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东阳对李白的接受

2012-04-02张海

关键词:台阁李东阳李白

张海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论李东阳对李白的接受

张海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李东阳是明代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对李白十分推崇和景仰。他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通过对以李白为代表的唐宋大家的接受和继承,以“轶宋窥唐”为明诗确立了发展方向,对明代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白;李东阳;轶宋窥唐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卒谥文正。祖籍茶陵(今属湖南),世人亦称其为李长沙。生于京师,明天顺进士,后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孝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转文渊阁大学士。作为首辅大学士的李东阳,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在阁十八年,从政五十多年,是明代中期重要的政治家。同时,李东阳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明史》本传云:“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1](4824)其诗文追求典雅工丽,对当时文坛亦有影响。他奖励后学,推荐隽才,因此不少文学之士都围聚在他周围,形成茶陵诗派。“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1](7348)明代学者杨一清评论李东阳:“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而充之以问学,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少倔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每吮毫伸纸,无趣溢发,操纵开合,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2](447)

李东阳主盟文坛前,正是“台阁体”盛行之时。台阁文风追求雅丽雍容,内容苍白平乏,造成了文坛萎靡不振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李东阳为了改变台阁之风,重振文坛,提出了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认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3](《镜川先生诗集序》),(115)。李东阳特别主张诗学盛唐,对李白、杜甫甚为推崇景仰。他在《春雨堂稿序》中云:“近代之诗,李、杜为极。”[2](37)关于李东阳对杜甫的接受,另文专述。本文主要讨论其对李白的接受。

一、李东阳对李白人品的接受

李东阳涉及李白的诗文有十余首(篇),此外,其《怀麓堂诗话》中亦有二十余条材料直接或间接评论李白。这些材料充分体现了李东阳对李白的推崇和景仰。

李东阳接受了李白的人品,对李白洒脱不羁、超然尘外的谪仙风采赞叹有加,对其不平遭遇,悲剧人生感慨不已。他在《太白扶醉图》中描绘了李白潇洒傲岸的形象,并以其后人自居:

半拥宫袍拂锦鞯,有谁扶醉敢朝天。玉堂记得风流事,知是吾宗老谪仙。[4](447)

《新唐书·李白传》云:“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5](5763)李东阳的诗再现了李白当年醉朝天子,挥毫吟诗的神韵,并以自豪的口吻称其为“吾宗”。当然,李东阳非常理解李白之“醉”,他说:“醉与醒异趣而同适。醉者常訾醒者为拘,醒者常病醉者为纵。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李太白云: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此皆有托而谓,非真语也。”[3](《跋张汝弼书蒋玉山既醉轩诗卷》),(303)在醉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诗人的愤闷与不满。因此,在赞美李白潇洒的同时,李东阳也对其坎坷的人生,不幸的命运深表同情。如《再赠彭民望三首用前韵》:

吾爱李太白,金銮供奉回。钓船坐明月,宫锦赐新裁。骑鲸忽不见,怀抱向谁开。举杯问青天,恐被浮云猜。明月千载恨,谪仙千古才。古风坐扫地,此事亦堪哀。我非能诗者,君意莫徘徊。[4](131)

诗歌一开篇便直抒胸臆,表达对李白的喜爱之情。接着,诗人描绘了李白被“赐金放还”后依然笑傲江湖的场面,“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5](5763)对于李白的怀才不遇,理想落空,遗恨千载,诗人感到无比哀痛,同情和不平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种感情在《李太白》一诗中也有体现:

醉别蓬莱定几年,被人呼是谪神仙。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4](435)

李白在人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未能“飞腾”,只能“骑鲸上天”,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诗人对此长叹不已。

又如《采石登谪仙楼》:

江天日暮雨萧萧,城边野亭春寂寥。浮云东来蔽江色,明月堕地谁当招。我怀古人坐不寐,鲸背之子神仙标。风鬐露鬣事恍惚,岂有赤脚凌青霄。举杯问天天不语,予亦沉吟俯江渚。纵有神仙亦妒才,不然岂谪来中土。昭阳殿前牝鸡舞,老凤低飞入帘户。网罗横空铩其羽,雝雝和鸣竟何补?燕雀之辈安足数。平生豪气隘九区,寸地未可容公躯。有才如此不得意,自古非一谁当吁。杜陵野老怜才客,思君不负青山色。千古波涛百丈深,至今犹恐蛟龙得。英雄一去俱陈迹,楚水吴山眼中碧。凤去龙飞不复还,仗剑悲歌竟何益。[4](629)

采石矶是李白墓地所在,诗人在“雨萧萧”、“春寂寥”的日暮时分登上谪仙楼,对李白充满了无限怀念之情。他夜不能寐,沉思默想,感慨万千。在诗人心中,李白是“英雄”,比之为“龙凤”,视之为“明月”。杨贵妃、高力士等则喻为“牝鸡”、“燕雀之辈”。接着,诗人对人间的黑暗和李白的遭遇作了具体而形象的揭露:“昭阳殿前牝鸡舞,老凤低飞入帘户。网罗横空铩其羽,雝雝和鸣竟何补?燕雀之辈安足数。”最后对李白“寸地未可容公躯”,“有才如此不得意”深表同情,对其“不复还”表达无尽的追念。

二、李东阳对李白诗才的推崇

李东阳接受了李白的诗才,对其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其创作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

明代对李、杜的评价,大致与宋代相似。杜甫的地位甚高,但李白的声望也未曾因此稍衰。李东阳虽宗主杜甫,但对李白的才华也推崇备至,他称李白为“天才绝出”[3](554)。其论诗,往往李、杜并称,如“近代之诗,李、杜为极”[2](37),“唐诗,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诘足称大家”[3](532),“李杜诗,唐以来无和者,知其不可和也”[3](540),“若非集大成手,虽欲学李杜,亦不免不如稊稗之诮。他更何说耶?”[3](560)可见,在李东阳心目中,李、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是其诗学的最高标准。《怀麓堂诗话》集中体现了李东阳的诗学主张,其中有许多论及李、杜诗才的材料。可以说李东阳是把李、杜的创作实践作为自己诗学理论的生动例证和最佳注解。玆举数例:

作山林诗易,作台阁诗难。山林诗或失之野,台阁诗或失之俗。野可犯,俗不可犯也。盖惟李杜能兼二者之妙。若贾浪仙之山林,则野矣;白乐天之台阁,则近乎俗矣。况其下者乎?[3](549)“台阁、山林二体,古难兼善”[6](卷一七三),而李东阳认为“惟李杜能兼二者之妙”,其诗尚雅,无野俗之弊,诗才甚高,在贾岛、白居易之上。

《李太白集》七言律止二三首,《孟浩然集》止二首,《孟东野集》无一首,皆足以名天下传后世。诗奚必以律为哉?[3](554)

其实,李白的七言律诗并不止二三首(应为十首),其诗以歌行、乐府、绝句为主,七律在其诗集中占很小的比例,但这并不影响李白“名天下传后世”。李东阳认为判定诗歌的优劣并非是否合律,《怀麓堂诗话》开篇即云:“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六艺中之乐也。乐始于诗,终于律,人声和则乐声和。又取其声之和者,以陶写情性,感发志意,动汤血脉,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者。后世诗与乐判而为二,虽有格律,而无音韵,是不过为排偶之文而已。”[3](529)因此,优秀的诗篇更应该讲究音韵,陶写情性,感发志意。李东阳以李白等人的创作实践为例,旨在说明“诗奚必以律为哉”。当然,李东阳也并未排斥律诗,他认为可以“律间出古”,即律诗中加入古诗、乐府的句法:

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然律犹可间出古意,古不可涉律。古涉律调,如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红药当阶翻”,虽一时传诵,固已移於流俗而不自觉。若孟浩然“一杯还一曲,不觉夕阳沉”,杜子美“独树花发自分明,春渚日落梦相牵”,李太白“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乃律间出古,要自不厌也。予少时尝曰:“幽人不到处,茅屋自成村。”又曰:“欲往愁无路,山高谿水深。”虽极力摹拟,恨不能万一耳。[3](529)

