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皂香》创作答读者问

2012-04-09浮石

关键词:青瓷小说

浮石

(湖南新活动传媒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17)

【编者按】浮石,原名胡刚,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教过书,当过官,经过商,坐过牢,写过书,编过电视剧。2006年,浮石在看守所完成的带有自叙传色彩的长篇处女作《青瓷》甫一出版,即获得巨大成功,销量超过百万册,得到包括王蒙在内的众多名家高度评价,浮石亦藉此从一位拍卖行业的生意人摇身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先后出版了《青瓷》《红袖》《皂香》(上)《中国式关系》等一系列畅销作品。浮石的小说尤其善于展现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各样中国式关系学和潜规则。在他的笔下,当代社会的官商关系、男女关系、社会关系无不得到入木三分、穷形极相的展示和演绎。他最近陆续出版的成名作《青瓷》的重写本《新青瓷之秘色》《新青瓷之窑变》,更是将这样的关系学和潜规则研究发展到了极致。本期浮石研究专辑,浮石先生撰文就其近作《皂香》一书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知名畅销书作家黄晓阳先生以及多位专家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对浮石其人及其新作《皂香》《新青瓷之秘色》《新青瓷之窑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诠释。

关于《皂香》创作答读者问

浮石

(湖南新活动传媒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17)

《皂香》力图记录和还原现代都市男女关系的真实面貌,通过真实客观地再现都市男女对财富、官位与情色的迷恋与追逐,揭示人心与社会的灰暗密室,探索人类在理智与情感、欲望与道德的囚徒困境中的出路与归宿。

《皂香》;现代都市;男女关系

《皂香》(上)出版后,[1]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欢迎,有一些朋友还通过微博等形式和我就《皂香》创作的种种问题进行热忱的交流;同时,还有不少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和网站也相继就此书的出版对我进行专题采访。为回馈广大读者朋友的厚爱,笔者借《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这次举办“湖南作家作品研究浮石研究专辑”这个机会,整合我在不同场合就《皂香》创作问题的各种言论,以答读者问的形式,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一个相对完整的诠释。

问:“皂香”这个书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答:《皂香》这本书与《青瓷》有个最大的共同点,[2]就是原稿都写于看守所,原名叫《男女关系》,一直搁置了七八年后才修改出版发行。取名“皂香”有几层意思:其一,它是我的“青红皂白”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三部;其二,皂是黑色,也是牢狱之色,算是对我自已在看守所里呆的那段时间的一种特殊祭奠;其三,皂香直译为黑色的香味,喻示我描写的是一种隐秘的、不能见光的男女私情,这种私情有一种神秘的、罪恶般的清香,符合人的人性或动物性,在某一特殊的时间段,对很多人均可以构成一种致命的诱惑;其四,这个书名很文气,表明小说写的是现代都市里的人和事,我要写的仍然是官商关系与男女关系,属于一种都市情感类的作品,并希望能够把现代都市中那些喜欢看书、愿意思考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男人女人一网打尽。

取名“男女关系”可能更加通俗和贴切。实际上,男女关系从来不是儿女私情那么简单的事,它首先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像其他社会关系一样,它的本质也是利益交换。往俗里说,男人作为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在女人那里最想获取的利益就是青春、美色,简言之就是女人的肉体;女人作为弱者,在男人那里想要获取的利益可能更多,比如物质欲望、温柔体贴、安全感以及足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对周围一切的掌控能力乃至男人可能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鬼想法(我这样说不是批评女人比男人更贪得无厌,我对女人充满尊重与同情,因为当她们要的东西越来越多,多到最后都不知道到底要什么的时候,她们必将成为欲望的奴隶而倍受煎熬)。我不敢说凡有一官半职的男人都出轨都包二奶,但几乎所有的贪官都有男女作风问题却是不争的事实。我在《皂香》中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男女关系就是一种契约关系。用真心换真心,用感情换感情,包括用肉体换肉体,用金钱或者别的值钱的东西换肉体。当然实际上的男女关系要复杂得多。但人与人的交换关系是亘古不变的,实在没必要否认和伪装。承认这个前提再讨论两个人如何相处相对来说可能会简单一些,但实际上又远非如此。因为男女拥有的染色体不一样,有人甚至把男女之间的差别形容为来自不同的星球,因此,男人和女人怎样沟通的问题,就不是一桩简单的生意,尽管男女交往的最高原则仍然是公平交易,但因为有感情的变量掺杂其间,便变成了一个难度极高的技术活,乃至成为永恒的话题,里面蕴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

问:简单介绍一下《皂香》的主要内容及创作动机好吗?

