在国统区畅通无阻”为反问句,含有否定意义。例(6)在逻辑意义上相当于下面的必要条件句:

(6’)只有四大家族上下其手,包办运销,大量日货才能在国统区畅通无阻。

(二)充要条件

当“如果P,那么Q”与“如果非P,那么非Q”共现时,前者“P”是“Q”的充分条件,后者“P”是“Q”的必要条件,二者共现,“P”是“Q”的充要条件,如:

(7)如果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分子的思想,能够适应这个经济上的转变而转变,或者是主动地奔赴这个前程,就可以使社会主义任务顺利实现。反之,如果他们的思想与这种经济转变不相适应,便要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发生矛盾,便会产生抗拒思想,成为改造的阻力。

例(7)中,“P”可简要表示为“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分子的思想能够适应这个经济上的转变”,“Q”可简要表示为“社会主义任务顺利实现”。例(7)的逻辑形式可大致表示为“如果P,就Q。反之,如果非P,便非Q”,可见“P”是“Q”的充要条件。在逻辑意义上,例(7)大致相当于“只要而且只有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分子的思想能够适应这个经济上的转变,那么,社会主义任务才能顺利实现”。

(三)解说

兼表假设与解说的“如果”复句,常采用“如果P,那就是Q”这种形式,“Q”常常是对“P”分句中的宾语或介词宾语的进一步说明,如:

(8)某日,我在一所小学校里偶然翻了翻入学不足一年的小学生们的作业本,竟觉得我所教过高中三年级学生所写的字,与这差别并不大!如果非要找出差别,那就是,小孩子们写下的笔画,歪斜得没有规律;而大孩子们的歪斜,则已形成一种年深日久的“风格”。

(9)如果把这个论点所依据的大前提明白地说出来,那就是:凡是有差别的东西都不是同一的,或者凡是不同的东西都不是或不能够是同一的。

例(8)“那就是”后的“Q”是对前分句“P”中的宾语“差别”的说明。例(9)“那就是”后的“Q”是对前分句“P”中介词宾语“这个论点所依据的大前提”的说明。

(四)择优

兼表假设与择优的“如果”句常采用“如果P,还不如Q”这种形式,如:

(10)如果观众仅仅把阿尔曼多当作查里多的情人,还不如作为她的兄长更为准确。

(五)选择

用于选择的“如果”常采用“如果不……,就/也……”这种形式,如:

(11)经过这些年的经验,体会到了一点,老乡们一说干校来的人,如果不是年轻力壮,就是犯“错误”的“走资派”、“臭老九”。

(12)如果不是马远的亲笔,也是马派健将的作品。

(六)转折

兼表假设与转折的“如果”句常采用“如果……,却……”这种形式,如:

(13)我们家乡人,对夫妻打打闹闹,原不当作一回事。谁如果提出离婚,却如同冒犯天条一般,即为众矢之的。

(14)我们共产党人批评资产阶级民主,说它是虚伪的、残缺不全的,这是同社会主义民主相比而言的。如果同封建专制相比,资产阶级民主却是进步的、革命的。

二、“如果”的元话语用法

“元话语”大致分两类: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语篇元话语指说话者对话语进行组织或对言语行为进行调控的词语或语句,人际元话语指表示说话者对命题或受话者的态度、情感、评价的词语或语句[5]。“如果”的元话语用法,也可分为这两种。

(一)语篇元话语

位于“如果”之后的语篇元话语,主要有以下类型:

1)措辞说明。这种元话语是针对命题信息或命题信息中某个词语所做的遣词用句方面的说明,如:

(15)以风格而论,如果允许用不很确切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可以说这一作品像是纵情高唱着的民歌。

(16)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个别的词的“形状”,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这个字眼的话。

例(15)中,“如果允许用不很确切的比喻来说明”是措辞性的语篇元话语,表明说话者认为“这一作品像是纵情高唱着的民歌”这一比喻不很确切。例(16)中,“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这个字眼的话”则表明说话者对前文命题中“形状”一词的选用持一定的保留态度。

2)交代信息来源。这种元话语指出命题信息的出处,如:

(17)冻疮和冻瘃不同,如果照中医的说法,大概瘃要属燥,疮要属湿。

“如果照中医的说法”是语篇元话语,交代了“大概瘃要属燥,疮要属湿”这一说法的来源。

3)表示命题角度。这种元话语表明了命题是从哪个角度得出的,多采用“如果从/就……上讲/上说/来说”等形式,如:

(18)菊石是已经在地球上“断子绝孙”的动物,如果从动物的谱系上讲,它和现代还生存的乌贼、章鱼是远房“兄弟”,当时它们同是海洋里最凶狠的动物。

(19)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守法还可以包括遵守国家的政策、纪律和制度。

4)引出话题。这类元话语多采用“如果论/说X”等形式,“X”为话题,如:

(20)从男人和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刺鼻浓香,在彩色河流的上空飘动。如果论梳妆打扮,他们俩要算是最朴实无华的了。