在李东阳看来,李白的七律《鹦鹉洲》等作品是“律间出古”的优秀代表,自己虽极力模拟,但却望尘莫及。

李白、杜甫可谓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并驾齐驱,光耀千古。尽管如此,从中唐以来,关于其优劣的争论,从未间断。李东阳从作诗“迟速”的角度批评了“扬杜抑李”或“扬李抑杜”等偏激的观点,认为“二公齐名并价,莫可轩轾”,充分肯定了李、杜的诗才。他说:

太白天才绝出,真所谓“秋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今所传石刻“处世若大梦”一诗,序称:“大醉中作,贺生为我读之。”此等诗皆信手纵笔而就,他可知已。前代传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手稿有改定字,而二公齐名并价,莫可轩轾。稍有异义者,退之辄有“世间群兒愚,安用故谤伤”之句,然则诗岂必以迟速论哉?[3](555)

李东阳对李白的一些诗作作了精当的分析和高度的评价。如《怀麓堂诗话》: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杜子美“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衔泥点涴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李太白“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3](529)

李东阳论诗强调“意”,即“意境”、“意味”。在他看来,“意”的美学标准应是淡而远。上面所引李杜、王维的诗句皆为“淡远”之佳句。其中,李白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7](874)便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蕴意幽邃。细细体味,正如李东阳所论,“淡而愈浓,近而愈远”。

明初诗坛盛行泥古之风,对此,李东阳指出:

古律诗各有音节,然皆限于字数,求之不难。惟乐府长短句,初无定数,最难调叠。然亦有自然之声,古所谓声依永者。谓有长短之节,非徒永也,故随其长短,皆可以播之律吕,而其太长太短之无节者,则不足以为乐。今泥古诗之成声,平侧短长,句句字字,摹仿而不敢失,非惟格调有限,亦无以发人之情性。若往复讽咏,久而自有所得,得于心而发之乎声,则虽千变尤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矣。如李太白《远别离》,杜子美《桃竹杖》,皆极其操纵,易尝按古人声调?而和顺委曲乃如此。固初学所未到,然学而未至乎是,亦未可与言诗也。[3](530)

东阳论诗强调抒发真情,反对“泥古诗之成声”。他高度评价李白《远别离》和杜甫的《桃竹杖》,认为其“得于心而发之乎声”。他将李杜的一些名篇称为“精金美玉”,认为其“尽善极美”,“终日诵之不厌”:

文章如精金美玉,经百链历万选而後见。今观昔人所选,虽互有得失,至其尽善极美,则所谓凤凰芝草,人人皆以为瑞,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焉。如李太白《远别离》《蜀道难》、杜子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新婚别》《兵车行》,终日诵之不厌也。[3](538)

三、李东阳与李白诗学理论上的一致

李东阳在诗学理论上接受李白,二人在诗学理论上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首先,他们都倡导清新自然之诗风。李白明确指出:“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7](87)清真的诗风,即清新自然的诗风。他对那些内容空洞、情感虚伪、刻意注重形式而丧失清新之风的作品给予严厉的批评,所谓“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7](133)。李白的诗作,正如他自己所概括的那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7](574)。李东阳也主张清新自然之诗风。如前所引,“太白天才绝出,真所谓‘秋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3](555)。他在《怀麓堂诗话》中批评李贺的诗过多的精雕细刻,而失诗之本色:“李长吉诗,字字句句欲传世,顾过于刿术,无天真自然之趣。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知其非大道也。”[3](542)李东阳还认为诗歌应简古质朴、含蓄清远:“古歌辞贵简远,《大风歌》止三句,《易水歌》止二句,其感激悲壮,语短而意益长。《弹铗歌》止一句,亦自有含悲饮恨之意。后世穷技极力,愈多而愈不及。”[3](535)