答:在《皂香》中我借用了一个官场生活的背景,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洪均正在经历一场决定他仕途命运的竞聘,副局长之位近在眼前,而吴书记和孙局长才是决定竞选结果的关键人物。此时,洪均的妻子虞可人却惨遭横祸,瘫痪在家,本是红颜知己的黄缨儿却在洪均心力交瘁之计与吴书记产生了莫名的关系,而洪均偶遇认识的王小薏却开始对他有了额外的企图……

律师于乐整天混迹于当事人和法官之间,一次偶然,他卷入了与一对姐妹花的男女关系当中,天真的妹妹不知道姐姐与于乐的关系,而姐姐却出于对妹妹的愧疚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我认为小说创作首先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与还原,这种记录与还原虽然被打上了作者强烈的个性烙印,但相对于时政报道、市井小报、影视作品,反而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所以我视真实为小说魅力的第一要义。当然,这种真实不能是浮光掠影般地记流水账,而是最大程度地深入到人物内心,我认为人的内心活动与博弈过程,比一个人做了什么具有更大的张力,这也是作品最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这部作品也不例外。我希望通过一系列有趣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揭示现代都市人在权力、财富、利益面前的扭曲和卑微,夫妻生活的无力与虚伪,地下情感的炙热与无奈,生活无依的农村女孩在都市繁华面前的失措与挣扎……而所有这一切,均与生存的压力以及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追求有关。

这部作品口味很重,不是说我在描绘当下世相时使用了浓墨重彩乃至夸张变形,只是说我把人们不敢正视甚至企图粉饰遮掩的东西予以了相对集中的展示。在有足够阅历的读者看来,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他们甚至可能认为我过于含蓄内敛,还可以描写与揭示得更深入一些;而另外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年男女,却可能觉得过于辛辣与惊悚,甚至不敢相信社会与生活怎么可能会是这样?而在我看来,在这个最坏同时也是最好的时代,无论现实生活中的你我,还是书中的他或者她,都是一些不健康的病人,唯一的区别是你是否有勇气是否愿意承认自己有病。是的,当我们围绕着权力、金钱、欲望高速旋转的时候,我们就像误打误撞地上了一个巨大的轮盘,根本无法停下来想一想,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主人公为了获得他想要的尘世的一切——梦寐以求的职位、更多的金钱、更多的美色,不惜绞尽脑汁、蝇营狗苟。结果呢?他会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同情、怜悯、诚实、爱等等属于人的基本情感,变得冷酷、自私,出卖一切可以出卖的东西——尊严,友谊,情人……肉体更是不在话下,甚至成为拿来交换的基本筹码。但迟早有一天,他会惊愕地发现,原来自己为追求美好生活进行的打拼,不过是自掘坟墓,不知不觉间就掉进了自己费尽心机挖掘的黑洞。是的,在一个价值观混乱、道德成为假面具的社会,人们总是能够轻易地放纵自己的贪婪,人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选择性地滥用社会赋予他的权利与自由,唯独对生活缺乏应有的警醒。

问:有网友说,您的巅峰之作是《青瓷》和《红袖》,[3]再写书也是江郎才尽了。您怎么看?

答:《青瓷》写于7年前我在看守所呆的那段最黑暗时期,如果不是因为行贿被羁押,我的生意可能会越做越大,到现在可能已经成了亿万富翁,也可能因为更加大胆疯狂、体力严重透支而疾病缠身甚至一命呜呼。如果我一直做着生意,我会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怎么会写书呢?更不会把搞关系拉关系的“武功秘技”轻易示人,所以,《青瓷》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带有某种程度的偶然性。正是因为我从一个左右逢源、莺歌燕舞的所谓成功商人,没有多少征兆地一下子身陷囹圄、沦为阶下之囚,从一个胆大妄为的自由状态一下子跌落到信息闭塞的四面墙日子,这种身份迥异的转换和命运的巨大落差,才让我有条件停下被欲望驱赶的脚步,沉静下来观察这个社会与世道人心,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进行灵魂的对话。写作《青瓷》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极度松弛的,既无献媚之心,也无顾忌之虑;且因为绝大部分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与感悟,写作起来真有如行云流水之感,第一稿的50多万字,居然只用了3个多月,也算是个奇迹。

《青瓷》的成功也有某种必然性,正因为我在写作时的坦诚与毫无保留,所谓直抒胸襟,才赢得了政商两界读者的共鸣与喜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戴着面具、可能装逼,但与灵魂对话时却来不得半点伪装,非得坦诚相见不行,而《青瓷》正好提供了这些东西;当然,也有读者是怀着对司法战线、商场和官场的窥探之心去读的,更有人把它当成是学关系用关系,甚至教男人变坏、教女人怎么揭开男人画皮的教材。《青瓷》以一个亦正亦邪、又好又坏、在政商两界游弋、在男女关系方面左右逢源的全新商人的典型形象,以及他对社会的认知与感悟,多少满足了众多读者的要求。