“如果论梳妆打扮”中“梳妆打扮”是话题。

(二)人际元话语

“如果”后的人际元话语主要有两类:1)表示命题态度;2)表示互动协商。

1.表示命题态度

这类元话语表明了说话者对某一命题的态度,如:

(21)如果我的推测不错的话,布莱恩这个人的身份是极端可疑的。

(22)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例(21)中,“如果我的推测不错的话”表明说话者对“布莱恩这个人的身份是极端可疑的”这一命题持确信态度。例(22)中,“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表明在说话者看来,要得出这样一条原理至少是有难度的。

2.表示互动协商

这类元话语表明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的关注。这类“如果P,Q”中,“P”为人际元话语,“Q”为言语行为句,即借助言语表示行为,可以是说话者想要进行的某种行为,也可以是说话者想要受话者进行的某种行为。由于人际元话语“P”的使用,说话者在说出“Q”时同时考虑到了受话者的情况,从而使“Q”的提出显得更委婉。根据“Q”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两类:

1)说话者要做某事,同时征求受话者的同意。

(23)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就来说一两段给你们听听。

言语行为句“Q”为“我就来说一两段给你们听听”,是说话者打算做的事,人际元话语“P”为“你有兴趣的话”,是说话者征求受话者的同意。

2)说话者要受话者做某事,同时关注受话者的完成能力。

(24)请你设计一个测量纸跟桌面之间滑动摩擦系数的方法。如果有条件的话,请你实际测一测。

言语行为句“Q”为“请你实际测一测”,是说话者要求受话者做的事,人际元话语“P”为“有条件的话”,表明说话者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关注了受话者的实际情况。

表示互动协商的人际元话语,体现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的关注,因此,形式上,这类元话语“P”中往往含有第二人称代词“你”、“您”,如例(23)“你有兴趣的话”。有时,“P”语表上没有第二人称代词,但语义上存在,如例(24)“有条件的话”即“你有条件的话”。

三、“如果”的共时语法化

(一)数量分析

为了对“如果”的非充分条件用法有一个“量”的认识,笔者随机考察了3000个“如果”复句,用于充分条件的有2831例,约占94.37%;用于非充分条件的有100例,约占3.33%,属于元话语用法的有69例,约占2.3%。可见,表示充分条件是“如果”的主导用法。

在非充分条件的100例中,用于必要条件的有80例,用于充要条件的有12例,用于解说的有3例,用于选择的有4例,用于转折的有1例,没有发现表示择优的用例。可见,在非充分条件中,用于必要条件的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充要条件。其他用法很有限。

在元话语用法的69例中,语篇元话语39例,约占56.52%,人际元话语30例,约占43.48%,前者略占优势。

(二)“如果”的共时语法化

由充分条件到非充分条件,由基本话语到元话语,这些是“如果”共时语法化的表现。从充分条件到非充分条件,“如果”主要经历了形式上的分布扩散和意义上的逻辑扩展两种变化。从基本话语到元话语,“如果”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与元话语语段共现,进入元话语层面,意义上则主要经历了两种变化:

首先,逻辑意义消退,元话语功能凸显。如:

(25)如果我没记错,昨天下雨了吧?

从事理上看,“我没记错”与“昨天下雨”之间不具有充分条件关系,即“我没记错”并不是导致“昨天下雨”的原因。可见,这里的“如果”已不再表示逻辑推理,“如果我没记错”旨在表示说话者对命题“昨天下雨”的主观确认,元话语功能凸显。

其次,主观性增高。基本话语层面的“如果”句,其主观性的程度不及元话语层面的“如果”句。这可由人际元话语“如果”句看出。表示命题态度的人际元话语,说话者通过“如果P”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命题“Q”的主观态度。而表示互动协商的人际元话语,说话者通过“如果P”表达了自己对受话者的关注,这是“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的表现,主观性的程度更进一层。

四、结 语

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己的复句研究时,提到了在“五重视”上下工夫:一是重视语法事实的发掘;二是重视逻辑基础的考察;三是重视“语表—语里—语值”的三角验证;四是重视句法格局对语词运用的制约;五是重视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6]。本文践行重视逻辑基础的考察,旨在分析“如果”的非充分条件用法。除了充分条件以外,“如果”还可用于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解说、择优、选择、转折等关系。同时,“如果”的使用还延伸到了元话语层面。逻辑关系的拓展、由基本话语层面到元话语层面的延伸,均是“如果”共时语法化的表现。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YY065]“相似复句关系词语对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参见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 本文例句来自“国家语委平衡语料库”(9000万字)。

[3] 参见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4] 参见李晋霞:《“如果”与“如果说”》,《汉语学报》2009年第4期。

[5] 参见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6] 参见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猜你喜欢

充分条件复句人际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集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量词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有限μM,D-正交指数函数系的一个充分条件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
p-超可解群的若干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