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言不美》

2012-04-12兰金初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19期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药人体

文◎兰金初

(接9月上)

谁来回答我的问题

临床实践是学术的基础,学术是临床的真实总结。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唯一的标准,也是产生理论的依据。医学科研要真的,导师应该有水平的,著作和论文是要实用的,医院不应该带血腥的,医生必须是内心善良的,药品是治病的。

围绕上述主题展开讨论,试看能否找到答案。

导师: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只有一位有资格称得上导师的人,那就是货真价实的哲学家、军事家毛泽东主席。开放以后的导师比春笋长得还快,现在的星星都变成了月亮,而且多如牛毛,或许再过几年,遍地开花的导师将超过一个城市的人数。但是真能胜任而受之无愧的导师有几人?还有动用大量金钱买“院士”的有几人?

理论:近20年来创新实用的医学专著有几本?七抄八凑的编著有多少?各种医学杂志的论文经得起验证的有几篇?

科研:每年国家拨出上百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有几项是真的搞科研?有几项是实用的?能真出成果的有几项?恐怕有相当多的经费被那些庸才们拿去糟蹋了。

医院:近5年来全国大中城市私有医院,像豆芽一样密集地分布在大街小巷。看病难,只是议论的问题。中国不缺医院,缺的是有道德的医生,缺的是真正能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好医生。过多私有制医院的大量增加,浪费社会的管理成本。管理部门管得过来吗?管得好吗?谁都明白金钱背后的罪恶,正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试问全国有多少骗保的医院?谁能保证没有内外勾结?这会给国家和患者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是否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还有多少人知道贴牌的医院有多少?院内中药制剂里掺西药的有多少?私有医院不是慈善机构,是以营利为目的,这就难免出现骗保、小病大治、中药掺激素等等不良行为。

医生:什么叫医生?给人医治疾病,让病人获得生机的人,才算是医生。中医治病靠能人,西医诊疗靠设备。中国有多少真才实学的医生?不知道正确使用西药激素的西医专家有多少?只会吹肥皂泡的教授和主任医师有多少?中医临床高手有几人?这种涉及人生命、生活的行业中,存在着不少看不了病却背着以降低标准为代价而获得的学历、职业的“专家、学者”们。

药品:中国光是中成药就有过千种,二十年来自主研发、创新、真正治病有效的中成药有几种?回答肯定不会有几种。药品价格虚高,无德医生开高价处方吃回扣,百姓受害,已成医改的祸害。

“中医”、“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基本概念

关于解释和宣传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精神所在,是我们每个中医人的一项光荣任务和神圣的使命。下面的内容就是我前往欧洲和南美洲等国讲课的基本内容。现在放在书里,与大家共同切磋。

中医与中华文明相生相伴,一路走来

中医是紧随中华五千年文化而来的民族医学,她今天的灿烂是经过了数以亿万人次的诊疗,付出了无数性命的代价,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教训而逐步形成的。这项荣誉自然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富有智慧的人们,我们很幸运能够为之深感骄傲。

中医学起始于4600多年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她在秦汉至三国时期(约2300~1800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述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而且,古代的中国人早已认识到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如“心主(主宰)身之血脉”、“人体血液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不通则痛”等诸多理论影响和引导全世界的医学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整体观念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她的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的总结,而又指导临床实践,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上帝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中医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原初物质“气”形成的。“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就决定了。所以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器官及其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当人体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也会相互影响。与此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显而易见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和养生等方方面面。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人体是由心、肝、肺、脾、肾等五脏,小肠、胆、大肠、胃、膀胱、三焦等六腑,脉、筋、皮、肉、骨等五体,以及舌、眼、鼻、口、耳、前阴和肛门等诸窍共同组成的。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中医认为,人体所有的器官都是通过全身经络互相联系起来的,而且这种联系有其独特的规律。即:一脏、一腑、一体和一窍构成一个系统,如心、小肠、脉和舌构成“心系统”;肝、胆、筋和目构成“肝系统”;肺、大肠、皮和鼻构成“肺系统”;脾、胃、肉和口构成“脾系统”;肾、膀胱、骨、耳和二阴构成“肾系统”。每一个系统,均以脏为首领,五大系统则以五脏为中心。五脏当中又以心为最高统帅,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脏六腑之大主”。因此,在整个人体中,心的功能起着主宰整个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人体是以心为主宰,由脏、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结构严密,分工协调、运作有序的整体,各个部分都应该有条不紊地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这些认识是中医所独有的。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活动在自然环境之中,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显而易见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中医历来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坏境的联系,重视季节、气候、昼夜、地理环境等对人体的影响。