《青瓷》从小说到广播剧、到话剧、到电视连续剧,有媒体称之为文化现象,但从文本意义上考量,未免失之于粗糙与随意,为弥补其中的缺陷,我才冒险写了同一题材的《红袖》。《红袖》是我迄今为止最认真的一部作品,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人物的设置以及语言的打磨,均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尤其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方面,我希望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超越《青瓷》(不少读者认为《红袖》已经实现了对《青瓷》的超越,我在个人感情上更愿意把这一部分读者奉为知音)。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也有人(比如电视剧《青瓷》导演李骏先生)认为,《红袖》确实有了更为成熟的文学技巧,但在感情浓度、思辩力度以及针砭时弊方面却未见明显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观点不无道理,起码可以促使我思索——什么元素对小说来说更重要。

这个时代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实生活每天都在上演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活报剧,所有这一切都在为每一个有追求、有职业操守的作家提供着丰富的素材和诡异的思想,认为我会江郎才尽的读者真是小看我了,《皂香》应该会给读者带来意料之中的惊喜。

问:有人把您和官场小说的王跃文作对比,您怎么看?

答:王跃文是我很好的朋友,他被媒体称为官场小说第一人,算是官场小说的一面旗帜。以他的《国画》为代表,近十年以来产生了大批量的被贴上“官场文学”标签的优秀作家和畅销书作品。我另外一个朋友黄晓阳,则风头正健,他的《二号首长》在今年的图书市场上也卖得非常好。我不知道王跃文、黄晓阳他们是否认同把自己划到“官场小说作家”的类别里去,我的态度是这样,如果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我不反对,但我对从类别上划分小说持保留态度。我认为一本好的小说,应该是浑厚的、庞杂的、厚重的,应该自成一个世界,贴上任何一种标签都可能挂一漏万。实际上,我很少正面去写官场,写官场中人如何升迁、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以及他们的私生活等等,我觉得我写的是社会与人性,是他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自古以来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俗话也说老婆是别人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任何一个作家从内心里来讲都会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但在场面上就不能这么说,那会引起混乱,也不利于安定团结。实际上,任何一部小说作品都会打上作者个人的强烈印记,这种东西是没法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的,但也不排除存在一些基本的客观标准,如格调的高或低、人物的鲜活或死板、文字的顺畅或干涩、故事的精彩或直白等等。说到喜好,则纯粹是个人的选择问题,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以前好象有过一个观点,说小说作品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似乎很有道理。一个人在少年、中年、老年不同的年龄段读同一本书,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是很多有素质的读者喜欢看小说不愿意看电视剧的原因。我了解的王跃文是一个做人做事都力求严谨认真的人,我个人很喜欢他的小说,里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黄晓阳的作品想象力很丰富,他很明白读者需要什么。但我本身不是学文学的,是学哲学出身,所以我不太讲究小说的常规套路,不愿意守规矩而愿意自立规矩,算是一种野路子吧。好的小说应该有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有一个或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此外语言还要有美感。这都不错,但我更关心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所有的故事以及故事主人公的命运,都是在各种关系的博弈中发生的。人性中的善和恶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在利益的冲突之中互相调个儿,这是多么有趣的领域呀。

最后,这个问题可供参考的答案应该是这样,跟别的作家比较,比不过,自己难受;比过了,别人难受。与其总有一个人难受,不如换一种比较方式,比如说跟作家比谁的歌唱得好,跟歌唱家比谁跑得快,诸如此类……

问:《皂香》好像淡化了商场元素,您不打算延续《青瓷》《红袖》的线索写下去吗?这三部书之间有什么内部的联系?