另外,二人都认为诗歌应该抒发真情实感,反对矫揉造作。李白在其《古风》其一中竭力推崇“哀怨起骚人”[7](87)的抒情传统,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7](87),反对齐梁时期那种丧失了真情的诗歌。李东阳亦是如此,强调诗歌创作应以内容为主,贵在抒发性情。如“夫诗者,人之志兴存焉”[3](《文前稿》卷二,《王城山人诗集序》,(23)),“诗之为物也,大则关气运,小则 因 土俗,而实 本乎人 之心”[3](《文前稿》卷四,《赤城诗集序》),(57),“挥毫满纸云烟落,陶情写性除烦浊”[8]《诗续稿》卷五,《作诗乐》。前文也提到李东阳认为好诗应“陶写情性,感发志意,动汤血脉,流通精神”[3](529)。他反对矫揉造作,剽窃模拟,认为真情实意应自然流露,如“彼小夫贱隶妇人女子,真情实意,暗合而偶中,固不待於教。而所谓骚人墨客学士大夫者,疲神思,弊精力,穷壮至老而不能得其妙,正坐是哉”[3](539)。又如“《刘长卿集》凄婉清切,尽羁人怨士之思,盖其情性固然”[3](540)。

正是由于李东阳和李白有相似的诗学理论,因此,在诗歌创作上李东阳也深受李白的影响。

李东阳诗歌创作丰富,著作等身,诗集众多。杨一清《怀麓堂稿序》称:

先生尝自辑其诗文,凡九十卷,总名之曰《怀麓堂稿》。《诗稿》二十卷、《文稿》十卷,在翰林时作;《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在内阁时作。《南行稿》、《北上录》,则附于《前稿》之末;《讲读》、《东祀》、《集句》、《哭子》、《求退》诸录,则附于《后稿》之末;以皆杂记,故不入卷中。……若致仕以后诗文,则别为《续稿》,他日当自有传之者。[2](448)

在这些浩如烟海,多如繁星的诗篇中,李东阳主要是学杜,同时也接受和继承李白的诗风。

这首先体现在借用或化用李白的诗句和诗意。如前引其《再赠彭民望三首用前韵》:“吾爱李太白,金銮供奉回”,很明显套用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7](461)的句式。又如《马博士所赠王少参剑阁图,为少参子公济进士题》:“古来蜀道难于天,信美不及还家乐”[4](209),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再如《拟古将进酒》中“杯行到君莫停手”,“我歌一曲君试听”,“古人今人若流水”,[4](708)勿用赘述,这些诗句均是化用或直接引用李诗。这样的例证还有很多,囿于篇幅,兹不再举。

其次,李东阳承袭了李白雄奇豪放的诗风。李白的诗往往用雄奇壮阔的意象来尽情宣泄其汹涌澎湃的情感,结构跌宕起伏,大开大阖。如方东树云:“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9](249)李东阳的诗,尤其是其乐府歌行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其诗文深厚浑雄”[2](447),“李长沙胸次可吞云梦泽,笔下能涌若耶溪……此公以之,乐府最佳”[10](卷二)。

兹举一例,《长江行》:

大江西来是何年,奔流直下岷山巅。长风一万里,吹破鸿蒙天。天开地辟万物茁,五岳四渎皆森然。帝遣长江作南渎,直与天地相周旋。是时共工怒触天柱折,遂使后土东南偏。女娲补天不补地,山崩谷罅漏百川。有崇之叟狂而颠,坐看万国赤子沦深渊。帝赫怒,罚乃罪。神禹来,乘四载。驱大章,走竖亥。黄龙夹舟稳不惊,直送驰波到东海。朝离巴峡暮洞庭,九派却转浔阳城。萦纡南徐万余里,更万余里通蓬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下,其大如股空纵横。长游清济出中境,曷敢南向争权衡。千流万派琐琐不足数,虽有吐纳无亏盈。下亘厚地,上摩高空。日月出没,蛟龙所宫。奇形异态,不可以物象,但见变化无终穷。或如重胎抱混沌,或如颢气开穹窿。或如织女拖素练,或如天马驰风鬃。空山怒哮饱后虎,巨壑下饮渴死虹。或如轩辕铸九鼎,大冶鼓动洪垆风。或如夸父逐三足,曳杖狂走无西东。或如甲兵宵驰,聚啸满山谷。或如神鬼昼露,万象出入虚无中。吁嗟乎长江!胡为若兹雄,人不识,无乃造化之奇功。天开九州,十有二山。南北并峙,江流其间。尧舜都冀方,三苗尚为顽。魏帝倚天叹,征吴但空还。吁嗟乎长江!其险不可攀。古来英雄必南骛,我祖开基自江渡。古来建国惟中原,我宗坐制东南藩。如知天险不足恃,惟有圣德可以通乾坤。长江来,自西极,包人寰,环帝宅。我来何为?为观国。泛吴涛,航楚泽。笑张骞,悲祖逖。壮神功,歌圣德。圣德浩荡如江波,千秋万岁同山河。而我无才竟若何,吁嗟乎,聊为击节长江歌。[4](629)