季节对人体的影响也很明显,如在五行学说中春属木,主生,升发,其气温,在春季,大自然草木生发,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和繁殖;夏属火,主长,发散,其气热,草木茂盛,动物活动增多,繁殖较快;秋属金,主收,肃降,其气凉,草木凋零,其精华皆向根部收藏,一些动物也准备冬眠,宇宙间一派收与降的景象;冬属水,主藏,其气寒,天寒地冻,草木之精微皆藏于根部,多数动物活动减少,一些动物冬眠于地下,人类多藏于室内,天地间均是一片闭藏之像。这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也与之相适应。

昼夜晨昏自然界阴阳的消长与人体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灵柩·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又如《素司·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夕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体这种阴阳消长的变化,在体温的升降,精神的兴奋与抑制等方面都能表现出来。阴阳消长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疾病多数昼轻夜重。因为晨、午、晚、夜,人体的阳气存在着生、长、衰、入的消长规律,所以病情也随之有慧、安、加、甚的变化。中医学以阴阳消长的因果关系对疾病昼轻夜重的认识,的确富有智慧。我用现代生理和病理因素来阐述疾病昼轻夜重的因果关系,那就是人类在深夜(子时)少梦或无梦的甜睡中开始分泌激素,并向全身释放。一直到次日清晨醒来时才停止分泌和释放。由于早晨全身血液中的激素含量充足,所以早上感到头脑清醒,身体轻松,即使是病人,早上病症也会有所减轻。当你劳累了一天到晚,消耗了血液中的激素,晚上的激素能量不足时,身体就出现疲劳。如果是病人,常见于晚上病症加重。这就是昼夜与精力及疾病的阴阳消长的关系。

借此机会,我引申一下激素与精髓、精气、精神的关系,以供参考。人体每天分泌的激素虽然不足0.05毫克,这种少得十分可怜的物质,却能发挥人体生理和心理的所需,并有很强的抗病功能。人体离开了它,几乎所有的组织系统都会瘫痪,根本无法生存。它的含量和功能与人体重量和能力相比,激素的威力大大超过了核爆炸。这种九牛一毛的分量却能掌控九牛的能量,在人体中还能找到比它更少更小而更强的物质吗?至少目前尚未发现。由此我认为它就是维系生命运动的精华。是中医概念的精气、精髓、精神的概括。也符合《黄帝内经》提出的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的学术思想。

在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土质和水质的不同,平原与山区的燥湿不同,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人与社会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社会离不开喜、怒、悲、哀、忧等人际或事物带来的变化。社会治安的变化、社会地位的变化、婚姻家庭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业或农业的污染、精神污染、噪音、电子、工业与建材的辐射等等,都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当今社会污染和辐射对健康的损害程度日益上升。

以上简述的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所有领域,这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二:辨证论治

中医非常强调人的体质有个体差异,认为人是生动的、鲜活的,不是生硬或冰冷的,更不是通过在实验室里面分析的。中医不局限在尸体解剖的平面认识,而人的能量和生命不是可以用数学描述的,不是定量的。据于人的生命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对诊治疾病强调“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医诊疗疾病,有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手段。在诊疗疾病中应用辨证论治的手段最为重要和广泛。而对症治疗只适用于刀枪伤或一般性外伤,临时性处理,除此之外,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的手段早已被中医淘汰。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精髓之一。

我们把病、证、症,三者作个比较。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归转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感冒、麻疹、痢疾、疟疾、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头痛、咳嗽、眩晕、乏力、外伤等。西医常用的对于症的治疗,只是强制退烧、止痛或对伤口的包扎、外伤敷药,也像人们常说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证,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疾病的某一项临床表现的“症”,而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病的性质,如寒、热等;正邪关系,如虚、实等。它反映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由于病是指疾病的全过程,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实质,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更客观、更具有可操作性。至于症,仅仅是疾病的外在表现,通过它难以认识疾病的本质(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行为举止,更应该了解他的思想动机,才能看清他的真实面目)。有时针对病人突出的症状,为了及时减轻病人的痛苦,需要临时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但是必须明白,对症治疗只能减轻病人一时的痛苦,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症治疗很容易掩盖主要疾病的本质,导致病情更加复杂和治疗更加困难。西方医学就是采用对症治疗的唯一方法,这是早在1800年以前(三国时期)就被中医淘汰了的方法。