答:除了被贴上官场小说作家的标签,我还被贴上过财经小说或商战小说作家的标签,2009年10月号《时尚芭莎·男士》曾经为我和王强、付遥做过“中国三大最隹商战小说家”的专访。网上甚至有朋友将《青瓷》与《子夜》进行比较,说《青瓷》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中国财经小说的断层。对此我不加置评。实际上,如果非要分类不可,我愿意创立一个新的分类,即“社会关系小说”,我觉得这个概念勉强宽泛到可以避免挂一漏万。如果我的小说涉及到了官场或商场,那是因为只有把主人公放在那样的环境与背景之下,才能让他们更为顺畅地完成我的思想、情感传递者与表演者的功能。我下海做过十多年的生意,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商业化”或“商人化”。当然,这不是我的全部,我觉得我骨子里还具有哲学家的气质与诗人的情怀。我理解的哲学家是思想诡异之人,习惯于思考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用的东西,并时刻准备标新立新以及为自己和他人找台阶;而我理解的诗人是情感放纵之人,兼有偏执狂的妄想、固执与孩子般的天真与脆弱。在写《青瓷》《红袖》时我可能更多地运用了商人的老谋深算、斤斤计较的思维方式,因为唯有这样才会接近真实。我要再次强调的是,作为文本的写作者,我不愿意被归类,我觉得我的任务或者使命首先是记录和还原当下的形形色色,然后才是与读者一起思考我们与环境的关系。这很重要,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满的范例”的大哲学家斯特根斯坦说:“把一个人放到错误的环境以后,一切事情都将不正常,他在各方面将显得不健康。把它放到适宜的环境以后,一切事物都将生机勃勃,显得很健康。但是,假如他不在适宜的环境怎么办?那么,他只好在世界面前尽量显得像个跛子。”在电子阅读盛行的当下,小说越来越讲究与读者的互动,或者说读者更加注重小说的实用功能而非教化作用(实际上把教化作用交付给作家是一种强求),但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是我们每个人的需要,因为生存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生存状态。所以,商场元素不是我刻意要坚持的东西,对现实的认识、反映和批判才是。从这个角度来说,《青瓷》《红袖》和《皂香》是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即通过表现当下人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让更多的人认清自己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以及反思这种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与理想中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有多大的差别,进而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比讲一系列商场或官场故事更有意义的事。

这个社会远非尽善尽美,我们每个人不过是跛行的病人。有人说,现实很多人都看得到,无数人感受得到,但信念信仰只有少数人看得到。作家应该写出人们需要的信念信仰,而不是杀猪般的现实。对此,我完全赞同,我觉得这是对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的起码要求。不过,我一直认为,道德观、价值观和信仰的重建应该自上而下,因为无论是领导阶层还是所谓的精英,他们是上梁,高高在上,被人仰慕被人摹仿,拥有更多的行为自由、影响力和话语权,理所当然应该率先垂范,而善良美德本来就在民间,对公平正义诚信道德的向往,是草根脆弱的武器。

问:您更偏爱《皂香》里的哪个人物?看到您的这些作品中,很多对男女关系的描写,难免让我想对应到您的个人婚姻生活。

答:《皂香》里的两个男主人公一个叫洪钧,是市规划局的办公室主任,不仅不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反而被生活所规划。这是我的一个小小的隐喻。他算是一个比较内敛、严谨的人物,在行动之前,总是在算计得失和回报;面对诱惑,他时常会表现出一种不安分的心态,却常常因为恐惧而不敢行动。另一个人物是叫于乐的律师,他不需要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是个享乐主义者,认为男人对女人的占有多多益善,他需要经常跟法院检察院的人打交道,是一个法律工作者,可他对法律采取的是一种娴熟运用和玩弄的态度。同样知法懂法的还有洪钧的领导、前法官吴书记,他本来对待法律是严肃认真的,却因为老婆的出轨而最终也采取了一种玩弄的态度。这三个人物的身份设置真是很有意思。我用法律代表了一切规则,从中人们可以看出他们这些肉食者或精英对规则的态度,我只能说他们在社会中的表现真是差强人意。

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很多,先说洪钧的太太虞可人,她是贤妻良母型的,洪钧对她三分惧怕七分敬畏,却突然惨遭车祸,变成半残废,这也是一个隐喻,我想借此暗示传统道德路道越走越窄,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夫妻关系,家庭的伦理道德需要突破和新的构建。小说中的另外一个女性叫王小薏,开始是一个被商人包养的二奶,她对男友李奇扬(或合同中的顾客)生出情愫并成功地让他离了婚,可就在这时对方却不辞而别,让她突然之间失去了安全感,未来的生活也处在了一种没有着落的悬空状态。她一度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对有权有势有财的男性的依恋和痴迷。这种病态的心理,使她的命运起伏不定,不得不今天跟这个上床,明天被那个诱奸。这样的女人,是很难看重男女关系的纯洁性和严肃性的。我认为这个人物是非常有意思的,现在的很多年轻女性,包括一些80后90后,都有这个影子在里面。如果她的心态不改变,她的命运真是让人担忧。

洪钧的情人黄樱儿在经历婚姻失败之后,对情感有了一种非常真实的追求,可惜她遇到的心仪对象却又是一个有妇之夫,而且还是表姨妈虞可人的丈夫,这使得她陷入个人感情与伦理道德的纠缠与挣扎之中,进退维谷。后来,洪钧的妻子虞可人瘫痪,吴书记的求婚,则使她和洪钧的关系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最后是姐姐,这是一个三陪小姐,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女孩子,这注定了她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必将极其艰难,只能另辟蹊径、剑走偏锋。对这个风尘女子命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有很大的篇幅,我对她又爱又恨,但更多的是理解和同情。正面描写妓女们的生存状况,据我所知在其它小说中也还是不多见的。我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把她们看成是我们中间的一员,她们挣的血汗钱并不比那些贪官污吏的更肮脏。