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雄奇奔放,开篇便有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接着从开天辟地写起,运用神话故事突出长江古老神奇,后面连用八个“或如”描摹出江河的奇形异态和万千变化。全诗想象奇诡,变化莫测,音韵铿锵,充溢着阳刚之气,确有“太白遗风”。

作为明中叶诗坛领袖的李东阳对李白的接受和继承,对于明代诗坛有着重要的意义。明朝初年,充斥当时文坛的多是“台阁体”,其诗粉饰现实、点缀太平,无病呻吟,描写程式刻板,语言风格平衍拖沓。这给文学创作带来不良的风气,扼制了文学的艺术活力,造成文学委靡不振的局面。正如沈德潜云:“永乐以还,尚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习成风,而真诗渐亡矣。”[11](59)在这种情况下,以李东阳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台阁体文学发动了一次冲击。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对李白的接受和继承便是“宗唐”的重要内容。李东阳的文学理论是明代文学复古的先声,对明代文学复古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对“前后七子”有着直接影响。对此,明清学者已认识到了李东阳在明代诗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成化以后,诗道旁落,唐人风致,几于尽隳。独李文正才具宏通,格律严整,高步一时,兴起李、何,厥功甚伟。[12](345)

永乐以降,数十年中诗学傍坠,诸调杂出,宇内不复知有唐音。成、弘间,李文正高步一时,汲汲以长养人物,兴起来学为事,诗学籍以再振,厥功非小。[13]

永乐以还,崇台阁全,诸大老倡之,众人应之,相习成风,靡然不觉。李宾之东阳力挽颓澜,李、何继之,诗道复归于正。[14](238)

总之,李东阳通过对以李白为代表的唐宋大家的接受和继承,以“轶宋窥唐”的主张为明诗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明代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张廷玉.明史[Z].中华书局,1974.

[2] 李东阳.李东阳集(第三卷)[Z].岳麓书社,1985.

[3] 李东阳.李东阳集(第二卷)[Z].岳麓书社,1984.

[4] 李东阳.李东阳集(第一卷)[Z].岳麓书社,1983.

[5]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Z].中华书局,1975.

[6]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Z].中华书局,1965.

[7] 王琦.李太白全集[Z].中华书局,1975.

[8] 李东阳.李东阳续集[Z].岳麓书社,1997.

[9]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0] 胡维霖.胡维霖集《墨池浪语》[Z].《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11]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Z].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2] 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3] 黄昌衡.李茶陵诗小序[Z].台北:《台湾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本.

[14] 沈德潜.说诗晬语[Z].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On Li Dongyang’s Embracement of Li Bai

Zhang Hai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068,China)

Li Dongya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Chaling Poets in the Ming Dynasty,who very respected and admired Li Bai.He put forward to learn from the Han and Tang Dynasty.He established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etry in Ming Dynasty by the embracement and inheritance of Li Bai and other great poet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and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circle of poets in the Ming Dynasty poetry.

Li Bai;Li Dongyang;yisongkuitang

I22

A

1673-0429(2012)02-0085-06

2012-01-10

张海(1975—),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台阁李东阳李白
年 味
李东阳&李梦阳:师生恩怨难分明
美丽的鹿台阁
明清修建三台阁研究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My Favorite Shopping Mall
倒下的那一刻
神童智对皇帝