务必澄清“中医药”与“西医”、“西药”的关系

真正的中医人会很清晰地知道中医理论环环相扣,极具理性,逻辑思维极为丰富,是世界上唯一客观的四维科学体系的哲学医学。实践证明中医药几千年来是亿万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保护神。然而,清楚认识“中医”基本概念的人并不多,而对“中医药”认识的人就更少了。就连一些医药管理部门或一些医务工作者常常在文件、文章、文献中使用“中医中药”,这种把中医、中医药切割成“中医”、“中药”,显然是错误的。首先要知道“医”在前,“药”在后;医为主动,药是被动的关系。也就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而中“医”和中“药”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肯定地说,“医”是动词,“药”是名词,如果没有中医就绝对不会有中药。中医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均由中医独自完成治病救人的全过程。中国的医学使用的药,就叫“中医药”。中医药与西方医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医药是天然物质,西方医药是人工合成的或从石油和煤炭等中提取的化学物。西方医药的名词有严格的划分,西方医药不能叫“西医药”。因为西医是不会研究药的,西医在行医过程中是使用别人在实验室研究的化学剂,然后经过制药厂合成的化学药,所以西医不能独自完成整个诊疗过程。西医在诊疗过程中不存在逻辑思维的辨证,它所追求的是1+1=2的胜数。不像中医学或《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所追求的胜数往往是1+1大于2。西方研究化学药的人却不是医生,医和药是各自独立的两路人马,就好比当兵的只会使用枪炮,而研制枪炮的不是兵一样。他们之间几乎老死不往来。所以西方医药应该明确区分为西医、西药。

关于“中草药”贯称的来由,人们通常习惯脱口而出地说“中草药”,“草药”就叫“草药”,为什么要在“草药”的前面加一个“中”字?草就是草,为什么会在“草”的后面加个“药”字?这个问题很简单,中医说的草木是千百年来中医为了给人治病而探索和总结出来、用之有效的草,这个草自然也成了能医治疾病的草,既然能治病的草,必然就是药。那是由于中医将这个草拿来给人治病有效,因为只有药才能治病,这就成了中医将草来当药,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称其为中草药。

另外,还有人把中草药称之为“植物药”,这也是错误的。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只要是让中医采用辨证和配伍的物质都应该确认为药,当然,植物与中药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在概念的名称上却有严格的区别,中医是不能接受“植物药”这种说法的,因为它前面没有“医”的逻辑思维的行为(指导)。

我们继续来讨沦“中医药”概念的话题。中国的哲学医学称之为“中医”。每当中医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逻辑思维的辨证后采取施治时才能产生治病的“药”,这些“药”本身根本不是特定的药,而只是某种天然植物、动物、矿石或贝壳类。比如边远山村百姓上山砍柴,将鸡血藤砍成每根大约50公分长,拿来烧火做饭,它只是木材。当你遇事与人争吵时,激动之下就近顺手拿起当柴火之用的鸡血藤去敲打对方的头部,以致打伤或打死人了,这根鸡血藤就不是木材了,而是叫“凶器”。如果中医拿来劈碎给病人煎煮服用,这根鸡血藤就叫“中药”。因为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说一种东西,两种或多种用途,在使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不同,这就是质发生了变化。例如:芍药、郁金、玫瑰等,中医没有使用它们时,它们只是供人观赏的鲜花而已。又如:黄芩、黄连、甘草、大青叶等数以千种的植物,中医没有采用它的时候,它们只是山间杂草,好像无所作为;再如枸杞子、大枣、山楂、桑椹等几十种水果类植物,百合、丝瓜、生姜等十几种蔬菜类植物,山药、薏仁、绿豆、刀豆、扁豆、赤小豆等十几种植物副食品;还有甲鱼、乌鸡、地龙、水牛角、穿山甲等数十种动物;龙骨、石膏、寒水石、白矾、朱砂、磁石、代赭石等数十种化石和矿石;牡蛎、石决明、瓦楞子、珍珠母等十几种海贝类。以上简述的物种有些是平淡无奇的食物,一旦被中医用来给人治病时,就成了神奇的药。以上所讲的就是“中医”“中医药”的基本概念。

由此可见,中医学用药是据于千百年的实践的积累,从实践中归纳理论,再由理论去指导实践。中医辨证施治的哲学医学对于用药根本没有特别的界定,也无法界定。自然界的万物又都是中医可挖掘的目标,这就更加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知识的博大精深。

中医学起来不像西医那么简单

为什么中医学堪称“博大精深”?中医学必须具备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两科同等重要,而且学时要长。历代医家都是文豪大学士,一般水平的文化知识是学不好中医的。中医不像西医那么简单,一看就懂,拿来就用。只要会看化验单、会看药品说明书就能当医生。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古文要真正达到基本掌握,每字每句的含意和整体内容都足够让你学三年。要想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中医师,如能基本掌握四诊(望、闻、问、切);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理、法、方、药的君、臣、佐、使。这20个字就是足够你学上八年以上。而且学者必须专心敬业才行。