必须特别声明,《皂香》中的人物、故事,纯属虚构,诸君请勿对号入座。这本作品跟我个人的生活也是八杆子打不着,所以我认为后面的问题简直是开玩笑。我能说的是,我太太很能理解文学虚构与现实生活的差别,这给了我进行文学创作时最大的自由。

问:您在《皂香》手记中这样写道:《皂香》“通过真实客观地再现现代都市人对财富、官位与情色的迷恋与追逐,揭示人心与社会的灰暗密室,探索人类在理智与情感、欲望与道德的囚徒困境中的出路与归宿……”但是有些读者认为故事本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对此您怎么看待?

答:小说一经出版,作者便立即失去了对它的话语权,他对作品的评价与解读,从权重上来说并不能超过文学评论家和普通读者。但我认为我的创作初衷就是手记中的那样,而且我认为我正在完成并将最终完成这个任务。读者对此如果有疑虑,我并不觉得奇怪,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分两个层次来回答:第一,我的小说并不满足于讲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而是注重于向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量,我也不屑于向读者说教或指导读者思考,而是希望激发大家各自思考。小说中的很多人都习惯性地把他人当做利用的工具,把他人当成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并认为这是自己当然的权力。我想说的是,你如果有这个权力,那么别人也有,你预先就得对人与人的互相利用持有一种平常之心。如果读者读到我的小说时,总是感觉到有一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么,真实客观地再现现代都市人对财富、官位与情色的迷恋与追逐,揭示人心与社会的灰暗密室的目的,便已经达到。第二,人在郁闷的时候、不如意的时候,寻找出路是他们本能的选择,至于是向后逃避还是向前突围,就看他身陷的麻烦到底有多大,他的悲惨生活到底有多沉重。价值观的迷失、道德的沦丧其实已经到了足以让每个人受到伤害的程度,类似于抗生素的滥用已经使很多病毒产生抗药性甚至新的变种,以致无药可治,但还是有很多人面对日常生活中这种惊世骇俗的沧丧而麻木不仁。

我愿意做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并愿意对每一个人发出生活的警示。

问:请问您当时是因为什么原因,或者是什么因素促使您要写“青红皂白”系列的小说,又是什么动力支持您继续将剩下的作品完成?

答:首先,作为一个作家,我为自已生活在中国而感到幸运。现在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曾有学者这样概括总结——这是一个人口众多但资源并不富有的国家;这还是一个有众多失业人口、众多人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国家;这是一个还有几千万残疾人的国家;这是一个人均GDP不到3500元、还在联合国规定的贫困线前后徘徊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压抑了近百年后,原始的人性欲望在世纪末被释放后无法收回也无法遏制的国家;这是一个表面上人们信奉中庸之道,但实际上,由于没有宗教的约束,常常做不到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国家;这是一个法治还不健全、法律职业群体缺乏成熟的公序良俗文化的国家;这还是一个我们今天在东房讲话还怕西房有耳的国家;这还可能是一个我们今天在台上讲话时唯恐出言不逊,而被此刻坐在角落里仔细聆听的一个同胞兄弟记录在案的国家。在过去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腾飞,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被挟裹着进入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状态,开始了一种物欲人欲蓬勃发展的生活,尽快地获取名利已经成为了社会至高无上的准则,大家为此可以不择手段,这必然导致价值观灭失、道德沦丧。从个人的行为动机行为方式来看,一切向钱看,一切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从精神层面彻底摧毁了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人们变得极端功利、势利,区别不过在于是欲抱琵琶半遮面还是理直气壮、明目张胆。其他的生活目的,比如追求真理、崇拜知识、积德行善、社会责任、提高精神水准,已经被很多人从实际生活中驱逐出去了。

拿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社会人,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也是一个怀疑的时代……我们面前有无数机会,我们面前也一无所有。我们既可以奔向天堂,我们也可以直下地狱。”身为作家,我无疑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是可以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因为当中国人在不同程度地失去了集体、组织之后,便不得不进行个人的奋斗,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价值观、道德观分崩离析,适应个人奋斗的游戏规则又远未形成与建立,所以大家都处在黎明之前的阵痛中。不管是草根还是精英,都按照环境给他的条件与限制,围绕着个人的利益,做着可能是智慧的、也可能是愚蠢的表演,这种表演,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但绝对是精彩纷呈的。正是这样的形形色色,使我有充分的信心创作完成“青红皂白”系列作品。

问:《皂香》未来有可能拍成电视连续剧吗?如果拍了,洪均、于乐、黄缨儿还有王小薏这几个人物您认为分别由谁来演比较合适?

