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2012-04-07徐泉平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渐进性海绵状眼眶

徐泉平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浙江衢州 324000)

CT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徐泉平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浙江衢州 324000)

目的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4例(后均经手术病理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增强CT扫描,观察组使用动态增强CT扫描,比较2组的扫描情况及确诊率。结果对照组疾病确诊率为42.9%,观察组疾病确诊率为8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动态增强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确诊率,为切实的治疗提供保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血管瘤,海绵状;眼眶;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类眼科常见良性肿瘤,好发于20~40岁女性,多为单侧局限性发病[1]。该病是由于患者的先天畸形,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不易察觉,当瘤体逐渐增大,可出现眼球突出,低头时症状加重。海绵状血管瘤发展到后期可出现视神经受压,视力减退甚至眼球运动受限[2]。对于该病的诊断,临床多用超声、常规CT等,但是存在部分漏诊的情况,动态增强CT应用于临床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检出率,在临床中使用较多[3]。本文主要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神经外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门诊或者住院收治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4例(后均经手术病理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性14例(33.3%),女性28例(66.7%),年龄23~42岁,平均(32.3±4.2)岁;渐进性眼球突出26例,部分视力减退11例,眼球运动障碍8例,合并2种以上症状者2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40.5%),女性25例(59.5%),年龄20~46岁,平均(31.6±4.2)岁;渐进性眼球突出21例,部分视力减退14例,眼球运动障碍12例,合并2种以上症状者3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重大心肺系统疾病。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使用常规增强东芝 Auklet CT扫描,层面厚度2.0~3.0mm,窗宽310Hu,窗位40Hu,患者注入造影剂后即刻扫描,不可重复进行。

1.2.2 观察组:使用动态增强东芝Auklet CT扫描,选用造影剂注入速度为2.5~3.5mL/s,15s后立即扫描,于1~2min后对同一层面重复扫描,观察其变化,扫描时应选择肿瘤的最大直径面,扫描时间总计为10min。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常规增强CT扫描:42例对照组患者经常规增强CT扫描后,18例显示为呈斑片状的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4例患者呈血管状强化;24例患者未见明显强化(图1)。

2.2 动态增强CT扫描:42例观察组患者经常规增强CT扫描后,36例显示为渐进性增强的肿瘤特点,即在注射造影剂后,患者肿瘤的强化区从肿瘤边缘逐渐扩大至整个肿瘤区域;6例无明显强化征象(图2,3)。

2.3 确诊率:观察组42例患者行动态CT扫描后,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36例,确诊率为85.7%;对照组42例患者行常规CT扫描后,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18例,确诊率为42.9%。观察组的疾病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P<0.05)。

3 讨 论

眼眶的良性肿瘤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好发于成年女性,一般于出生时便已出现,是一种低流量的静脉畸形,血管损害的发展较为缓慢,多于青春期显著增大,至成人期后增大不甚明显[4]。眼眶海绵状血管瘤除了可引起突眼和视神经压迫、颅内压增高外,若出现破溃继发感染,则可导致严重失血,甚至造成失血性休克或死亡。因此,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早期确诊和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5]。对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除了突眼、视觉减退等临床症状,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测来进行确诊,常用的有超声、常规增强CT、动态增强CT等。超声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低,临床使用不多;常规强化CT扫描由于其结果呈现不均质强化,只能表现瘤体某一部位某一时相的扫描图,无法获知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因此无法与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进行鉴别,增加了其确诊难度,降低诊断准确度[6]。动态增强CT扫描摒弃了以上检测方式的缺点,呈现渐进性增强的征象,在注入造影剂的开始肿瘤边缘出现明显增强,2~6min后增强范围扩大,密度降低,10min后随着造影剂的流出瘤体增强密度逐渐降低[7-8]。总之,B超和常规增强CT不如动态增强CT灵敏,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动态增强CT可以捕捉到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变化,准确作出疾病判断。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18例患者经常规增强CT扫描后显示为呈斑片状的不同程度的强化,确诊率42.9%,观察组36例患者经动态增强CT扫描后显示为渐进性增强的特异性变化,确诊率85.7%,观察组的确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动态增强CT技术相较于常规增强CT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优势,可以大幅提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确诊率,减少因误诊漏诊而造成的医疗事故,及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是临床治疗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本文图见封三)

[1]蔡用舒,郝燕生,郭金风,等.CT扫描对诊断和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意义[J].中华眼科杂志,2009,2(3):87-88.

[2]钱雯,宋济昌,陈荣家,等.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2(2):212-213.

[3]ROOTMN J.Vascular malfonnatios of the orbit hemodynamic concepts[J].Orbit,2009,22(1):103-104.

[4]景中军,吴玉庆,梁长庆,等.多层螺旋CT三期强化扫描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5(2):147-149.

[5]ROOTMAN J.Diseases of the Orbi[M].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9:507-516.

[6]陶晓峰,万卫平,肖湘生,等.动态增强CT对眼眶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0(4):360-362.

[7]郭庆,崔国栋,张艳杰,等.动态CT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鉴别诊断中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9,43(2):96-97.

[8]林伟,樊映川.联合应用X线、B超与CT对103例眼部异物进行诊断及定位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0,25(5):516-517.

(本文编辑:赵丽洁)

R739.7

B

1007-3205(2012)11-1340-02

2011-12-08;

2012-06-04

徐泉平(1963-),男,浙江衢州人,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人民医院主治医师,从事放射诊断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2.11.043

猜你喜欢

渐进性海绵状眼眶
《眼眶病多学科协同诊疗》新书发布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想要醒得快?早起揉揉眼眶
英语深层阅读的渐进性教学策略
猪渐进性萎缩性鼻炎——猪场不容无视的问题
不同围压下茅口灰岩渐进性破坏的试验研究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选择研究——以电视行业为例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MR磁敏感成像技术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