中医学的知识是学无止境、深不可测、取之不竭的宏观医学,也是高雅而实用的文化艺术。如果你学好中医学,你从理论到实践都可以是名副其实的巨人了。

学中医还应该具备志趣和志向,并且还要有毅力,学中医就像嚼“槟榔”一样,开始嚼的时候苦涩败味,随之续嚼,慢慢的就有苦尽甘来的味道,越嚼越有味。有了成就感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所以说,只有从头到尾嚼槟榔的人才知道学中医像嚼槟榔的甜、酸、苦、辣、涩。这个比喻你就知道中医学的深远和艰难,根本不像没学过中医的外行人所说的“抽象”。其实“抽象”本身也是科学的组成部分,祖国医学从理论到实践早在1800年前就说得一清二楚了。由于医理深奥,只是未学者看不明、听不懂而已。我还要告诉你,中医古文中的一句、一词,如果翻译成英文就得写上半张A4纸。我写的《免疫概念新审视》在西班牙被翻译成拉丁文,书的页数超过原著的两倍。你再看看英文版的《孙子兵法》是一本足足有三块砖头厚的书。你说中国文化的根基有多精、多深!

打个比方,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1+2=3的计算方式,在同专业的数学家们一看即懂,就能承认和肯定陈景润的客观科学性。如果讲给一般人听,他能听懂吗,不懂的人听起来也不是云山雾罩?你能说陈氏算式不科学,再说“神七”升空原理说给你听,而你又听不懂,因为你听不懂,你就否认“神七”升空的事实吗?说到“神七”,让我想起搞航天系统工程的科学家,他(她)们虽然不是学医的,但他(她)们所掌握的知识足以知道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病人找中医看病是为了治好他的疾病,求的是安全有效的结果,而不是求过程。“博大精深”顾名思义,几句话能说清又能让你听懂吗?如果中医学很简单的话,就谈不上“博大精深”了。中医就不可能几千年一直像劲松一样,竖立在医学高山的顶峰。是不是博大精深,十年之后更能看到世界各种医学必将向我中医接轨。是不是博大精深,只有等你自己去学了中医,才会感受越学越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越学越博,越探越深,越学越精。

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医学能比中医学更悠久、更客观、更渊博、更伟大。中医学是很深奥的“道”,而且有悟才有“道”。

一个人的集团军

中医学是一台巨型计算机,研究它,比很多游戏迷们上网吧玩游戏更有意思。

当然,学习中医是很艰难的事,如果没有难度就不是中医学了,越艰难才越有劲儿,越艰难才越有味儿!这是热爱。中医学是很高雅的文学艺术。是逻辑推理的侦探术,是战争中战略战术的好教材。

我一直强调中医是四维科学体系的哲学医学,中医和中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显然和西医、西药不同。

为什么说中医是一个整体?因为一个标准的中医,从望、闻、问、切到辨证论治,再到制定治疗方案,最后遣方(开药),他都要独自一人来完成,对于一个中医来说,这些过程都是不能分割的。学中医的还要学中药,还要学方剂学。在中医学里面,不管是理、法、方、药,还是君、臣、佐、使,都很复杂,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必须研究透彻。

有四个字最能够体现中医药的整体性——理、法、方、药。“理“是机理,就是要知道他的病情,发病机理;“法”是大法,是治病的法则,有了这个法则才能准确地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方”就是处方,也可以说是方剂,遵守君、臣、佐、使原则,用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中药组合成张方子;“药”当然就是中药,要熟知药性、药味、药的归经。

中药还讲归经,比如说,“病”在上焦,在肺部,那么用药的时候就要归到肺经,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还要考虑到大肠经……这些都要背熟了,用活了,要会在临床中辨证使用,文字词意也较深奥,所以学中医很难。

我说了这么一大段长篇大论,目的就是想说明,中医药之所以不可分割,理、法、方、药——这四个字就能说明问题。这四个字互相贯通,互相产生影响。讲课的时候就跟学生讲,不要把理、法、方、药分成四个独立的部分,虽然我们把这个四个字写出来的时候,它们都是独立的,可是还要用顿号顿开,但是这四个字里面的含义与五脏六腑一样是互相有关联的,甚至可以拟人化地说这四个字之间有血缘关系,有亲情关系。

比方说,处方是怎么构成的?是由不同的草药组成的,也就是说方和药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是各自独立的。

所以我说,没有理论的治疗是盲目的治疗,没有治疗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古来就有“用药如用兵”的喻言,也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经典之谈。处处体现出中医文化的底蕴和艺术思想的高度。的确如此,毫不夸张!中医看病,先是望、闻、问、切;继而更深入了解病情,查看各项检验结果,将病情(敌情)勾画出一张“军用地图”,展示于眼前;接下来就要全面综合分析病情(敌情),客观地辨别病情(敌情)的属性(八纲辨证),掌握疾病的根源(敌方指挥部的所在地、敌方兵力、火力、分布的地理位置,以及敌方的军事意图)。

猜你喜欢

中医学中医药人体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