答:小说和电视连续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发行一百万册算极畅销的作品,但各卫视收视率一个百分点就是一千万观众,在这样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小说和电视连续剧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能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也能给作家带来较小说稿酬相对丰厚许多的酬劳。

《皂香》改编成电视剧我认为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我在小说中比较集中地揭示了社会与人性的灰暗面。我觉得儒家学说“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假设是值得怀疑的,是产生假道学伪君子的理论基石。人性中的动物性或者说弱肉强食的本能,是生而有之的,所谓的善不过是一种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承认人性恶,反而可以把我们的精力放在怎样遏制恶上面,既所谓把恶禽猛兽关进笼子。小说是可以尽情地表现这些的,但在目前影视作品的审查机制之下,用电视连续剧的方式表现这些,将困难重重;再说,观众看电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消遣、减压、做白日梦,搞得太沉重了他们承受不起。但与此同时,我认为将《皂香》改编成电视剧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人性恶总是与人性善相对应而存在,此外,美好与糟糕、智慧与愚蠢、信仰与怀疑、美丽与丑陋也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其实只要在改编电视剧时把硬币翻个面就行了,关键在于小说的基本内核是否能够打动人心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感召力、吸引力。《青瓷》这本书曾被人认为根本没有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可能性,但我们凭着对影视审查政策的把握、凭着主创人员的生活积累和改编技巧,硬是完成了这一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一部灰色调的小说改成了相对亮色、符合生活逻辑与人性本来面目的作品。

估计《皂香》也会是这样,它需要等到一个好的投资人出现,而好的投资人必须兼备社会责任感与市场敏感度和感知力,至于讨论请谁来演比较合适,现在为时尚早。

问:《皂香》中的主人公洪均为了维持家庭的完整,没有和黄缨儿再进一步,如果您是洪均,您会怎么选择?

答:很多读者说,我写小说更多的是从男人的视角出发,更习惯于用男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撇开作家的身份来说,男人内心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妻妾成群,这是中国男人皇权思想和权利欲的一种变态表现。洪均和《青瓷》中的张仲平一脉相承,就是希望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如果没有惩戒,有多少男人能够自觉抗拒诱惑?这是人的动物性。但人同时是社会的动物,这就不能完全为所欲为。从洪钧的主观动机来看,他从来没有通过与虞可人离婚来娶黄缨儿的想法,男人爱女人,希望拥有更多的女人,但决不会或者说很少有男人会把某一个女人当成是他生活的全部或全部的生活,这一点正跟女人相反。当洪均的妻子瘫痪之后,他的良心使他更加不可能背叛家庭和自己原配的妻子。如果黄缨儿指望从他那儿得到婚姻,应该绝无可能。黄缨儿面临的难题不是嫁不嫁给洪均的问题,而是一方面爱着洪均,一方面是具有结婚的合法主体资格的吴书记的求婚,我现在还不知道她将如何选择。

很多女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把结婚当成生活的终极目标,以为这样就可以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真是一个天大的错误。没有结婚就没有出轨、没有婚外情,男女关系不会因为一纸婚书而自动进入保险箱,两人结婚不如说是另外一次探险之旅的开始,两性如何对话沟通是个永恒的话题,在每一个细小的情节之中均充满了机会与挑战。

问:像于乐这样喜欢爱玩儿的角色,您认为是不是在现实中更多一些?他一方面非常精明,一方面又在女人的关系中纠缠不清,您设置于乐这个角色是想表达什么?

答:于乐是现在所谓很多成功男人的代表,他们自认为对这个社会已经认识透彻,所以极有生存能力,他们知道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并按照是否对自己有利的原则选择性地遵守它们、操纵它们。他们算是知识分子,但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治国安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他们那儿早已荡然无存,他们在现实世界里活得很好,在女人堆里左右逢源,但内心世界则一片荒芜,他们不太愿意去思考未来。

也许情况会有所改变,于乐被动性地介入了姐姐和曲老板的关系,这让他感觉到了某种危险。我愿意再次强调他的律师身份,一方面,法律是社会公正的底线;另一方面,律师也面临着生存的压力,随时面临致命的诱惑。算命的老太太曾经说他将面临牢狱之灾,这对于一个自以为可以设计自己的命运、能够为他人提供法律援助的人来说,真是具有警醒和反讽的意味。

问:有很多读者猜测王小薏后来遇到的“富二代”不是真的爱她,而在《皂香》的下部中她会是一个主角吗?如果她从小三儿升级为富太太,王小薏身上还有什么故事?时下,像王小薏这种有小三儿经历的女孩也挺多,你认为她们最终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会是什么?

