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实践研究

2012-04-12韦怀远

关键词:民生广西民族

付 蓓,韦怀远

(1.广西工学院 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柳州545006;2.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实践研究

付 蓓1,2,韦怀远1

(1.广西工学院 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柳州545006;2.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当前民族地区民生问题成为最大的民族问题。本文以广西为例进行重点研究,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民生建设的实践历程,并剖析其制约因素,既具有地方特殊性,也对少数民族地区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民生问题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民生状况差别很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2005年,胡锦涛在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采取更加得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1]

建国以来解决广西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实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建国至1978年,广西民生建设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发展。建国初期是广西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各省后列的广西,到“一五”计划结束时已能赶上或接近全国的平均发展速度,广西的各项民生事业有了历史性、根本性的进步,显示了民生建设的良好开局。但随着1957年“左”的思潮的泛滥,广西民生建设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蒙受了一场又一场的劫难,在“文革”时期,“左”的思想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民生建设几近崩溃。后一阶段,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广西民生建设步入正轨,发展成就非凡。本文以广西为例进行重点研究,既具有特殊性,也对少数民族地区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1978-1992年):民生建设的恢复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改变过去长期忽视改善职工生活的偏向,自治区政府提高了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从1979年起,提高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中用于职工住宅、文教卫生和城市公用事业等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比重,城乡人民的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广西从1979年开始不再动员城镇青年上山下乡,原上山下乡的知青也逐步回城安置。据统计,1979年广西城镇待业人数高达30多万人。为解决这批人的就业问题,自治区政府设立劳动服务公司,多渠道安置待业人员。1979年至1990年,广西各级劳动部门共安置待业人员144.31万人。同时,改革劳动就业制度,1988年起,从社会上新招的工人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与此同时对职工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由过去单一的分配制度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对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广大职工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这一时期,国有单位职工工资增加较快。

从1988年4月起,广西城镇住房改革开始了探索试点阶段。南宁、柳州、桂林三市和武鸣、柳江两县作为第一批房改试点市、县,分期分批进行住房制度改革。鼓励职工买公房,逐步推行公积金,多种形式建住宅,加快住宅商品化进程。因此,改革开放这14年来城镇居民住房了有较大改善。改革开放政策让农民受惠,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村出现了“建房热”,房屋结构也有较大改善。到1992年底,全自治区累计竣工住宅面积327.48万平方米,农村新建房屋面积约2012万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改革开放前,广西也重视扶贫工作,但多偏重于给贫困户发钱发物,解决生活困难。1984年开始,自治区改进扶贫方法,着重采取“以工代赈”和项目扶持、传授科技等方式扶贫。这种从单纯的救济向经济开发的转变,有效地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努力,至1992年底,有46%的贫困人口获得温饱,但尚有811万人口生活水平仍处在贫困线以下,广西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教育是“文革”重灾区,1978年以后,自治区政府重新确立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建立起正常教学秩序,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恢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还开办了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成人函授等教育形式。并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如:1984年《关于改革教育的十条规定》;1985年《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若干规定》;1988年抢修中小学危房的决定;1991年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1992年,多渠道筹措经费改善办学条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建立对口援建制度,设有少数民族高中班、预科班,恢复了壮文学校,并在22个壮族聚居县推广壮文。还在大中专招生分配上实行定向招生、降分录取、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政策。经过改革,广西的教育事业出现了健康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广西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广西各族人民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全区人口平均寿命,由解放前的47岁提高到1990年的71.77岁。广西的计划生育工作,起步于1964年,但这项工作在“文革”中遭受干扰。1979年11月,广西颁发计划生育工作草案,提倡一对夫妇一孩,最多不超过两孩,同时规定了相关奖惩措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改革开放中对城镇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不严,因而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全自治区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自然增长率仍增加。

二、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1992-2002年):民生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党的十四大召开,使广西找到了消灭民族地区贫穷的法宝,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制度的顺利确立,为广西民生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自治区政府首先从教育入手,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并改变过去由政府完全负担教育费用的局面,推进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高校招生的13.88万人,比1997年多招9.21万人。

广西住房改革,首先从城镇出售公有住房起步,据统计1992年至1999年底,全区共出售了公有住房69.5万多套,回收了130多亿住房资金,公有住房由此变为个人自有住房。其次,大力提倡集资建房,把过去由国家或单位统包统揽建房转变为国家、单位、个人共同集资负担,从而促使了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大大缓解了城镇的住房紧张局面。同时,贫困山区泥土茅草房基本改造完成,农村住房结构、设施、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在这十年,广西城乡居民房屋面积分别由1992年的7平方米和10.5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20平方米和25平方米。医疗卫生方面,建立适应全民多层次需求的卫生保健体系,规范城镇居民职工医疗保险,由过去单位包揽变为由社会统一处理。农村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

