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里: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孤岛

2012-04-09杨仪波

旅游 2011年11期
关键词:民居古城文化

杨仪波

我们驱车沿着侗族村寨一路游玩,到达隆里时已是掌灯时分。一轮明月挂在高高的城门上方,城内屋檐灯笼高挂,红色的灯光映照着光滑的鹅卵青石路面,显得幽静且略带神秘。转入一小巷,若明若暗的光线下有几户人家的门口摆放着小吃摊,一些人在静静地品尝当地的特色夜宵——米粉、烧烤、米豆腐。见多识广的邵兰姐惊呼于这座小城的宁静而又富于生机盎然,更惊讶贵州大山深处怎么会存有这么一个明清时期徽派建筑的世外桃源。

这次仍然住在王大姐家。夫妇俩十分好客,麻利地把床铺好,晚餐还有她们家最好吃的腊肉。

西南的徽派建筑

隆里,原称龙里,清代更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古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明清“调北征南”、“屯田戍边”形成的重要军事城堡。现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群,成为中原文化的缩影和北方南渐的见证。

明朝政府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政治政策,出现了继汉、唐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地方城市营筑高潮。由于明清以后城墙营筑为土垣包砖,其防御能力和经受风雨侵蚀的能力比以前的夯土城垣有大大的提高。现在的隆里古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是明代修筑、清代拓补的遗存。

第二天一大早出门,远处青黛色的山峦中冒出一轮红日,在缥缈的云雾中慢慢升起。随着太阳的不断升高,金色的朝霞撒在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民居房檐之上,映得街面那些光滑的鹅卵石就像一面面多棱镜,折射出五彩的光华。早起的居民个个满面红光,在明暗交错的街道上留下一道道斜影。我们漫步在街道上,眼观的是宁静悠闲之境,耳闻的是鸡犬相鸣之声。

隆里古城的街道20余条,有着明显的东西轴线及中心结合点。城内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主街,形成丁字街道结构的主要轴线。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如北门不开,后备无患)。从风水思想及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义。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城中的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巷道和九个院落居住区域,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 

精致的民居

隆里当地居民大多来自江南诸省,以安徽、江西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开间10米(三间开),进深8米左右的两层木构建筑。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石墙,天井青石铺地,放着青石打制的防火缸,雕凿精美。底部用当地青条石做基础,顶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装饰精美,富有生气。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厘米,采用“双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镶嵌在灰白色砖墙上,显得清新活泼。 

古城内的民居排列有序,大量具有精湛营造工艺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和民居建筑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其楼舍皆为三间两层填封火墙式,上着青瓦兽脊,中间勾勒宝顶,两侧山墙翘角凌空。民居平面布置自外而内,为前屋、正屋、后屋格局排列。房屋均与四合天井相接,天井两旁为厢房,二楼为居室,院院相连结合为二三进四合院落,后院种菜或栽花。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堂屋镂空雕刻鱼虫鸟兽,惟妙惟肖。

宅居均高出街面约1米,门前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大门均八字门,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主人的郡望、名望或家风。民居一律用优质杉木建造,不用一钉一铆,结构缜密,工艺精良。窗格木雕精细,榫头等木制构件各式图案,以象鼻榫头(寄寓封侯拜相)最为普遍,室内家具装饰典雅,设有神龛、桌椅、撑凳等。现有古民居以陶家院、科甲第、书香第、宗祠等最为典型。 

72口古井

据口碑传,旧时的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72口水井分布于各街巷和宅院,可以想见当时人烟的稠密,市井的繁荣。开挖这么多的水井,除了解决饮食、浣沐和消防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考虑到军事上的需要。我们可以想象,一旦城堡遭到围困,长时间的对峙,粮草和水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里粮食不成问题,四围良田千顷,种一年可以吃三年。但水源必须在城内就地解决,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人们挖足水井,保障水源,以作备战。

文化的传承

隆里是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的地方。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庭贬谪龙标尉,故又为王龙标。其好友李白同情其遭遇,遥赠一首:"扬花落尽子归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后人一直怀念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以隆里的龙标书院、王昌龄祠、状元桥、状元墓都是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建的。而张应昭墓、土司墓、龙里花桥、碑刻龙溪、真武山等融观赏和考古为一体。隆里是一本读不尽看不完的书。国内外文物专家曾多次到这里考察,对每街每巷无不着意观览,惊叹它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无价之宝。

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隆里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是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这块土地上,同时也糅杂有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

随着明清随军卫所军事制度的建立,中原文化传入隆里,形成主流文化。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黎平府第一个考中举人的就是隆里人王大臣,以后又有3人考中进士,16人考中举人,贡生、禀生、监生多达110余人,入仕为官实授官职的有50余人。进入现代,光大学本科毕业就有200余人,还有博士,人才联袂而起,有“科甲蝉联、缙绅鱼贯、恩优岁拔叠出其间”之称。王大姐家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

隆里文明早孕,风气纯朴,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物产资源,是它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唱汉戏、吟故事、玩龙灯是那里的三大民族文化瑰宝,尤其是玩龙灯。龙灯制作精巧,气势宏大,表演技巧高超,活灵活现,蜚声国内外。每年的元宵节是隆里最热闹的时候。

隆里古城虽经数百年风霜侵蚀和火灾的劫难,但整座城仍保持完好,是我国南方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

TIPS

交通: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的南部,从锦屏县城沿省道走45公里即可到达。距黎平县城39公里,距黎平机场2l公里。也可以从贵阳或凯里坐长途客车走夏蓉高速公路3个小时到达黎平县城,再转车1个小时直达隆里。

住宿: 舒适的家庭旅馆——当地独特的窨子屋纯杉木建造的房子,但又不失现代宾馆的舒适,价格也便宜,也就50-80一天。还有县旅游局指定的定点接待户

猜你喜欢

民居古城文化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谁远谁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