答:在《皂香》中很难说谁是女一号,谁是男一号。王小薏处在跟权力和财富有关的几个男人的狭缝中,应该还有更精彩的表演,她的故事具有多重发展的可能性。这也是我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比如说,一方面,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相对准确地预测一年后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一些很小的偶然事情也许就会改变你的命运,你其实无法准确预测明天、明年或者十年后你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是生活的魅力也是小说的魅力。

像王小薏这种女孩最终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会是什么?很难一概回答,得看她与之对赌或者博弈的到底是什么人。人不是自己想成为什么就可以成为什么的,也不是别人希望你成为什么就可以成为什么的。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交换,那么,王小薏最终会拿什么东西去跟什么人交换呢?不管怎样,这个人物的命运值得期待。

问:有读者说,其实在洪均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道德,在于乐身上看到的更多是欲望,请您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欲望和道德的关系。

答:读者的这种看法是准确的吗?我并不觉得洪均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他最多算是有过道德层面的挣扎罢了。

欲望是一匹奔腾的野马,它本身是不愿意受到任何限制的,总在向往水草丰润的疆土;在它跟道德之间还有一个东西,就是法律。对这三个东西我的比如是这样,欲望是汽车,本身并不会选择前进的方向,法律则像是交通法律体系,由交通法、交警、划了线的道路、红绿灯等等组成,而道德则是汽车文化潜移默化中教给我们的行路规矩、电子狗和戴红领巾的道路宣传员。法律通过强制力告诉汽车不能胡乱行驶,驾驶员通过遵守交通规则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给他人提供照章行驶的方便与自由。在一个人人遵纪守法的状况下,道德可以在没划交通线、没设红绿灯的情况,仍然保证人们礼貌行车、礼人他人,并使行车过程变得愉悦。法律给欲望这匹野马带上笼头和鞍子,对野马起着规范的作用。欲望、法律和道德会在每一个人心中同时存在,在一个人的内心里挣扎和博弈。我认为,最好的社会,是一个能让欲望得到正常满足、并且不伤害别人的社会,这是一种后天培养与训练的善。道德是一种软性的力量,它是利他的,至少是兼顾他人、尊重他人的,道德让我们的生活生光发彩,通过自律让我们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受浩瀚宇宙的神奇与美妙。

问:有很多读者追捧您的作品,也有部分读者说您的作品太俗,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您觉得自己的作品主要在哪些方面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答:任何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眼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同一读者眼里,每一次阅读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的作品比较容易在官商两界获得共鸣,从年龄上划分,以壮年中年为主,从性别上来说,应该男女咸宜吧,因为关于男女关系中的情感部分(有别于床戏),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表达欲。总之,我认为我的作品在有一定生活阅历,愿意思考人性、人际关系的读者中容易找到共鸣。年轻读者,则会把它当做一种进入社会的教辅材料,学点间接的知识,这也是很多年轻读者痴迷《青瓷》和《红袖》的原因。

但也有读者认为我的作品太俗,甚至看不下去,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但对这种说法我完全不认同。如果写一个人的初恋,写一个高尚的人的精神恋爱,我完全有能力把它写得很唯美,但如果我在描写人性中恶的一面时还用这种手法,那就完全不搭调。如果我在写生活中粗俗、低俗的人和事时,我如果不用粗俗、低俗的方式,我会觉得对不起自己,人到不得不说脏话暴粗口时,唯有说脏话暴粗口才能给他带来快感。一句话,小说的调性是跟着作品的人物和故事走的。为此,我不怕暴露自己所有的低俗与粗鄙。当然,对一些对于生活还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人来说,这可能是难以接受的。没关系,我对《皂香》可能受到的赞扬或拍砖,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我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一些读者,我觉得还是在于它的真实吧,我一不当官二不在台上作报告,我干吗要说官话假话大话?没有任何一级官方组织给我发工资发奖金,我不需要对任何人奴颜婢膝,我是一个靠市场生存的作家,我必须对得起读者的购书款。

问:细心的读者似乎在《皂香》中发现了植入广告的痕迹,特别是您在书中提到了“免费午餐”,还让“免费午餐”的发起人邓飞先生作《皂香》的推荐人,您是基于一种什么考虑?

答:《皂香》是一部当下都市题材的作品,主人公要到酒吧、咖啡馆、酒楼消费再正常不过,如果我在某处用到它们的真名,不过是想更贴近现实生活,我得说他们没付给我广告费,但你的提问倒是提醒了我,影视作品有植入广告,为什么小说不允许有?只要注意不让商业味冲淡艺术主题就可以了。

“免费午餐”作为民间发起的公益活动,我觉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比如说它已经部分成功地把社会的关注点引向了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这在一种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给予了许多有责任的企业与个人一个爱心发挥的平台。我觉得虽然人性本恶,但每个人内心其实同时潜伏着一种向善从善的强大力量,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希望也是整个社会的光明与温暖。受邓飞先生的感召,我曾“重出江湖”,分别在杭州和长沙为“免费午餐”主持过两次公益拍卖会,让我见识了慈善的力量,也让我的灵魂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洗礼与净化。