在就业上,1995年广西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促进了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1997年,广西梧州市成为全国36个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城市之一,通过职业培训,缓解城镇就业压力。这十年也是国企改革攻坚期,产生了大量的下岗职工,自治区政府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主要内容,针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特殊人群,制定更为优惠、更加有效的就业援助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接收特殊人群就使各种援助帮扶活动形成制度化。在农村,1986年起,广西开始有组织地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务工。进入90年代,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人数迅猛增加,从1991年至2002年,广西有近728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同时,自治区政府重点抓了扶贫项目开发,在本地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就业与生计。从1994年起,每年帮助100万人达到温饱,到2000年基本解决广西800万人的温饱问题,“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自治区党委、政府于2000年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与边境建设大会战,使得广西边境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三、党的十六大至今(2002-今):民生建设的迅速提升时期

十六大以来,自治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广西发展良好势头”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民生建设工程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这十年广西民生建设水平迅速提升。

广西注意加大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费用的减免,各级学校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均呈现递增趋势。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创新培训模式,把教帅师德放在首位,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实行“两免一优先”等政策,此外,还积极开展扶贫支教活动,城乡教育差别不断缩小。广西教育财政投入呈线性递增:2006年起开始七大教育投资项目;2008年投入9.5亿元实施基础教育专项工程;2009年投资90亿元,继续推进七大教育项目建设。同时自治区筹措资金资助贫困学生,2009年投入4.5亿元资助学生72万人;2010年发放2亿元助学贷款,资助4万学生;推进免费师范生、助学贷款代偿的政策。广西对希望工程的投入也逐渐加大。从2006年开始,广西连续4年开展“希望工律圆梦行动”,资助贫困大学生圆梦大学。全区2007年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事业性收费,取消了农业税。

广西卫生工作紧紧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卫生医疗机构由单一的医院向覆盖面广的社区医疗、诊所等小型化发展,医疗卫生体系的日臻完善,初步形成城市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医疗格局。2008年,新农合制度已经实现了全区的全面覆盖,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城乡劳动者一体化新型的劳动用工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与援助体系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劳动就业市场发展,使全区从业规模逐年稳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广西社会保障工作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类”保险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养老保险制度日臻完善。国家对广西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高度重视,2009年安排下达了广西8.3万户的危房改造任务。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2009年至2011年,厂西投入56.8亿元建设廉租住房,解决1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困难。

四、影响广西民族地区民生问题解决的不利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全面进步,使得各民族民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事物发展是一分为二的。我们也应当看到,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制约民族地区民生问题解决,新的条件下也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地理环境因素

广西是我国唯一具有沿边、沿海、沿江“三位一体”区位优势的民族自治区,但其西部是典型的岩溶山区,是中国岩溶面积最集中连片的大石山区,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形之一。自治区划定的49个贫困县(市)中石山地区就占44个县。这些石山地区石多土少,耕地奇缺。所谓耕地,就是藏在石缝、挂在石壁上的小土窝,既不能牛犁,更不能机耕,计算面积只能用播玉米斤数来算,即播完5斤玉米算一亩地。饮水难和交通难是制约大石山区民生建设的头号难题,目前还有些乡和半数以上的行政村不通公路不通邮,从村(屯)到乡、镇要步行五六个小时,有的要走两天,“讲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此外,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通讯难等等问题还在困扰着山区百姓,扶贫任务依然严峻。

(二)政治因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够完善,少数民族民生表达机制没有建立。政府应注意倾听少数民族的“民声”,这样政府制定的政策才能切合实际,政策也更容易贯彻落实。更重要的是,健全的少数民族民生表达机制还能充分化解民怨,使一些看似简单的、表面的经济社会问题,不至于诱发为复杂的民族政治问题和矛盾,对民族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不构成危害。壮族是我国第一大少数民族,其汉化程度较高,是一个内敛的民族,壮人和善不好斗,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采取极端方式来诉求自己利益。广西内的民族关系一直比较融洽,是全国民族团结的模范。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此忽略化解少数民族平时积累起来的一些怨气与不公平感,应把矛盾抚平在萌芽中,形成团结友爱、心情舒畅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

(三)心理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社会进步巨大,但是总体上水平仍然很低,东西部地区差距明显且有拉大趋势,使少数民族群众失去心理平衡。广西区内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特别是中心城市与边远民族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截止2012年1月自治区公布,广西有12个自治县、58个民族乡,这些自治县和民族乡是除壮族以外的其他聚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治地方或“准自治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广西建设了一批大型水电站、矿产企业和农、林场,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照顾不够引起当地群众强烈不满,民族地区常常抱怨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吃亏者”。

(四)周边国家某些政策对我边境地区产生消极影晌

广西是一个边疆地区,有1020公里边境线与越南接壤。边境地区长期以来不如内地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内地大搞建设之时,边境民族地区还在承受抗美援朝、中苏对抗、中印边界纷争、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对越自卫反击等战事。边境地区的经济生产和边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明显落后于内地。如果我们边境地区不加快发展,边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那么边境地区就很难永保平安。如果长此以往,将会引发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被一些西方“西化”、“分化”和别有用心的人蓄意挑拨,将会引发民族矛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2]

[1]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D641

A

1004-941(2012)04-0113-04

2012-06-30

2010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仰视角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10LX206)。

付蓓(1968-),女,满族,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韦怀远(1958-),女,广西柳州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谢娅萍

猜你喜欢

民生广西民族
我们的民族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广西尼的呀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