除此之外,《皂香》与“免费午餐”有一种内在的血肉联系,小说中的虞可人已经从网友那儿知道了“免费午餐”。在这之前,她一门心思全在老公洪均是否出轨、是否背叛家庭上,她更多的考虑自己是否被伤害被欺骗被侮辱,这当然是一种很正常的情感,鉴于她是一个因车祸而变成残疾的人,她的处境其实是相当弱势的、可怜的。后来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把注意力倾注到比自己更弱势更悲惨的他人身上时,她的爱的边界反而会被打开,善良的力量被爆发出来以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救赎与自我救赎的。在虞可人的身上我想表明,所谓成功者、强者,其实不在于你官位多高、财富多大,甚至不在于你身体是否健全,是否占有多少地盘与资源,而在于你是否仍然保持着对他人的关爱,虞可人是《皂香》的一抹亮色一缕清香,希望唤醒我们每一个人对道德的美好向往。

问:《青瓷》《红袖》《皂香》中,您最满意哪一部?为什么?

答:我儿子今年4岁,有好事者问他,你是爱爸爸还是爱妈妈?他总是回答,我爱妈妈和爸爸。不管你怎么变着法子问,他都这么回答。父母对孩子也是这样,对他们的爱不分高下。《青瓷》《红袖》《皂香》都是我的孩子,每一部都曾经让我倾注心血,我都喜欢。但《青瓷》《红袖》写的都是拍卖行业,多少与我的从商经验有关。《皂香》完全不同,与我个人生活风马牛不相及,是对我的文学想象力的一种挑战。现在出版的是它的上部,下部尚在创作中,从初稿到现在已经历经7年,到最终完成可能要超过8年。8年可以打赢一场抗日战争,应该说我对这部作品投入的感情更长更浓烈,理应更满意。

问:我们看到的《皂香》是上部,据说下部是在明年出版?这么安排是想调读者的胃口吗?我们看到上部,特别想知道黄缨儿那天晚上究竟去没去吴书记家?能否给提前透露一下?

答:《皂香》放到现在才拿出来出版,是因为我对原稿不满意,然后几乎是重写了这本书,我只是保留了书中几位主人公的姓名和基本的故事构架,这是为了纪念那段历史。7年来,我经历了更多的人和物,有了更多的生活积累和感悟。在这种情况下再把原来的书稿拿出来出版,是很对不起读者的。我的小说有个特点,就是前戏很充分,充分铺排,到结尾的时候再加速,直到一路狂奔进入高潮,读者看完之后尚有余味未尽之感。但《皂香》分上下两部出版却是有意为之。上部主要写主人公升官发财、男欢女爱的表演,他们绞尽脑汁,不知不觉的就把自己陷到自已挖的黑洞里去了。为此,我留下了有很多悬念,比如黄缨儿那天晚上到底去不去吴书记家?姐姐和曲老板、和曲老板的老婆的关系以及与于乐的关系到底怎么处理?王小薏的男朋友章抱朴到底是富家子弟还是大骗子?王小薏和洪均缠绵的时候闯进来的那个人到底是谁?如果大部分读者觉得《皂香》情节环环相扣,自然会被人物的命运带着走,这些悬念会让他们一时难以放下,而这正是我的目的,我故意留下空档以便和读者一起思考——书中的那些人怎么会这样?他们将怎么办?

这也是我在《皂香》下部将要面临的问题,我们或者说书中的他们该如何活下去?我们或者说书中的他们怎样才能寻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我们或者说书中的他们继续活下去的价值何在?

我很负责任地说,我不会让读者的胃口吊得太久,我最迟在年底完成下部的创作,最迟明年3月份大家就可以在图书市场看到这部书,谢谢大家。

[1]浮石.皂香(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浮石.青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浮石.红袖[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On Creation of Soap Fragrance Meet Readers

FU Shi
(Hunan New Activities Media Limited Co,Changsha 410017,China)

Soap Fragrance,which is trying to record and restore the true appearance of male-female relationship in modern city,revealed the darkness of the people and society,explored the outlet and final settling place of human beings on their reason,emotion,desire,and moral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Soap Fragrance;modern city;male-female relationship

I207.425

A

1674-117X(2012)04-0017-09

10.3969/j.issn.1674-117X.2012.04.004

2012-02-08

浮石(1962-),原名胡刚,男,湖南汉寿人,湖南新活动传媒有限公司图书编辑,作家。

责任编辑:黄声波

猜你喜欢

青瓷小说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龙泉青瓷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博物馆青瓷藏品欣赏
青瓷出越窑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龙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